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僧船子和尚船子和尚拨棹歌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妄,这样的禅思想更倚重内在的感悟。 与老庄的“无心是道”有相同之处,表达出一切都无所记挂的自由心境。 第二十三首 钓下俄逢赤水珠,光明圆澈等清虚。 静即出,觅还无,不在骊龙 ⑩ 不在鱼。 第二十二首 不妨轮线不妨钩,只要钩轮得自由。 掷即掷,收即收,无踪无迹乐悠悠。 按“般若”的说法,思想是不能有“执”的,一有“执”便有“著”,有了执著便不能达到“空”的境界,而要顺其自然,只有随顺自然才能对一切泰然处之。 诗歌中表现出追求一种澈底的清净和人生态度的悠然。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禁让人想起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严羽的《沧浪诗话》也曾说过“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禅的宁静淡泊,在于参禅者尘念俱舍,空虚其性灵。 ⑨ 葛兆光《增订本中国禅思想史》 233 页。 ⑩ 骊龙,《尔雅 .释畜》疏“骊,黑色也。 ” 7 第十三首 世知我懒一何嗔,宇宙船中不管身。 烈香饮,落花茵,祖师元是 11个闲人。 第十四首 都大无心罔象间,此中那 许是非关。 山卓卓,水潺潺,忙者自忙闲者闲。 禅而无禅便是诗,诗而无禅便是禅,以安闲自在的心情,表现大自然的 美,以悠闲自在的心境面对世间罔象,“忙者自忙闲者闲”,一个徜徉 山水、优哉游哉的禅者形象跃然纸上。 不禁让人想起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那种悠然之感。 完全转向内心的自觉体验,摒弃一切外在形象的执著,是一种无目的、无功利性的修行方式。 第二十八首 终日江头理棹间,忽然失济若为还。 滩急急,水潺潺,争把浮生作等闲。 第三十四首 动静由来两本空,谁教日夜强施功。 波渺渺,雾蒙蒙,却成江上隐云中。 忘掉 动静、得失、主客、能所,看破一切便能任运自如、了无所寄,清静虚豁。 “忘”不是消除记忆,而是摆脱束缚。 要做到“闲”就得不生憎恨、亦无取舍,任运自在,即得解脱。 回复澹然澄澈的原本初相,达到纤尘不染的空明境界。 船子和尚的禅法宗旨必不可少一个“断”(“忘”)字,断除对语言、观念、一切意识的执着,慧海禅师曾说过,“得意者越于文字,悟理者超于文字。 ”禅的玄妙超脱语言和观念,非耳目所到, 说是或者否都不对的,因为你一开口就已经错了,自心的直觉、灵感是最 接近和领悟禅理的途径。 主张参悟,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如果拘泥于文字,就 不足以传颂。 真悟了,物我两忘,忘却物相,悟禅于心,一切言语都是多余的,不立文字,会然于心,一切空寂澄清,人情淡薄,一切物的追求都做虚化。 有慧根的人,对于一切都不应该起念动心执着,而是“不假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 ”船子就是那样的人。 表达性情,抒发随缘任运、乐情山水的禅悦之情。 流露出垂钓时候的悠然自得,陶醉其中 , 吟咏山水,闲放内心,反映禅悟后的空明宁静的自在之作。 元刻本顺序第(五)、(八)、(十一)、(十六)、“西亭三咏”(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二十五)、(二十七)、(三十一)、(三十五)、(三十七)首均属于这一类。 船子和尚的偈颂,以魏晋名士的胸怀观照山水,其笔下展现的是清新幽静的意境,江 11 元是,作“原是”,意为原来是。 8 水、孤舟、明月、丝纶、寒云是经常出现的意象,将诗意禅境自然融为一体,也将乐情山水的感情表露无遗。 下面选取船子和尚在垂钓中妙悟禅理的六首佳作。 第二十七首 乾坤为舸月为篷,一屏云山一罨 12风。 身放荡,性灵空,何妨南北与西东。 第三十一首 吾自无心无事间,此心只有水云关。 携钓竹,混尘寰,喧静都来离又闲。 禅,讲究心闲心静,万物皆空,空 的思想, 净 的心灵,大有庄子的道法自然,淡然平和,顺其自然的境界。 “无心是道”,无心便是对任何外在形象不执著的自然之心。 外来的禅与中国的老庄思想一起形成了禅宗所追求的人生观,在清净空澄中领悟自然之美,借以舸蓬、钓竿等物象领悟景色中所蕴含的禅意。 第十一首 苍苔滑净坐忘机,截眼寒云叶叶飞。 戴箬笠,挂蓑衣 13,别无归处是吾归。 了然无碍,忘情物事。 云水悠游间 尽显彻悟禅机后,无牵无挂的悠然高风。 禅宗真正的自觉与自由就是心灵放松时候的自然心 态之中,就像凡夫日常行 为,处处有禅意。 白居易有一首《读禅经》 14,其中写道“须知诸相皆非相 ,若住无余却有余。 言下忘言一时了,梦中说梦两重虚。 空花岂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摄动是禅禅不动,不禅不动即如如。 ”,在白居易看来心的最佳状态也一样是自然与适意,人生应当是“人心不过适,适外更何求。 ”15 “偈”是佛经的唱词,好的偈词能够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以机锋禅理取胜,记述了船子垂钓时候的心境的“西亭三咏”便是如此。 第十七首 一叶虚舟一副竿,了然无事坐烟滩。 忘得丧,任悲欢,却教人唤有多端。 第十八首 一任孤舟正又斜,乾坤何路指津涯。 12 罨( yan 上声),指捕鸟或鱼的网,此处有覆盖之意。 13 戴箬笠,挂蓑衣:箬通“箬”,箬笠即竹箬做的斗笠;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14 《白居易集》卷三十二, 716 页。 15 《适意二首》,这首诗撰于元和六年( 811),是白居易和兴善惟 宽 禅师对话之后,见于《白居易集》卷六, 111页。 9 抛岁月,卧烟霞,在处江山便是家。 第十九首 愚迷未识主人翁,终日孜 孜恨不同。 到彼岸,出樊笼 16,元来只是旧时公。 通俗易懂 的大白 话, 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脉相承 于 王梵志的诗歌,看似玩世不恭,却能洞察世情,难怪能够赢得后人“求一言之益,而拔俗于千仞之上”的评价。 禅宗重视的是人的自我解脱,在大自然的陶冶和欣赏中,获得超悟,体察幽深、玄远、清雅的乐趣,感受一种宁静清幽的美,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身世两忘,物我两忘,什么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流露出空寂而又淡泊宁静的禅味。 船子和尚深得真传, 在 僻山静水 处 ,表现出对山水的依恋,其实质是将道心与山水交融,在山水中保全性情,陶冶自己, 达到禅我合一的境界。 以诗偈表现对禅的领悟,宣扬玄妙的禅悦,也抒发 了 对山水的喜爱。 求道求徒或求而不得的思想。 阐言奥妙难言,幽邃深密的禅理,无拘无束之禅道,为禅僧示化之作,为弘扬师法寻见“金鳞”。 元刻本第(一)、(四)、(九)、(十)、(三十八)、(三十九)首属于这一类。 第三十九首 三十余年坐钓台,钩头往往得黄能 17。 锦鳞不遇虚劳力,收取丝纶归去来。 “黄能”指不能担当重任的人,“锦鳞”则是能跃龙门之鱼, 是鱼中的精品,勇猛精进,可以传授、值得指教的人。 然而船子和尚 垂钓多年,却 不见锦鳞,直到夹山善会出现, 他才 锦鳞始遇,法嗣有传,禅书中称船子与善会相遇的这一因缘为“船子得金鳞”。 第一首 有一鱼兮伟莫裁,混虚包纳信奇哉。 能变化,吐风雷,下线何曾钓得来。 用“鱼”来指心,却意不在鱼,万物之心不是 随便下线就可以钓得到的。 以“鱼”比喻玄妙的禅,“垂钓”便是求禅,禅可以 包容一切, 而外缘是不 能求得 的。 第四首 大钓何曾离钓求,抛竿卷线却成愁。 法卓卓,乐悠悠,自是迟疑不下钩。 此鱼非彼鱼,船子和尚钓的鱼非同一般,得失与否并不在钓线,而真正的得道者也是意不离鱼,意不在鱼的,正如《证道歌》中所言的“不出妄想,不求真”的绝学无为、无 16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常比喻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 陶渊明有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17 黄能( tai),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