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对民族认同的影响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民族认同的研究方法 ① 问卷法 目前关于民族认同的研究大多采用的是问卷法。 Phinney 根据其提出的民族认 同结构编制了包括 14 个题目的民族认同测量量表。 该量表用以测量民族认同的三个方面 — 归属感与对本民族群体的 态度 (包括 5 个项目,如 : “我对本民族及其取得的成就感到非常自豪” ),民族行为与习俗 (2 个项目,如 :“我参加本族群的文化习俗活动,如特殊食物、音乐或风俗” ),基于探索和承诺的民族认同获得 (7 个项目,如 :“我非常了解本民族及其对自己的意义” )。 采用四点量表记分,选择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把 14 题的得分相加取其平均数即为民族认同得分,得分从 1 分到 4 分,即从极低民族认同到极高民族认同。 量表测量的三个方面虽然在概念上是分离的,但是可以作为一个单独变量进行分析,标志着对本族群的积极情感、参与性和忠诚。 在后来 研究的基础上, Phinney 删除了其中的 2 个题目并做了稍微修改,现在的量表包括 12 个题目,包含两个因素 :个体对自己民族身份意义的探索 (5 题,如 :“我花时间想要对本民族更了解,比如本民族的历史、传统和风俗” )和个体对本族群的肯定、归属感 (7 题,如 :“我很高兴成为自己族群的一员” )。 量表的记分和以前的相同。 除 Phinney 自己外,其他研究者也使用该量表进行了民族认同研究, MEIM 被认为是使用范围很广和很有效的民族认同测量量表。 国内万明钢、陈晶、秦向荣、史慧颖等也主要是参考 Phinney 的量表编制自己的问卷,通 过问卷法进行的民族认同研究。 ②投射法 投射法用于民族认同研究始于早期的 clark 和 clark 所做的经典研究 — 黑人自恨 (Black Self 一 hatred)研究。 研究调查了 3 一 7 岁黑人儿童的颜色喜好 (color preferences)。 要求儿童在一幅画上涂上同他们自己皮肤一样的颜色或者他们想成为玩伴的孩子的皮肤颜色。 结果发现黑人儿童一般都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是黑人,同时也发现了存在于黑人儿童身上的白人导向 (喜欢与白人有关的事物 )现象。 后来他们又做了洋娃娃偏好 (doll preference)研究。 研究中让 儿童被试通过用白洋娃娃或黑洋娃娃来回答问题,比如 :给我一个好 (洋 )娃娃,给我一个坏 (洋 )娃娃,给我一个有好颜色的 (洋 )娃娃,给我一个象你的 (洋 )娃娃。 通过这些投射测验, Clark 和 Clark得出结论 :黑人儿童可以正确地进行自我认定,但是他们对白皮肤存在着明显偏好,同时对于自己的皮肤颜色存在着消极态度。 此为民族认同研究历史上的经典研究,对后来的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③实验法 实验法在以一般群体为对象的社会认同研究中用得较多。 Sherif 等和 Tajfel 均通过实验法证明了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歧 视现象。 Ng 和 Sachdev 等 (1984, 1985)通过实验发现了高权力群体对低权力群体的歧视行为。 Arbona 等 (1999)通过对黑人儿童和拉丁裔儿童 (n=330)的实验 (包含本少数民族认同、双亲在场及同伴负面行为影响三个实验因子 ),发现本民族认同能预测黑人儿童对斗殴的态度,民族认同越高的儿童,越采取友好行为。 实验法由于变量控制严格、因果关系清晰,有助于揭示心理现象的本质,因此受到高度推崇。 但由于民族认同所涉及到的社会问题的复杂性,用此方法展开民族认同的研究还不多。 ④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法包括观察法、访 谈法和问卷法,强调在自然情境下综合运用这三种方法对所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 田野考察法同心理学中的现场研究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 田野调查法有助一于了解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实际情况,及容易收集重要的、相关的背景资料。 田野调查法 (Field work),又称为实地调查法,或田野工作法,它是实地观察各民族社会的方法,是所有从事各种民族问题研究的人十分重视的一种方法。 民族学工作者认为只有通过田野工作,才能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验证有关假设。 田野工作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许多人类学家 、民族学家、心理学家甚至其他领域的研究者在研究民族问题时,都开始、而且越来越多地使用了田野调查法。 民族认同与内隐自尊的相关研究 民族认同与自尊 (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 )的相关研究西方学者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国内还比较少。 在 Clarry Layamp。 Maykel verkuyten 的研究中,他用“我是谁”的问卷分别调查移民到加拿大和在加拿大出生的华人青少年,发现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青少年更认同自己的中国人身份,这些青少年的集体自尊与个人自尊呈正相关,而且移民到加拿大的华人青少年有更强的集体主义精神。 Rosemary E. Phelps, Janice D. Taylor, Phyllis A. Gerard 一项关于黑人大学生的研究发现,非裔美国大学生在民族认同、文化不信任方面与非洲本土大学生、西印度 /加勒比地区大学生的得分有显著差异,但三组黑人大学生在自尊项目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GaylordHarden, Noni :在社会支持减少非裔美国青少年内部症状问题上,民族认同和自尊起着重要作用。 自尊和民族认同调节了社会支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抑郁和民族认同可以更多地解释男性的社会支持作用, 而自尊更多地对女性产生影响。 Shelly D. Farnham 的研究发现高内隐自尊的个体比低内隐自尊的个体更为偏好他们的性别和种族。 也就是说,高内隐自尊的个体本民族认同更高。 Jongil yuh 对多民族地区大学生民族认同与自尊、自我认同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结果发现民族认同与自尊呈正相关,民族认同和自我认同总体呈正相关,民族认同的发展与社会背景有交互作用。 UmanaTaylor, Adriana 、民族认同与文化取向调解和缓和歧视与抑郁的程度。 研究结果表明 :高水 平的民族认同明显地预测了男孩和女孩更高水平的自尊,自尊部分调节知觉到的歧视和青少年的抑郁症。 Billie P. Terrell 研究了自尊和教养态度对非裔美国父亲民族社会化和民族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民族社会化和民族认同不能预测自尊,但民族社会化、民族认同、自尊与培养儿童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教养态度关系显著。 卢瑶、陈宜、张庆林等认为少数民族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可以提高自尊,增加心理归属感,可以促发少数民族青少年亲社会态度的形成。 已有研究对自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进行了考察,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多 数研究者认为民族认同对个体自尊和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而且有不少实证支持。 研究目的 理论意义 通过调查了解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和民族认同状况,更有利于人们了解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内隐自尊和民族认同现状。 从而更有针对性的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建议及对策,进一步丰富民族心理的研究。 实践意义 民族认同对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者总是利用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破坏民族团结,企图将民族自治区域从 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他们的手法之 一就是在民族意识上大做文章,制造民族之间的文化心理冲突,挑起民族仇恨和纠纷。 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熏陶的回族大学生在大学校园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回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和内隐自尊的相互关系,就更具有维护祖国统一、巩固民族团结的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由于民族认同和内隐自尊与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关系,还有利于促进回族民众的心理健康和健全人格的发展。 同时在生活的具体实践中,为回族学生在群体适应上提供指导和帮助,以便他们更好地和其他各民族同学团结生活。 2 研究 1 回族大学生内隐自尊特点研究 被试 被试均为西北师范大学回族在校本科学生,均自愿参加测验。 实测 150 人,经过仔细筛选,剔除测验数据不合格者 8 人,保留有效问卷 142 份。 被试的详细情况见表 21。 表 21 研究一被试分布 研究工具 陈敏燕、史慧颖、陈红对“首字母和生日数字偏好测验”进行修订,形成“姓氏偏好测验”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