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工位立式回转刀架机电系统设计及仿真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入上刀体 4 的销孔内,之后,上盖圆盘 1 的下表面开始与圆柱销 2 的头部滑动。 在此期间,上、下刀体的端面齿逐渐啮合,实现精定位,经过设定的延时时间后,刀架电动机停转,整个换刀过程结束。 由于蜗杆副具有自锁功能,所以刀架可以稳定地工作。 ( a) ( b) ( c) ( d) 图 刀架转位过程中销的位置 ( a)换到开始时,圆柱销 2 与上盖圆盘 1 可以相对滑动 ( b)上刀体 4 完全抬起后,圆柱销 2 落入上盖圆盘 1 槽内,上盖圆盘 1 将带动圆柱销 2 以及上刀体 4 一起转动 ( c)上刀体 4 连续转动时,反靠销 6 可从反靠圆盘 7 的槽左侧斜坡滑出 ( d)找到刀位时,刀架电动机反转,反靠销 6 反靠,上刀体停转,实现粗定位 1上盖圆盘 2圆柱销 3弹簧 4上刀体 5圆柱销 6反靠销 7反靠圆盘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9 主要传动部件的设计 蜗杆副的设计计算 自动回转刀架的动力源是三相异步电动机。 其中蜗杆与电动机直联,刀架转位时蜗轮与上刀体直联。 已知电动机额定功率 WP 901。 ,额定转速 min7201 rn  ,上刀体设计转速 min242 rn  ,蜗杆副的传动比 302472021  nni。 刀架从转位到锁紧时,需要蜗杆反向转动,因此所受工作载荷不均匀,启动时冲击比较大,现如今要求蜗杆副的使用寿命 hLh 10000。 ( 1) 蜗杆的选型 GB/T100851988 推荐采用渐开线蜗杆( Z1 蜗杆)和锥面包络蜗杆( ZK 蜗杆)。 本设计采用结构简单,制造方便的渐开线型圆柱蜗杆 (Z1 型 )。 ( 2) 蜗杆副的材料 刀架中的蜗杆副传动的功率不大,但蜗杆转速较高,因此,蜗杆的材料选用 45钢,其螺旋齿面要淬火,硬度为 45~ 55HRC,以提高其表面耐磨行;蜗轮的转速较低,其材料主要考虑耐磨性,选用铸锡磷青铜 ZCuSn10P1,采用金属模铸造。 ( 3)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 刀架中的蜗杆副采用闭式传动,多因齿面胶合或点蚀而失效。 因此,进行载荷计算时,先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进行设计,再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进行校核。 按蜗轮接触疲劳强度条件设计计算的公式  322 HPEKTa ZZ (21) 式中 a—— 蜗杆副的传动中心距,单位 mm ; K—— 载荷系数; 2T —— 作用在蜗轮上的转矩 ,单位 mmN ; EZ —— 弹性影响系数; ][ H —— 许用接触应力,单位为 MPa。 从式( 21)算出蜗杆副的中心距 a 之后,根据已知的传动比 30i , 查表 选择一个合适的中心距 a 值,以及相应的蜗杆,蜗轮参数。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0 表 普通圆柱蜗杆基本尺寸和参数及其与蜗轮参数的匹配 中心距a/mm 模数 m/mm 分度直径/mm 21md /3mm 蜗杆 头数 1z 直径 系数 q 分度圆导程角  蜗轮齿数 2z 变位系数 2x 40 50 1 18 18 1 31047  62 82 0 0 40 20 1 33435  49 50 63 35 31138  62 82 + + 50 20 1 43426  51 2 90525  4 174441  63 80 28 1 31614  61 82 + + 40 (50) (63) 2 1 50608  29 (39) (51) () (+) 2 10 0729  4 19 3914  6 28 1043  80 100 142 1 31328  62 82 + 50 (63) (80) 28 175 1 50608  29 (39) (53) (+) () 2 10 0729  4 19 3914  6 28 1043  100 45 1 30415  62 0 63 (80) (100) 1 50415  29 (39) (53) (+) () 2 10 0348  4 19 3229  6 28 0150  125 56 1 31310  62 80 (100) (125) 4 40 640 1 54228  31 (41) (51) () (+) 2 11 1836  4 21 4805  6 30 5750  160 71 1136 1 31328  62 +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1 ① 确定作用在蜗轮上的转矩 设蜗杆头数 11Z ,蜗杆副的传动效率  ,由电动机的额定功率 WP 901 ,可以算出蜗轮传动的功率 *12 PP ,再由蜗轮的转速 min241 rn  求得作用在蜗轮上的转矩 mmNmNnPnPT  2 8 6 5 * 11122  ( 22) ② 确定载荷系数 K 载荷系数 VBA KKKK 。 其中 AK 为使用系数,有表 查得,由于工作载荷不均匀,启动时冲击较大,因此取 AK ; AK 为齿向分布系数,因工作载荷在启动和停止时有变化,故取 BK ; VK 为动载系数,由于转数不高。 冲击不大,可取K。 则载荷系数:  VBA KKKK ( 23) 表 使用系数 AK 工作类型 I II III 载荷性质 均匀、无冲击 不均匀、小冲击 不均匀、大冲击 每小时起动次数 25 2550 50 起动载荷 小 较大 大 AK 1 ③ 确定弹性影响系数 EZ 铸锡磷青铜蜗轮与钢蜗杆相配时,从有关手册查的弹性影响系数 21160 MPaZE  ; ④ 确定接触系数 Z 先假设蜗杆分 度圆直径 1d 和传动中心距 a 的比值 ad。 查图 得Z。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2 图 圆柱蜗杆传动的接触系数 Z ⑤ 确定许用接触应力  H 根据蜗轮材料为铸锡磷青铜 ZCuSn10P1 金属模制造蜗杆螺旋齿面硬度大于45HRC 可查表 的蜗轮的基本许用应力 39。 ][H =268MPa 已知蜗杆为单头,蜗轮每转一转时每个轮齿啮合的次数 j=1;蜗轮转数 2n =24r/min;蜗杆副的使用寿命 hL =10000h。 则应力循环次数: 72  hLjnN ( 24) 寿命系数: KHN 许用接触应力:     M P aK H N H 186  ( 25) 表 铸锡青铜蜗轮的基本许用接触应力 ][ H 39。 (MPa) 蜗轮材料 铸造方法 蜗杆螺旋面的硬度 ≤ 45HRC 45HRC 铸锡磷青铜 10 1ZCuSn P 砂模铸造 150 180 金属模铸造 220 268 铸锡锌铅青铜 5 5 5ZCuSn Pb Zn 砂模铸造 113 135 金属模铸造 128 140 ⑥ 计算中心距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3 将以上各参数带入( 21),求得中心距: mma  查表取 mma 50 ,已知蜗杆头数 11z ,设模数 mmm  ,得蜗杆分度圆直径mmd 281 。 这时 ad ,查表得接触系数 Z。 因为 Z 较大,所以上述计算结果可用。 ( 4) 蜗杆和蜗轮的主要参数与几何尺寸 由蜗杆和蜗轮的基本尺寸和主要参数,算的蜗杆和蜗轮的主要几何尺寸后,即可绘制蜗杆副的工作图。 ① 蜗杆的参数与尺寸 头数 11z ,模数 mmm  ,轴向齿距 mmmPa   轴向齿厚 mmmS a 9 2   ,分度圆直径 mmd 281  , 直径系数  ndq , 分度圆导程角 80605a r c t a n 1  qz。 取齿顶高系数 1ah ,径向间隙系数 c , 则齿顶圆直径 mmmhdd aa 33211   齿根圆直径   mmchmdd af 22211  。 ② 蜗轮参数与尺寸 齿数 312z ,模数 mmm  , 分度圆直径为 mmmzd  , 变位系数     mddax , 蜗轮喉圆直径为   mmxhmdd aa 822 222  , 蜗轮齿根圆直径   mmcxhmdd af 702 222  , 蜗轮咽喉母圆半径 mmdar ag 。 ( 5) 校核蜗轮齿根弯曲疲劳强度 即检验下式是否成立:  FFaF YYmdd KT    221 ( 26) 由蜗杆头数 11z ,传动比 30i ,可以计算出蜗轮齿数 3012 izz 则蜗轮的当量齿数: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4   c o s 322   zZ ( 27) 根据蜗轮变位系数 x 和当量齿数 Z ,查图 的齿形系数 FaY 图 蜗轮的齿形系数 螺旋角影响系数 9 7 4 01  Y 根据蜗轮的材料和制造方法,查表 得蜗轮基本许用弯曲应力:   MPaF 56 蜗轮的寿命系数: 6  NKFN 蜗轮的许用弯曲应力:     M P aK FNFF   将数据带入得:   MPaF  可见,     FF  ,蜗轮齿根的弯曲强度满足要求。 太原工业学院毕业设计 15 表 蜗轮的基本许用弯曲应力( MPa) 蜗轮材料 铸造方法 单侧工作  0F  双侧工作  1F  铸锡磷青铜 10 1ZCuSn P 砂模铸造 40 29 金属模铸造 56 40 铸锡锌铅青铜 5 5 5ZCuSn Pb Zn 砂模铸造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