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量法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_毕业设计(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当然, 用这种向量 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时可以减少辅助线,但选用何种基向量是很有讲究的, 选用的基底向量不同 , 解法也会 有所 不同。 当然还存在一种可能,如果能 找到一个直角坐标系,把平面图形上的点都用坐标表示,那么几何问题 就可以直接 转变成了纯代数的问题。 所以说,向量法往往可以巧妙的解决一些看似很麻烦的平面几何问题。 运用向量法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关键在于两点:即转换与运算。 何谓转换,即找一对单位基向量或者直角坐标系,将所有线段用基向量或坐标表示。 运算则顾名思义就是向量的运算。 不难看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步骤一般分为三步: ( 1)建立 平面几何与向量的联系,用向量表示问题中 所 涉及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 2)通过向量运算,研究几何元素之间的关系,如 垂直、 距离、夹角等问题;( 3)把运算结果 再次转换成 成几何元素。 、 利用向量解决基础平面图形问题 例 ,在 △ ABC 中 ,AB=AC, D 是 BC 的中点,DE⊥ AC, E 是垂足, F 是 DE 的中点,求证: AF⊥ BE. 证: 要证 AF⊥ BE,即证 0 BEAF ,由于AB=AC,D 是 BC 中点,故 AD⊥ BC, 0 BDAD ,BDDC .又由 DE⊥ AC, F 是 DE 的中点,得 0 ECDE , DEEF 21 ,所以 )()( DEBDEFAEBEAF DEEFBDEFDEAEBDAE  DEDEBDDEBDDEAD  2121)( DEDEECDE  21)(21 =0, 故得 AF⊥ BE. 分析:例 1 是一道证明垂直的问题,如果用几何办法求解,添辅助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容易让人无从下手 ,而向量法则可以 通过 AD⊥ BD,DE⊥ EC,将 AF 与 BE 巧妙的通过 AD , BD , DE , EC 这 4 组基向量表示,通过基向量的垂直,证明 AF⊥ BE。 例 2. 已知正方形 ABCD, P 为对角线 AC 上任意一点, PEB A E C D F A E B F C D P 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第 7 页(共 18 页) ⊥ AB 于点 E, PF⊥ BC 于点 F,连接 DP、 EF,求证 DP ⊥ EF. 解:以 A 为原点, AB 为 x 轴, AD 为 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则 B( 1, 0), D( 0, 1),C( 1, 1), P( a, a), E( a, 0), F( 1, a), DP =( a, a1), EF =( 1a, a),则 DP *EF =a( 1a) +( a1) a=0,所以 DP ⊥ EF. 分析:例 2 也 是一道证垂直问题,由于 DP 与 EF 没有公共点,所以要证垂直必须填辅助线, 可以延长 DP,也可以过 P 作 EF 平行线,但无论如何用平面方法解题,都没有向量法来的 方便。 建系、 定坐标、计算 ,一气呵成,这就是向量法 解题的两点。 例 3. 已知 Rt△ ABC 中 , ∠ C=90176。 ,设 AC=m,BC=n. ( 1) 若 D 为斜边 AB 的中点,求证,CD= 21 AB. ( 2) 若 E为 CD 中点,连接 AE并延长交 BC于 F,求 AF 的长度(用 m, n 表示). 解: ( 1)如图建立直角坐标系, B( n, 0),A ( 0 , m ), 则 D ( 21 n , 21 m ),CD= 22 )21()21( mn  = 21 22 mn  , AB= 22 )0()0( mn  = 22 mn  . 所以CD= 21 AB. ( 2) E( 41 n, 41 m), AE =( 41 n, 43 m),设 F( x, 0),则 AF =( x, m),由于 A , E , F 三 点 共 线 , 得 mmxn  4341,所以 x= n31 , F ( n31 , 0 ),AF= 22)3( mn  = 22 931 mn  . 分析:此题的坐标系也是非常容易建立的,关键在于 D, E, F 三点的坐标,求得这三点坐标后,所有问题迎刃而解。 、 利用向量求解圆锥曲线问题 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圆锥面,得到的交线就称为圆锥曲线。 高中数学中重点研究的 圆锥曲线包括圆 ,椭圆,双曲线,抛物线。 由于圆锥曲线往往在直角坐标系中出现,所以对于各个点的坐标的求解不可避免,而就这点而言,向量法大显身手的时刻到来了,无论是 垂直问题,平行问题, 求未知数问题,轨迹问题, 共线问题, 最值问题,都是在向量法的基础上完成的。 所以说,向量法是解决 大多 数 圆锥曲线问题的基础方法 , 给曲线的求解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们来看下面 例子。 例 4. 如图 : 已知椭圆 11624 22  yx , 直线 L: 1812 yx , P 是直线 L 上的点 , 射线 OPE C F B x D A y 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第 8 页(共 18 页) 交椭圆于点 R, 又点 Q 在 OP 上且满足 | OP | *| OQ |=| OR |2, 当点 P 在 L 上移动时 , 求点 Q 的轨迹方程 . 解 :如图, OQ , OR , OP 共线,可设 Q( x, y),则 R( λ x, λ y), P( μ x, μ y) ,由于 | OP | *| OQ |=| OR |2,则μ =λ 2,又由于 R 在椭圆上, P 在 L 上, 11624 2222  yx  ,1812  yx  ,化简得, 222 11624  yx ,1812  yx, 所 以 8121624 22 yxyx  , x, y 不同时为 0. 分析:解决圆锥曲线的轨迹问题时,先把动点坐标用( x, y)表示, 将其他已知点用 x,y 的表达式表示, 然后通过已知条件,将几何语句表示成 x 与 y 之 间的关系,消去多余未知数,即可得 x, y 的方程即轨迹方程。 如上题,要求 Q 的轨迹,所以先将 Q 设成( x, y) ,然后通过未知数λ,μ将 R 点与 P 点坐标用未知数表示,最后通过已知条件消去λ,μ。 例 p0 是一常数,过点 Q( 2p, 0) 的直线与抛物线 y2=2px 交于相异两点 A, B,以线段 AB 为直径作圆H( H 为圆心).试证明抛物线顶点在圆 H 的圆周上,并求圆 H 的面积最小时直线 AB 的方程. 解:由于直线斜率不能为 0,故设直线为 ky=x2p,设 A( xa, ya), B( xb, yb), 将 ky=x2p 与 y2=2px 连列,消去 y,得 xa, xb 满足 x2( 4+2k2) px+4p2=0,由 韦达定理得, xa xb=4p2, xa+xb=( 4+2k2) p, 同理可得 ya yb = 4p2, ya+ yb =2pk. OA *OB = xa xb + ya yb =0,所以OA ⊥ OB , 所以 O 在圆周上. OH =( 2 ba xx  ,2 ba yy  ) =( 2p+k2p, pk),而由于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所以OH=OA=OB=R, OH= 222 )()2( kppkp  = 45 24  kkp ,当 k=0 时, S= 2OH 最小, S= 4 p2,直线方程为 x=2p. 分析: 这是 一道圆锥曲线中的最值问题,其实解题思路还是和一般圆锥曲线问题一样,首先将未知条件用未知数表示,如上题直线中的未知数 k,然后将已知条件转换成未知数之间的关系,这是个难点,如上题中的 xa xb, ya yb 是问题的关键,将其用 k 表示出来,问题迎刃而解,如果找不到这个点,那么会走很多歪路。 如何找这个点,就要求我们清楚明白题目问的是什么,如上题中题目要我们证 O 在圆 上,这句话和向量的挂钩就是 AB ⊥ OB ,理清x P O y l R Q 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第 9 页(共 18 页) F E M z y A D C B A11 B1111 C11 D11 x N 楚这层关系,那么什么问题都简单 明了了。 例 149 22  yx的焦点为 F1, F2,点 P 是其上的动点,当 ∠ F1PF2 为钝角时,求点 P的横坐标的取值范围 . 解:设 P( x, y), F1( 5 , 0), F2( 5 , 0)由于 ∠ F1PF2 为钝角,则 021 PFPF ,即( 5 x, y) ( 5 x, y) =0,故 x25+y2=0, 联例 149 22  yx 得, 553553  x . 分析:这是一道比较特殊的圆锥曲线问题, 由 ∠ F1PF2 为钝角得 1PF 与它在 2PF 方向上的射影所成角为钝角,即射影为负,即 0PFF∠co s211 PF,即 021  PFPF。 同理锐角射影为正。 立体 几何 用空间向量解决立 体几何问题 有 两个重要 手段 , 即 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他们 实现空间问题的向量解法的 桥梁。 用空间向量方法证明立体几何中的平行与垂直问题,角的问题,距离问题主要运用了直线的方向向量和平面的法向量 , 同时也要借助空间中已有的一些定理。 、 利用 向量解决 平行问题 谈到平行,无非两直线平行,线面平行,与面面平行三种,证明平行的方法有很多,向量法是其中一个,在某些情况下,向量法往往可以将问题简化。 我们来看如下例题。 例 7. 如图,在正方体 ABCD- A1 B1 C1D1 中, M、 N 分别是棱 A1 B A1D1 的中点, E、 F 分别是棱 B1 C C1D1 的中点. ( 1)求证: DB//EF ( 2)求证:平面 AMN∥平面 BDFE 证:( 1)以 D 为原点, DA 为单位长,如图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Dxyz, 则 A( 1, 0, 0), M( 1, 21 , 1), N( 21 , 0, 1), E( 21 ,1, 1), F( 0, 21 , 1), EF =( 21 , 21 , 0), DB =( 1,1, 0), DB =2EF ,故 DB//EF. ( 2) 设平面 AMN 的法向量 1n =( x, y, 1),平面 BDFE 的法向量 2n =( a, b, 1) , EF =( 21 , 21 , 0), DF =( 0, 21 , 1), NM =( 21 , 21 , 0), AM =( 0, 21 , 1), 杭州师范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第 10 页(共 18 页) 由 1n 与 NM , AM 垂直,得012102121yyx,所以  22yx。 则 1n =( 2, 2, 1),同理得2n =( 2, 2, 1) . 所以 1n // 2n。 故 平面 AMN∥平面 BDFE. 分析: ( 1)空间两直线平行问题可通过 坐标求得直线上的向量,用向量成比例来证两直线平行。 ( 2) 两平面的平行可以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