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5与v4相互转化速率及v4_v5比值与脱硝活性_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ZrOSiO2 等 )作载体担载的氧化钒的活性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结果表明,纯的氧化钒在催化 NO 还原的反应中,并没有太好的活性,而担载在氧化物上的氧化钒却都表现出一定的活性,特别 是以锐钛矿型 TiO2 作载体的催化剂 [49],表现出良好的活性。 原因有三方面: (a)锐钛矿相的 TiO2 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使 V2O5 可以在 TiO2 上高度分散,形成独立的钒活性中心; (b)锐钛矿相 TiO2 拥有较好的抗硫作用; (c)TiO2 是 Lewis 酸且拥有较丰富的 L 酸性位,低温下利于 NH3 的吸附和活化。 催化剂的表面同时存在有酸性活性位和氧化还原位,且 NH3SCR 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相应的反应机理为氧化还原机理。 目前只有钒系催化剂 运用到了实际中,因此,在 钒系催化剂这一领域的 研究远比其它方向更深入。 本文 将对此类催化剂作重点阐述。 Urea(NH3)SCR 脱硝反应机理 以尿素溶液为还原剂, Koebel M 等 [10]报道了尿素的分解过程,首先尿素在气化室温度为 180℃ 左右被气化成 NH3,然后 NH3 和 NOx 发生 SCR 脱硝反应,具体反应方程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式如下所示: (1) 尿素的热解反应为: (11) 尿素的水解反应为: HCNO + H2O → NH3 + CO2 (12) (2) SCR 主要反应为: 4NH3 + 4NO + O2 → 4N 2 + 6H2O (13) 4NH3 + 2NO2 + O2 → 3N 2 + 6H2O (14) 其中 (13)是标准 SCR 反应,因尾气排放中 NOx 的 95%都是 NO,则反应也是最主要的反应,当 NO2/NOx= 时,获得最高的 NOx 转化率;当超过 时将发生反应 (15),与标准 SCR 脱硝反应相对比,其反应速率较小。 4NH3 + 3NO2 → + 6H2O (15) 在氧气不足或者缺氧条件下: 4NH3 + 6NO2 + O2 → 5N 2 + 6H2O (16) 在 SCR 脱硝阶段也伴随有如下的副反应发生 [11]: 4NH3 + 4O2 → 2N2O + 6H2O (17) 4NH3 + 4NO + 3O2 → 4N2O + 6H2O (18) 4NH3 → 2N2 + 3H2 (19) 4NH3 + 5O2 → 4NO + 6H2O (110) 在上述副反应关系式中,当反应温度高于 350℃时, NH3分解反应和氧化反应才开始发生,一般来说, NH3氧化成 N2的过程在 400℃下仅少量发生。 因尿素自身的反应比较复杂,其在催化转化装置中是否较有效的转化为 NH3,一直是倍受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 目前用尿素来作为还原剂的 SCR 脱硝催化反应机理尚未见较为详细的报道。 (3) NOx 和 NH3 经由催化剂所发生的主要脱硝反应历程 [12]如图 1 所示: ①经由气相主体的 NH3扩散于催化剂外表面;② NH3通过催化剂外表面逐渐扩散到催化剂内孔;③在催化剂活性位上进行 NH3吸附;④尾气气相主体的 NOx逐渐扩散于具有吸附态 NH3的表面;⑤ NH3与 NOx发生 SCR 反应生成 N2和 H2O;⑥形成的 N2及 H2O分子经由催化剂的微孔逐步向外表面扩散;⑦最后 N2及 H2O进入到大气中。 第 1 章 绪论 5 图 NH3 和 NOx 在催化剂上的反应主要过程示意图 由图 可知, (13)和 (14)两个反应式主要发生在催化剂表面,并且催化剂自身的微孔性质、外表面积对催化剂的 SCR 脱硝活性有较明显的影响。 钒系催化剂 钒基催化剂的起活温度 一般 比较高,但抗水抗硫能力较差。 钒钛类催化剂的应用较多,以 TiO2 锐钛矿 相 为载体的钒类催化剂主要有: V2O5/TiO2, V2O5MoO3/TiO2,V2O5WO3/TiO2, V2O5MoO3WO3/TiO2 等,其中 V2O5/TiO2 和 V2O5WO3/TiO2 已经实现工业 化,后者的活性和抗中毒性 相对 更强, 正 逐渐取代前者。 钒系催化剂一般都是由 TiO2作载体,其上负载 V205为主要活性组分。 起效温度约为160~ 200℃,最佳活性点温度约为 320~ 380℃,最高使用温度一般低于 500℃。 催化剂中含有的 V205,随含量的不同,会以不同的形态出现。 当负载量较小时,会以等轴聚合体的不饱和形态均匀分散在载体 Ti02中,形成起主要催化作用的活性中心;但当含量较大时,就会以饱和结晶态在载体中出现不均匀的堆积,由于结晶态的 V2O5催化活性很低,因此这种堆积占据了部分活性位,从而降低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当前 SCR 脱硝催化剂研究关注的热点是在 TiO2基上掺杂一种或几种金属 氧化物的催化筛选。 在载体 TiO2表面上覆盖 V2O5时,能促使催化剂表面 V=O 键的形成,即为 V2O5的 (010)晶面选择外露,明显增加了催化剂的脱硝效率与选择性 [13]。 王秋霞等 [14]发现 V2O5以单层分散在 TiO2上,之后产生至多层,析出了晶相 V2O5。 研究断定 V2O5为酸性氧化物,是因 : (1)在 V5+的五个配位中,存在与钒距离相对较远的一个 O2较易形成氧空位,这使V5+表现为 L 酸性,而吸附水后则会变为 B 酸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2)剩余几个配位 O2存在了过剩负电荷而形成了羟基,但结合能力不是很高。 而 Nag等 [15]通过低温氧吸附手段证实了催化剂所负载的 V2O5的结构,它是由 [VO4]基团与二聚体结合而成的,因物种 [VO4]较易产生氧空位,变为 L 酸性位中心,并且也可变为 B 酸性位中心,是由 [VO4]单元和 H2O 或载体及附近的羟基相结合形成,因此证明 V2O5的表面酸性来自于 [VO4]基团。 图 表面钒中心从 L 酸性位转变为 B 酸性位的示意图 在研究低温 NH3SCR 的反应机理时发现, NH3 分子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既可以发生在 B 酸性位也可以 L 酸性位上。 关于这两种酸性位在 NH3SCR 脱硝反应中所起的具体的作用,目前研究者们还没有得出明确的定论,因 TiO2 和 V2O5 本身均为 L 酸,但V2O5 吸附 H2O 后变为 B 酸 [16,17],结构式如图。 许多研究认为反应温度对这两种酸起到的作用影响很大 [1823]:在 NH3SCR 反应中 300400℃的温度范围内, B 酸性位上所吸附的 NH3 起主要的作用;而在低温脱硝反应中, L 酸性中心上所吸附的 NH3 利于脱硝效率的提高。 而 NH3 吸附在催化剂 V2O5/TiO2 的所形成表面物种的结构 [9]如图 所示。 图 NH3 吸附在 V2O5/TiO2 上建议的结构 (a)Ti上 Lewis 结合 NH3; (b)氧化物点上 H 结合 NH3; (c)钒氧基上 L 酸结合 NH3; (d)B 酸点上结合 NH4+; 钒基催化剂上的反应机理 第 1 章 绪论 7 有关钒系催化剂的脱硝反应机理,国内外研究者所描述的的机理内容不尽相同,最主要有两种机理:即 EleyRideal机理 (ER机理 )和 LangmurlHinshelwood机理 (LH机理 )。 1)ER 机理:首先 NH3 有选择性的在催化剂表面的 B 酸性位与 L 酸酸性位上吸附,然后其得到活化,再与气相中的 NO 和 NO2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最后生成 N2 和 H2O 的过程 [24]。 Inomata 等人 [25]归纳出如图 所示基于 B 酸性位上的 NONH3 反应机理,反应过程为: NH3 快速吸附在催化剂的 B 酸性位上形成物种 NH4+(ads),随后气相中的 NO与之相结合,形成活化络合物,最后活化络合物分解,生成 N2 和 H2O。 Ramis 等人 [17]则认为 NONH3 反应机理应如图 所示,此机理是基于 L 酸性位的 NH3SCR 反应机理,是指 NH3 首先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的 L 酸性位上以 NH2(ads)形式存在,之后与气相中的 NO 结合,生成 NH2NO 中间体,最终生成 N2 与 H2O 的过程,而其中 O2 的作用是使活性位 V5+=O 氧化再生。 图 Inomata 等人提出的 NONH3 反应机理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 图 Ramis 等人提出的 NONH3反应机理 Topsoe 等 [21,22,26,27]提出的 SCR 脱硝反应的 ER 和 LH 结合机理被认可,图 为反应机理循环的图,他们在质谱和原位红外光谱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吸附位 V5+OH 和氧化还原位 V5+=O 两个活性位,以及与其相关的催化还原反应历程。 首先 NH3 被吸附在催化剂的 B 酸位 (V5+OH)上,形成的 NH4+被 V5+=O 氧化为 NH3+, V5+=O 相应的被还原为 HOV4+物种,之后与气相中的 NO 相反应生成 NH3+NOHOV4+,最后分解为V5+O+H3N=O 物种,生成了 N2 和 H2O,且 HOV4+被气态 O2 再氧化为 V5+=O。 结合刘清雅等人 [28]总结的钒系催化剂的脱硝催化机理,表明真正起到 SCR 催化作用的是物种 V5+O‥ +H3N‥ HOV4+以及与 NO 反应形成的 V5+O‥ +H3N=O‥ HOV4+,可以看出催化剂中 V4+的存在在整个循环反应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沈颖倩 [29]综合 Topsoe 等人提出的脱硝催化剂的反应机理,推断得 V2O5WO3/TiO2 在低温 NH3SCR 反应过程中可能遵循的反应路径: NH3 首先吸附在 Ti 和 W 位上,然后解吸出来的 NH3 再吸附到 B 酸性位 V5+OH 上进行 SCR 催化脱硝反应。 V5 + O +H 3 N H O V4 +V5 + O +H 3 N N = O H O V4 +O = V5 +V5 + OH N+H 3V5 + O +H 3 N = OV 5 + O HH O V4 +H 2 OO 2N ON H 3N 2 + H 2 O 图 Topsoe 等提出的 EL 结合反应机理 2)LH 机理: NH3 和 NO 吸附在催化剂表面相邻或者相同的活性位上,产生吸附物质 NH4+和 NO2,最后反应生成 N2 和 H2O,这个机理是由 Takagi 等人 [30]提出,研究发现NH3 是以 NH4+(ads)的形式吸附在 V2O5 上的, O2 的存在对整个 SCR 脱硝反应非常重要,无 O2 情况下, NO 吸附在 V2O5 表面;而有 O2 情况下, NO 会以 NO2(ads)的形式吸附在V2O5 表面,并且 NH4+(ads)和 NO2(ads)这两种吸附物易反应并快速生成 N2 及 H2O,反应过程遵循 LH 机理。 对比 ER 机理与 LH 机理,同样的因素下剖析脱硝反应的能量需求大小,依照 LH机理发生反应所需求的活化能要比遵循 ER 机理的低,是因前者的反应主要发生在两个第 1 章 绪论 9 吸附态物种之间,反应较易进行,而后者仅是单活性态参与脱硝反应 [31]。 钒基催化剂表面 V4+/V5+比值研究现状 在钒基催化剂合成时,浸渍过程中钒元素的价态显著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并且陈化钒的前驱体溶液,引起了 V5+→ V4+的转变,即发生 VO2+→ VO2+的还原;对于在前驱体溶液中含有 V5+的 TiO2 基催化剂,与同样条件下含有 V4+的催化剂相比较,具有较低的催化脱硝性能;在同样的活化和操作条件下,事先浸渍钒的前驱体使催化剂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 [32]。 Lee 等人 [33]制备了 VOx/TiO2 催化剂,测试得其 150℃时的脱硝活性活性较高,达到 90%;研究认为非化学计量钒的存在有利于电子的传递,在脱硝过程中,晶格氧在还原反应起一定的作用,且气相中未吸附的氧被氧化从而进入晶格中,此过程均依附于 V5+、 V4+、 V3+之间的电子传递作用。 Li 等 [34]在钒钛体系中掺杂氟后其低温活性提高,在 210℃的 SCR 活性达 97%,氟的添加促进了钒钛的相互作用,且使得产生了的 V4+及 V3+量较多,这是钒钛间电荷补偿的结果,使得体系的氧化还原性能提高,并采用 DFT 模拟得到证实。 采用 XPS 技术对 V/TiO2 催化剂测试,发现钒钛以多种价态存在, TiO2 单独存在时仅有 Ti4+物种,负载钒后,出现了非化学计量的钒钛 Vn+(n≤ 4)及 Tim+(m≤ 3),它们均为亚稳定状态,然而非化学计量钒钛种类和数量增多时,相应的催化剂的活性得到提升 [35]。 国内外其他研究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