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观一号铁路隧道的设计_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正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6 7 . 8 2 k N yM  179。 ( +179。 +) 179。 ( +179。 +)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0 179。 ( +179。 +) +179。 ( 1++179。 +) +179。 ( +++2/3179。 ) +179。 ( ++++)+179。 = +++++ ﹒ m IV、 基底偏心、应力检算 MMPy0C=  m jbeC2  = mjb (满足要求) jjPebb  6(1 )   2 6 7 . 8 2 6 0 . 2 8(1 )2 1 . 0 2 . 0 kN m / M P a M P a   [ ] 1 . (满足要求) V、稳定检算 倾覆稳定系数 K0 : yMKM   0 0 1 . 9 2 1 . (满足要求) 滑动稳定系数 CK :C PfK E   2 6 7 . 8 2 0 . 4 (满足要求) 端墙检算 ① 、 端墙墙背主动土压力 E 计算条带取 图中截面 II 所示。 端墙计算条宽度取 ,据 计算,计算带高度为 (也可从图中量取),计算条带中线距线路中线为。 b= +179。 5﹪ = a= ()179。 [()179。 ] =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1 tg  1 ,故 arctg0 . 8 3 8 . 6 6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 tgtgtg tg tg tg tg                    222( 1 )( )( )( 1 )( 1 ) ( 1 )  612cm363cm 图 端墙、端墙与翼墙共同作用检算 条带示意图 t g t g t g t gt g t g t g        ( ) (1 )( ) (1 )= atgh tg tg  0 1   m H b h       H h m   10 4 . 8 1 0 . 6 3 5 . 4 4 ah tg tg 4 m . 6 5 2 6 0 . 1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2 H  11  18 m / hh  2 4 0()   1 8 (1 . 3 0 0 . 6 3 ) 0 . 2 2 3 5kN m / Hhh 10324 kN m / b1:110hoH1b10 50 30 120a501:110 (a) (b) 图 端墙检算图式 E E E12 H H H h h          1 0 3 1 0 4 1 311( ) 0 . 5 ( ) ( ) 0 . 522          115 . 4 4 1 1 . 3 0 0 . 5 ( 5 . 4 4 1 . 3 0 ) ( 1 9 . 3 5 1 1 . 3 0 ) 0 . 522  kN 图 端墙墙背应力图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3 ② 、 稳定力矩 yM     1P=[() 22 222     1 0 . 2 2 0 . 8 3 2 2 0 . 8 3 0 . 8 3 2 22     1+ 0 . 6 0 . 0 2 5 2 3 0 . 1 0 . 1 2 3 ] 0 . 52 =+ = ③ 、倾覆力矩 M0 H h E H h h E    0 1 0 1 1 0 4 211M ( ) ( )33      115 . 4 4 1 5 . 3 7 4 . 1 4 8 . 3 333 kN m ? ④ 、 偏心、应力检算 MMPy0C=  m be C b       0 . 2 4 0 . 3 1 0 . 3 0 . 3 322 Pebb  6(1 )   6 8 . 9 4 6 0 . 3 1(1 )1 . 1 0 . 5 1 . 1 kN m  / aM P a M P a0 . 3 4 1 . 5[]0 . 0 9 0 . 2s= = (满足要求) 端墙与翼墙共同作用时稳定性检算 ① 、 端墙墙背主动土压力 E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4 端墙总高度为 端墙与翼墙共同作用时的计算宽度 1b 为: m BbB1 2  2 m b    6. 96 1. 790. 5 ( ) 522﹪ m a= ()179。 [()179。 ]= atgh tg tg  0 1   m H H b h  10    H h m   10 9 . 6 8 0 . 8 0 1 0 . 4 8 ah tg tg 4 m . 6 5 2 6 0 . 1 H  11  18 m / hh  2 4 0()   1 8 (1 . 6 6 0 . 8 0 ) 0 . 2 2 3 5kN m / Hhh 10324 kN m / 图 端、翼 墙 共同作用墙 背应力图 (KPa)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5 E E E12 H H b H h h b          1 0 3 1 1 0 4 1 3 111( ) ( ) ( )22         1 0 . 4 8 2 1 . 8 4 1 . 7 9 8 . 8 2 ( 3 8 . 9 4 2 1 . 8 4 ) 1 . 7 9  kN ② 、 端墙自重 P=[( )179。 179。 221/2179。 179。 179。 179。 179。 221/2179。 179。 179。 179。 22+179。 179。 231/2179。 179。 179。 23] 179。 = ③ 、翼墙自重 翼墙自重的计算与设计施工要求有关,当翼墙较短时,一般要求与翼墙整体施工,其自重按整个翼墙重量计算,当翼墙较长,整体施工有困难时,可分段施工,此时可考虑最不利情况,即按第一段墙重计算,本检算为分段施工,翼墙自重取距端墙底 3m范围内的翼墙计算: 图 共同作用下翼墙自重 计算 示意图 由图得: xx1 . 2 5 2 . 08 . 7 4 0 . 1 8 . 7 4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6       0 . 4 0 . 5[ 2 4 . 0 3 1 . 0 1 6 . 5 1 0 . 6 1 . 0 3 . 0 52    ( 2 4 . 0 3 1 6 . 5 1 ) ( 0 . 6 ) 1 82 ( 4 8 3 . 3 8 8 3 2 . 9 6 ) 0 . 12()C P P fK E xm  8 . 7 4 0 . 1 2 . 2 5 8 . 7 4 8 . 7 4 0 . 1 l h m     113 . 0 0 . 1 3 . 0 0 . 1 6 . 5 7 3 . 6 6 lh h m    121 y y y yh h h hAh     21 2 . 0 0 . 1( 3 . 0 )2 1 0 2       8 . 7 4 3 . 6 4 2 . 0 1( 3 . 0 8 . 7 4 / 1 0 ) 8 . 7 4 / 1 0 8 . 7 422 m hhAh   21221 1( / 10) / 1022      23 . 6 4 6 . 5 7 1( 3 . 0 6 . 5 7 / 1 0 ) 6 . 5 7 / 1 0 m P V V V V V    2 1 2 3 4 2 5()      ( 0 . 4 0 . 5 ) 0 . 3 / 2 ( 3 . 0 8 . 7 4 / 1 0 ) ] 2 2  KN ④ 、 滑走稳定检算 一般仅检算抗滑稳定: (满足要求 )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7 第二章 隧道 衬砌设计及 强度 检算 第一节 隧道 衬砌的 类型及建筑材料 一 、 隧道衬砌的形式 隧道开挖以后,坑道周围地层原有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坑道的变形甚至崩塌。 因此,除了岩体完整而又不易分化的稳定岩层中,可以只开成毛洞以外,其他在所有的地层中的隧道,都需要修建支护结 构,即衬砌。 支护的方式有:外部支护,即从外部支撑着坑道的围岩(如模筑混凝土整体式衬砌、砖石衬砌、装配式衬砌、喷射混凝土支护等);内部支护,即对围岩进行加固以提高其稳定性(如锚杆支护、压入浆液等);混合支护,即内部与外部支护同时采用的衬砌(如喷锚支护)。 从衬砌施工工艺方面将隧道衬砌的形式分为以下 4类: 整体式模筑混凝土衬砌 它是指就地灌筑混凝土衬砌,也称模筑混凝土衬砌。 其工艺流程为:立模 — 灌筑 —养生 — 拆模。 模筑衬砌的特点是:对地质条件的适用性较强,易于按需要成形,整体性好,抗渗性强,并适用于多种施工条件, 如可用木模板、钢模板或衬砌模板台车等。 装配式衬砌 装配式衬砌是将衬砌分成若干块件,这些构件在现场或工厂预制,然后运到坑道内用机械将它们拼装成一环接着一环的衬砌,这种衬砌到的特点是:拼装成环立即受力,便于机械化施工,改善劳动条件,节省劳力。 目前多在使用盾构法施工的城市地下铁道中采用。 喷锚支护 喷射混凝土是以压缩空气为动力,将掺有速凝剂的混凝土拌和料与水汇合成为浆状,喷射到坑道的岩壁上凝结而成的。 当岩壁不够稳定时,可加设锚杆、金属网和钢架,这样构成的一种支护形式,简称为“喷锚支护”。 喷锚支护是一种 符合岩体力学原理的支护方法,它与围岩密贴、支护及时、柔性好,同时封闭了围岩壁面,防止分化,并能封闭围岩的张性裂隙和节理,提高围岩的固有强度 ,控制围岩的变形,它能充分调动围岩本身的自稳能力,从而更好地起到支护作用。 另外,喷锚支护有效地利用了洞内净空,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并能适应软弱和膨胀性地层中的隧道开挖,还能用于整治塌方和隧道衬砌的裂损。 喷锚支护包括锚杆支护、喷射混凝土支护、喷射混凝土与锚杆联合支护、喷射混凝土钢筋网联合支护、喷射混凝土与锚杆及钢筋网联合支护、喷射钢纤维混凝土支护、喷射钢纤维混凝 土锚杆联合支护。 XX大学毕业设计 (论文 ) 18 喷锚支护是目前常用的一种围岩支护手段,适用于各种围岩地质条件,但是若作为永久衬砌,一般考虑在Ⅰ、Ⅱ级围岩良好、完整、稳定、的地段中采用。 在某些不良地质、大面积涌水地段和特殊地段很难成形,不宜采用喷锚支护作为永久衬砌。 地下水发育或大面积淋水地段,喷射混凝土很难成形,且即使成形,其强度与围岩的粘结力无法保证,锚杆与围岩的粘结或锚固力也极难保证,难于发挥喷锚支护所应有的作用。 膨胀性围岩和不良地质围岩,如黏土质胶结的砂岩、粉砂岩、泥岩等软岩,开挖后极易风化、潮解,遇水泥化、软化、膨胀,造成较大的 围岩压力,稳定性极差,甚至流坍。 堆积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往往有水,施工时缺乏足够的自稳能力和一定的稳定时间。 这样,锚杆无法同膨胀性围岩和有水堆积层、破碎带形成可靠的黏结,喷射混凝土与围岩面也很难形成良好的黏结。 因此,喷锚支护就难于阻止围岩的迅速变形和通过喷锚支护形成可靠、稳定的承载圈。 不宜采用喷锚支护单独作为永久衬砌的情况有:对衬砌有特殊要求的隧道或地段,如洞口地段,要求衬砌内轮廓很整齐、平整;辅助坑道或其他隧道与主隧道的连接处及附近地段;有很高的防水要求的隧道;围岩及覆盖太薄,且其上已有建筑物,不能沉 落或拆除者等;地下水有侵蚀性,可能造成喷射混凝土和锚杆材料的腐蚀;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 5℃的冻害地段。 复合式衬砌 复合式衬砌不同于单层厚壁的模筑混凝土衬砌,它把衬砌分成两层或两层以上,可以是同一种形式、方法、和材料施工的,也可以是不同形式、方法、时间和材料制作的。 目前多数都是 外衬和内衬两层。 按内外衬的组合情况可以分为: ① 喷锚支护与混凝土衬砌; ② 喷锚支护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