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煤集团麻家梁主立井井筒掘砌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可靠 F23 正 北端 NE0176。 ~ 15176。 E 70 55 8000 可靠 F33 正 NE16176。 SE 70 40 4300 可靠 F35 正 NW18176。 NE 70 25 1500 可靠 F36 正 NE2176。 NW 70 20 960 参考 F37 正 NE42176。 NW 70 15 900 参考 F43 正 NE11176。 NW 70 20 850 参考 F44 正 NE3176。 NW 70 17 1100 可靠 F45 正 NE6176。 NW 70 20 750 参考 F48 正 NE7176。 SE 70 20 1240 参考 F49 正 NE30176。 SE 70 15 1000 参考 F21 正 NE45176。 SE 70 30 1800 参考 F201 正 NE45176。 NW 70 45 1700 基本可靠 本溪组含煤 2 层( 1 13),煤层总厚 ,含煤系数 %,不含可采煤层。 井田可采煤层有 9 11 号共 8 层煤。 其中 4 号和 9 号煤层为本区主要可采煤层,其储量分别约占本区总储量的 30%和 55%,其余为局部可采煤层。 区内无煤层出露,均为新生界松散层覆盖。 特征 ① 3 号煤层 3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 2 号煤层约 13m,下距 4 号煤层约 18m。 厚度 0~ ,平均 ,含 0~ 1 层夹矸,夹矸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4 岩性为泥岩,厚度 以下,一般位于煤层的中下部。 顶板以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高岭质泥岩为主。 煤层层位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井田内仅 25 线附近可采,其余均不可采。 ② 4 号煤层 4 号煤层位于山西组下部,是本区主采煤层之一,下距 5 号煤层约 5~ 10m。 厚度 ~ ,平均 ,可采系数 100%。 结构复杂,含 0~ 9 层夹矸,夹矸岩性以 泥岩、炭质泥岩、砂质泥岩为主,也有高岭质泥岩及粉砂岩,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在 以下,个别点夹矸大于最低可采厚度,夹矸层位不稳定。 顶板以泥岩及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高岭质泥岩为主。 煤层层位稳定,厚度有一定变化,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煤厚总体呈南厚,中部及北部较薄的变化,其中 29 线以北存在一个北东向的厚度变薄带,变薄带内煤厚小于 4m, 4 号煤层由北向南变厚, 35 线以南即是 4 号煤系发育最好的地区,总体形态为顶平、低不平的厚煤层。 4 号煤层结构复杂,夹矸层数、层位及厚度变化较大,以含2~ 3 层夹矸的情况多见。 ③ 5 号煤层 5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顶部,下距 6 号煤层约 8m。 厚度 0~,平均 ,可采系数 67%,含 0~ 2 层夹矸,多为一层,夹矸一般位于煤层中部,厚度 以下,岩性较细,为泥岩、炭质泥岩及高岭质泥岩。 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岩性以砂岩和砂质泥岩为主。 煤层层位基本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煤层的发育方向呈南北向,可采区和不可采区相间分布,在可采区范围内,煤厚由中间向四周变薄。 ④ 6 号煤层 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5 6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下部,下距 8 号煤层平均间距为 25m,厚度 0~ ,平均 ,可采系数 46%,含 0~ 3 层夹矸,一般不含夹矸或仅含一层,夹矸岩性较粗,为粉砂岩、细砂岩及泥岩,厚度 左右,夹矸多位于煤层中下部。 顶板岩性以泥岩为主,底板以粉砂岩为主。 煤层层位基本稳定,厚度变化较大,北南有分叉现象,下分叉形成 6 下煤层,分叉区内 6 号煤层不可采,6 号煤层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煤厚总体呈北厚南薄的变化,可采区和不可采区呈穿插分布。 分叉区上下分煤层厚度大都在可采厚度之下。 ⑤ 8 号煤层 8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中部,下距 9 号煤层的平均间距为 13m。 厚度 0~ ,平均 ,可采系数 65%,含 0~ 4 层夹矸,一般为 2 层,厚度 左右,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其中以下部的一层夹矸比较稳定,顶底板岩性均以泥岩为主。 煤层层位稳定,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属全区基本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⑥ 92 号煤层 92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是 9 号煤层的分叉层,下距 9 号煤层 ~ 10m 左右,厚度 ~ ,平均 ,含 0~ 6层夹矸,厚度 左右,岩性以高岭质泥岩、泥岩为主,顶板以细砂岩、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 92 号煤层仅分叉区内见到,其余地方均与 9 号煤层合并, 92 号分叉区内煤厚比较 稳定,属局部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⑦ 9 号煤层 9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本区主采煤层之一,下距 10 号煤层约 2~ 5m。 厚度 ~ ,平均 ,可采系数 100%。 含 2~ 11 层夹矸,一般 3~ 5 层,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及高岭质泥岩为主,夹矸厚度变化较大,多在 以下。 顶板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底板以泥岩为主。 煤层层位稳定,厚度因局部地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6 方分叉有一定的变化,但规律性强,故 9 号煤层属全区可采的稳定煤层。 煤厚除分叉区小于 10m 外,其余地方煤厚皆大于 10m,其中北部及东南部( 35 线附近)较厚。 9 号煤 层以含 3~ 5 层夹矸的居多,且下部多于上部。 ⑧ 11 号煤层 11 号煤层位于太原组底部。 厚度 0~ ,平均 ,可采系数 46%。 含 0~ 4 层夹矸,一般 1~ 2 层,夹矸厚度多在 左右,岩性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夹矸多位于煤层的中上部和下部,以中上部的一层较为稳定,在局部地带,下部夹矸大于最低可采厚度。 顶板以泥灰岩及泥岩为主,底板以泥岩及砂岩为主。 煤层层位比较稳定,厚度有一定的变化,属全区基本可采的不稳定煤层。 表 2 可采煤层特征表 煤 层 厚度( m) 平均 间距 (m) 夹矸 层数 结构特征 容重 ( t/m3) 顶板岩性 底板岩性 稳定性 最小~最大 平均 3 0~ 18 0~ 1 简单 泥岩 泥岩、高岭质泥岩 4 ~ 0~ 9 复杂 泥岩、砂岩 泥岩、高岭质泥岩 稳定 5~ 10 5 0~ 0~ 2 简单 泥岩 砂岩、砂质泥岩 不稳定 6 0~ 0~ 3 简单 泥岩 粉砂岩 不稳定 25 8 0~ 0~ 4 简单 泥岩 泥岩 不稳定 13 92 ~ 0~ 6 复杂 细砂岩、泥岩 泥岩 9 ~ 2~ 11 复杂 泥岩、砂岩 泥岩 稳定 11 0~ 0~ 4 较简单 泥灰岩、泥岩 泥岩、砂岩 不稳定 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7 水文地质 情况 麻家梁井田位于神头岩溶泉域水文地质单元区内。 依据岩性、富水性以及地质时代的差异,井田划分 6 个 含水层和 2 个隔水层。 ( 1)含水层与隔水层 ①含水层 本区 6 个含水层自下而上分述如下: ( O1) 区内无钻孔揭露,邻近区仅有三个钻孔不完全揭露。 岩性主要为白云质灰岩、石灰岩及白云岩。 以溶隙、溶洞为主要岩溶形态。 富水性强,为一岩溶裂隙承压含水层。 ( O2m) 3510 号孔揭露奥灰厚度最大为 ,相当于上马家沟组( O2s)和下马家沟组( O2x)上部地层,岩性以灰色、浅灰色、浅灰色中厚层状细~隐晶质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薄层状泥质灰岩及角砾状石灰岩。 顶板埋深 ~ 左右。 构成整个井田含煤地层的基底。 岩溶裂隙发育,以溶隙、溶孔为主要岩溶形态。 岩溶裂隙的发育具有垂向分带性,平面上也有一定的分区性。 中奥陶系上部分为三个含水段,各含水段中岩溶裂隙的发育强弱不等,富水性极不均一。 据朔南矿区资料分析:下含水段富水性比上含水段要强,而上含水段又比中含水段强些。 本组水位标高 1059~ 1062m。 水质类型 HCO3Ca178。 Mg 型水,矿化度 ~。 上含水段与中含水段距煤层较近,对煤层开采的影响较大。 由于其富水性一般较弱,部分区域可作为相 对隔水层段,从而减轻了对煤层开采的影响,但奥灰水仍是影响下部煤层开采的主要威胁。 ( C3t) 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8 厚度为 ~ ,平均。 岩性主要为细~中粒砂岩,成份以石曲、长石为主。 9 号煤层上部发育一层较稳定的砂岩,局部构成 9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裂隙发育一般,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 ,水位标高 +,水质类型为HCO3Na 型水,矿化度 ~ ,为一裂隙承压弱含水组。 ( P1s) 厚度为 ~ ,平均。 其中以位于 4 号煤层上下的 K K4 砂岩比较稳定,厚度较大,岩性主要为细~粗粒砂岩及砂砾岩,成份以石英为主,长石次之,分选中等,硅泥质胶结, K5 砂岩在局部构成对 4 号煤层的直接顶板。 其它砂体厚度变化大,层位多不稳定,裂隙发育一般,富水性弱。 单位涌水量,水位标高 +,水质类型为 HCO3Na 型水,矿化度 ~ ,为一裂隙承压弱含水组。 上述两含水组在煤层开采时将向矿井直接充水,但由于富水性弱,补给条件较差,含水体较为封闭,故对煤层开采无较大影响。 、下部孔隙含水层 厚度 ~ ,平均 ,埋深 ~。 全区分布,构成基岩直接盖层,此组分为三个含水段: 上含水段:厚 ~ ,含水层段平均厚。 发育稳定。 岩性为细~粗砂及砂砾石组成,分选中~差。 单位涌水量 ,水位标高 +,水质类型 HCO3Na178。 Ca型水,矿化度。 中含水段:厚 0~ ,含水层段总厚 0~ ,平均,发育较稳定。 岩性以细、中 砂为主,分选中~差。 单位涌水量 ,水位标高 +,水质类型 HCO3Mg178。 Na及 HCO3178。 ClCa178。 Na 型水,矿化度 ~。 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19 下含水段:厚 0~ ,含水层段总厚 0~ ,平均,发育不稳定,以细、中砂为主,夹少量砾石层,分选差,其底部有一层发育不稳定的粘土、亚粘土层,厚 0~。 新生界中下部抽水试验孔 3510 揭露 3 个含水段,单位涌水量,水位标高 +,水质类型。 厚 ~ ,平均厚。 岩性为细~粗砂、砂砾石层及砂土、粘土、亚粘土组成,全区分布。 富水性强~中等,为一孔隙潜水含水组。 ②隔水层 ( C2b) 本组即本溪组地层,厚度 ~ ,平均。 埋深 ~ ,岩性以泥岩、砂岩为主,夹煤线和泥灰岩,底部发育不稳定铁矿层。 ( P2s+P1x) 厚度 0~ ,平均。 岩性以泥岩为主,砂岩次之,并夹砂质泥岩、 砂砾岩和铝土岩。 裂隙不甚发育,富水性很弱,是一相对隔水组,隔水性能良好。 ( 2)断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本区断层发育,断层带岩石裂隙较发育,岩芯破碎,胶结松散,固结程度较低,含有较多泥质成份,受断层影响,邻近岩层裂隙发育,岩芯破碎。 ( 3)地下水动态及井田水文地质类型 ①地下水 井田及附近有 4 个奥灰岩溶裂隙水长期观测孔, 1 个新生界孔隙承压水长期观测孔。 其水位支态为: : 中煤第一建设公司 同煤集团麻家梁 主立井 井筒掘砌工程 施工组织设计 20 、西、北三面,向沙楞河南一线汇集。 本区水位标高 +~ ,水力坡度较缓,一般为 %左右。 高相差 8~ 5m,两组之间水力联系较差。 ,一般不存在水力联系,其补给主要来自侧向上,尽管有补给下部含水组的条件,但由于粘土等隔水层段的隔水作用,可能补给范围,补给量较小,所以其迳流、排泄条件较差。 大气降水影响地下水的总体动趋势。 ②井田水文地质类型划分 本井田褶皱较简单,断裂比较发育,状况也较差,但断裂构造,皆为高角度正断层,从而破坏了隔水层的完整性。 较厚的新生界地层覆盖于基岩之 上。 特别是东部煤层隐伏露头线附近,新生界中、下部孔隙含水组直接覆盖其上,对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含煤地层内,两个裂隙含水层的富水性虽弱,单位涌水量均小于,但含水层较厚,分布面积广,水头压力较高,矿床开采后,含水组获得补给的能力会增强,形成较为稳定的充水水源。 本溪隔水层隔水笥能优良,但其厚度变化较大,加之奥灰岩溶裂隙水水头压力较高,富水性强,单位涌水量 .1~ , 31192号孔简易抽水单位涌水量。 因此,底部奥灰水对煤层,特别是对 11 号、 9 号煤层的开采将有一定影响。 综上 所述,本区水文地质勘查类型 9号煤层至 11号煤层应为三类、第二亚类Ⅱ型;其余煤层为二类Ⅰ~Ⅱ型。 ( 4)充水因素分析 ①直接充水含水层 0 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