南岳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本科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llr.、亚侧耳属 Hohenbuehelia Schulzer、圆盘菌属 Orbilia Fr.、节丛孢属 Arthrobotrys Corda、德氏霉属 Drechslerella Subram.、亚隔指孢属 Dactylellina M. Morelet、隔指孢属 Dactylella Grove和单顶孢属 Monacrosporiμm Oudem等多个属,共涉及接合菌门、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和半知菌类的 380余个物种,我国已报道的种类约有 140种。 其中接合菌门 3属8种,担子菌门 2属 27种,其余多集中在半知菌类丝孢纲丝孢目丛梗孢科。 迄今为止,据国际真菌权威数据库 MycoBank记载,全世界已报道的捕食线虫丝孢菌有 347种。 在我国,自上世纪 80年代以来,国内多位学者报道的捕食线虫丝孢菌 104种,其中新种为 73个。 捕食线虫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存在于各种生态环境中,包括农 田土壤、园林土壤、森林土壤等,凡有线虫的地方就可能有食线虫真菌存在,捕食线虫真菌南岳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本科毕业论文 3 是自然界中控制线虫数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因子,在动植物线虫及食用菌线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图 1 捕食器官的形态 A, B:三维菌网; C, D:收缩环; E:粘球和非收缩环; F:粘性分枝(来源于张颖 食线虫真菌资源研究概况)。 国内外研究动态 捕食线虫性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它们大都生长在腐烂的树叶、木材、苔藓、腐植质土壤及动物粪便中。 对捕食线虫真菌的研究已有 100多年的历史,国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 在 1809 年他们首先发现了多孢节丛孢新种 [8], 1852 年又报道了另一新种即少孢节丛孢 [9]。 但是这两种新种在当时均被当作腐生真菌而描述的。 虽然在1870年报道了少孢节丛孢可产生菌网,但没有发现菌网具有捕食线虫的作用。 少孢节丛孢菌是广布性种,最早是从瑞典花园土壤中分出 ,有 Fresenius(1850)描述并命名 [10]。 1870年, Woronin发现其可形成有菌环构成的三维立体性菌网 [11]。 1888年,德国科学家 Zopf观察到了该菌捕食线虫的现象,从而开创了捕食 线虫真菌的研究史 [12]。 少孢节丛孢菌是各国生物学家、寄生虫学家研究最多的一个捕食线虫性真菌种类、但它可能存在株的区别,各国、各地区分离出的不同株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有所差异 [13]。 捕食线虫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存在于各种生态环境中,包括农田土壤、园林土壤、森林土壤等,凡有线虫的地方就可能有食线虫真菌存在,捕食线虫真菌是自然界中控制线虫数量变化的重要生物因子,在动植物线虫及食用菌线虫的生物防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 10多年来,发达国家竞相开展用捕食线虫性真菌对寄生虫病进行生物控制的研南岳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本科毕业论文 4 究。 丹麦皇家兽医 大学 Peter Nansen教授领导下的实验室在利用捕食线虫性真菌控制家畜线虫感染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 ,引起了国际寄生虫学界的关注。 为此,丹麦政府在该大学设立了 “动物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 “实验寄生虫学中心 ”,并 投入大量经费支持研究工作。 他们已在若干国家和地区(澳洲、欧洲、非洲、美洲等)进行了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 [14]。 丹麦 Christian Hansen生物科学公司 (CHBS)与其合 作,已 申报了专 利,并初 步进行了商品化 开发,现 正在进行推广试 验。 其 他一些国家的科学家也在积极从事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实际开发利用研究 (Araujo et. al, 20xx)[15]。 此外,我国学者从全国 28个省市采集千余份土样,分离鉴定出我国捕食线虫真菌及其相关种 8属 60余种 [16],其中描述新种 17个,即贵州节丛孢、秀丽节丛孢、蛾卵型节丛孢、细脱隔指孢、北京隔指孢、棒状隔指孢、中间隔指孢、分枝隔指孢、云南隔指孢、细镰孢隔指孢、贵州单顶孢、长梗单顶孢、裘氏单顶孢 等;新 组合种 15个;我国新 纪录种 35个,发现并报道的种类达世界已知种类总数一半以上,初步明确了我国捕食线虫真菌的种类及分布 [17]。 迄今为止,全世界报道的捕食线虫真菌约 600余种 [18],但是还有更多的未知种类尚待发掘,而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气候多变的我国很多地区尚未调查,其中南岳就是未调查的地区之一,这类宝贵真菌资源急待开发利用。 因此,对南岳捕食线虫真菌进行调查是十分必要的,对捕食线虫真菌资源的调查及开发利用都有重要科研和应用价值。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材料 样品的采集及保存 采集南岳山上感染根结线虫的植株根样、根围土样及未感染根结线虫的植株根围土。 取土样时将表层干土去除,取 020cm层的土壤,将大约 500 克土样装入封口塑料袋中,并标记好采集时间、地点、寄主、土壤类型等。 样品采集后要及时处理。 室温下 3周内应处理完,在 4℃ 时可延长至 9周(李天飞等, 20xx)。 诱饵线虫 诱饵线虫用 Panagrellus redivius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刘杏忠研究员提供。 南岳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培养本科毕业论文 5 培养基及试剂 ① 燕麦片培养基 用电子天平称量新鲜的燕麦片 10g加入到干净的三角瓶中,再加入自来水 30g,混匀之后将三角瓶用棉塞塞好,用牛皮纸将瓶口包好用棉线系紧,然后放入高压灭 菌锅内,在 121℃ 下灭菌 20min,冷却后用于培养诱饵线虫。 ② 水琼脂培养基(简称: WA) 用电子天平称量琼脂粉 加入到干净的三角瓶中,再加入自来水 150ml 混匀之后将三角瓶用棉塞塞紧,用牛皮纸将瓶口包好,然后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 121℃ 下灭菌 20min,冷却后用于保存用于制备平板撒土分离培养基。 ③ 马铃薯葡萄糖琼胶培养基( PDA) A、天平称量去皮马铃薯块 200g切碎,装入一个 20xxml的大烧杯中,加入 1000ml的水,煮沸 30分钟,然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除滤渣。 B、称取琼脂粉 15g,葡萄糖 20g加入到滤液中,然后加水补足 1000ml继续加热,直到琼脂融化。 C、分装入 6个 250ml的三角瓶中,用棉塞塞好,用牛皮纸包紧放入高压灭菌锅内,在 121℃ 下灭菌 20min,保存待用。 主要试剂:靑霉素,硫酸链霉素。 方法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 捕食线虫真菌的分离与鉴定都是用水琼脂培养基,培养线虫用燕麦片培养基,诱饵线虫为全齿复活线虫( Panagrellus redivivus)。 分离方法 土样的分离,诱饵平板法,在加有 “双抗 ”( 靑 霉素 50ppm,硫酸链霉素 100ppm)WA 平板上撒入 ,接入 5000条诱饵线虫( Panagrellus redivius)(李天飞等,20xx)。 在操作时应注意土样最好是撒在皿中央,使周围留出 1cm宽的带或将土撒成带状,这样可使食线虫菌物生长至无土带便于观察。 培养一周后开始观察,在解剖镜或显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