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长城河道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_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项目区位置图 项目区自然条件 自然地理 **县位于北京市西北郊,东邻怀柔区,南邻昌平区,西分别与河北省的怀来、赤城两县接壤。 地理位置在东经 115176。 44′~116176。 34′,北纬40176。 16′~40176。 47′之间。 北、东、南三面环山,西南临官厅水库。 中部为**盆地,全县总面积 ,其中:山区面积 ,占 %;平原区面积 522km2,占 %。 全县共有 15 个乡镇、 376 个行政村和 16 个居民委员会。 **镇地处 **盆地西南部,镇域东南部群山连绵,沟壑纵横, **关沟地势险峻。 镇域北部为山前洪积、冲积平原和山前黄土冲积台地,项目位置 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8 地势平坦,间有荒沙河套和冲沟。 全镇山地、丘陵、台地、平川均有分布,地貌多样,地形复杂,最高峰有清水顶海拔 1239m,最低点在镇域南部三堡村附近,海拔 431m。 全镇总面积 ,山地约占70%。 水文气象 **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 ,春季多风干旱 ,夏季多雨 ,秋季凉爽少雨,是暖温带与中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的过渡地带。 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热,雨多有冰雹,有时出现伏旱;秋季凉爽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多风少雪。 一年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年无霜期平原区为 152175天 ,冻土 1m左右。 陆面蒸发量 400mm/年 ,水面蒸发量 ,多年平均气温 ℃ ,最高气温 39℃,最低气温 ℃, 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 ℃ ,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气温 ℃ ,年日照时数为 小时,光资源比较丰富。 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 6~ 8 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 72%,年际变化大,最多年份为 ,最少年份为 274mm。 **镇位于京北塞外,常年气温比市区低 2- 5℃,最冷月一月平均温度- ℃,最低气温 ℃,最热月七月平均温度 ℃,最高气温 ℃。 春季干旱,夏季多暴雨、冰雹,年均降水量 ,全年无霜期 156天。 年均日照时数 2813h。 紧邻康庄风口,全年以北风、西北风 最多,平均风速 ,属风沙治理区。 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9 社会经济状况 截止到 2020 年, **县共辖 11 镇 4 乡, 376 个行政村, 万户,其中农业户 万户;总人口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万人,非农业人口 万人,人口密度为 人 /km2。 耕地面积 公顷 , 人均耕地 亩。 2020 年 **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 15016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 其中:种植业完成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林业完成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牧业完 成产值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渔业完成产值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 2020 年, **县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全县财政收入达到 亿元,同比增长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80345 万元,同比增长 %;总财力突破 70 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财政支出完成 625446 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 %;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同比增长 10%。 土地利用及节水灌溉现状 地形和土壤 **县内山脉属燕山山脉,一般海拔 700~ 1000m,最高山峰海坨山海拔 2241m,盆地、山前带一般海拔 70~ 700m 之间,地面坡度较陡,自然坡降 1/50,冲沟发育,盆地全部为第四系堆积所覆盖,中部地势平坦,海拔高程 500m 左右,自然坡降 1/100~ 1/1000,在山麓地带许多洪积扇连接起来形成洪积扇裙。 县内山区多为中山,且地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0 势较高,山地陡峭,其他属低山丘陵。 褐土土壤类型约占全县土壤 80%。 淋溶褐土亚类分布在山上;石灰性褐土在山下和山前;潮褐土亚类分布在平原,地势较低的部位。 在 1000m 以上是棕壤,海坨山顶 2020m 以上是高山草甸土,项目区基本为壤土、中 壤土。 种植结构、土地利用状况 **的粮食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 %,较全市平均水平高出 个百分点。 2020 年全县玉米种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 %,严重地阻碍了种植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要提高种植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优化种植结构。 根据 “ **县农业重点产业规划 ” 和《 **县 ‘ 十一五 ’ 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基本思路,结合 **农业资源特点、发展农业的优、劣势分析、农业发展总体定位和产业选择原则,确定 6 个重点产业 :奶牛、蔬菜、马铃薯、干鲜果品、中药材、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将现有粮食型玉米种植转向饲用型玉米生产,通过发展畜牧业过腹增值,将经济效益差的品种转向种植专用型马铃薯或药材等经济效益高的作物,逐渐向都市型农业转变。 本项目区位于 **西南部的 东沟村、南园村、西拨子村等三个 行政村。 **镇位于北京 **长城脚下, **县南端。 该镇是市区和昌平县进入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1 **的南大门。 镇距市区德胜门约 60km,距 **县城约 12km。 镇南部与昌平县接壤,西南部与河北省怀来县交界,西北部、北部、东部分别与本县的康庄镇、大榆树镇、井庄镇为邻。 **是 北京西北旅游经济带, 镇域总面积 ,约 70%是山地, 30%为平原和丘陵,农业生产用地不足 6%。 **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是举世闻名的 **长城所在地。 既有享誉世界的 **长城及野长城,又有多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旅游产业在该镇经济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然而 ,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要求必须保护长城及其周围的生态环境,系统整合区域内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资源。 **地区集聚了众多市级、区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丰富的地形地貌和动植物资源,是北京五大风沙治理区之一,京北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 **大景区建设的不断深入,将突出体现“保护长城, 生态建设,现代旅游设施与古老长城游览有机结合” 的指导思想。 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核心,挖掘景区丰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观资源,丰富旅游产品,以彻底解决长期制约 **景区发展的“有景无区”的困扰,使旅游者“变游为住”,实现旅游资源价值最大化。 使 **镇真正成为国际性的旅游胜地,旅游、休闲、会议度假基地; **县旅游业的龙头 **镇的 东沟 、 南园 、 西拨子 等 三 个行政村位于 **镇西 南部 一条沟谷 与镇区过渡 地带, 三 个 村 庄 沿着这条 河 沟由 南 向 北 依次排列,地势逐渐 降低 ,沟南端是保存比较完整的残长城, 河沟 全长 4 公里 , 三 村村 域 总 面积 亩, 其中耕地 1876 亩。 总户数 406 户,总人口1019 人。 河道 贯穿整个 项目区, 东沟 村山场广阔,但耕地不足 ,南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2 园、西拨子村 人口密集。 项目区 主河沟 全长 4 公里,河道淤塞严重,部分河道因其他工程施工完全填筑, 部分河段边坡高达 7m,如遇特大洪水,将危机三个村庄的居民和附近农田; 整体农业观光优势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自然 风貌存在部分残损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项目区农业综合发展和生态涵养, 作为一个生态镇和旅游重镇,相对较少的耕地在观光农业的发展之后显出的经济价值,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有限的耕地发挥更大价值; 由于旅游 业兴起及常年以后灾害对周边植被破坏严重,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绿化美化环境都有不利影响,因此对河沟周边生态 进行修复和治理,有利于整个地区生态修复和 生态良性持续发展 ,从而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观光农业等第三产业的良性发展。 第三章 项目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项目建设必要性 项目实施 是 确保河道行洪畅通,确保 河道两侧居民和农田安全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3 的需要 项目区河道淤塞严重,河床淤抬较高,部分河道因其他是施工 已完全填筑,河道两侧河岸无护砌,部分河段边坡较高,存在滑坡危险,因河道穿行山沟和居民聚居区,若遇 特大暴雨,山洪暴发,将可能因河道泄洪不畅而危害两岸居民和农田,因此实施本项目,疏浚河道 、护砌河岸,将有利于河道行洪安全,降低附近居民和农田受洪灾的风险,同时也能提升和美化沿河环境。 项目实施 是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及绿化美化的需要 按照修编后的北京市总体规划, **县 划分为“ 西部发展带 ”。 即**县 是城市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旅游资源,以生态维护、水源保护、适度旅游和生态农业开发为主。 严格控制浅山区开发建设,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 结合其作为首都生 态涵养发展区的定位,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的优势和夏季气候相对舒适的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提高夏季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和冬季冰雪旅游产品档次。 项目区生态基础设施较为薄弱, 由于灾毁和人为破坏,河岸两侧河堤裸露,山沟坡谷中植被成片被毁,生态应急硬件设施缺失, 在 **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大战略下,现有生态状况已不符合形势发展要求。 要将 **县打造成为北京生态屏障,需要 加强绿化建设和生态恢复 ,修复生态功能,促进项目区水源涵养和生态持续改良,优化美化当地山区环境。 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4 项目实施 是保障农业生产 ,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 农业发展 的需要 由于项目所在区域 耕地较少, 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土壤肥力较低,农业机械化落后,农业综合开发规划和园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 滞后的农业生产条件难以保证农产品高产稳产,更难以促进高效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 通过对项目区 部门农田进行节水灌溉改造,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 生态农业到观光农业的转变,使当地农民真正体会到观光农业带来经济效益,并努力将绿色旅游业发展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 项目实施 是加强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为旅游业发展助力的需要 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 坚强基础设施建设 并举,是旅游 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旅游资源发挥其长远商业价值所必需的 , 而生态观光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行业,产业链条非常长,可以和农林产业紧密结合, **镇 古长城河道 基础设施 建设的目的就是要调整当地的产业结构,实现整合山区资源,以生态观光旅游带动农林产业以及民俗旅游产业的局面, 促进乡村 逐渐退出以 外出打工 产业为主体的局面。 同时由于当地农户能切实参与经济活动,在促进当地就业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收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 提高山区农民整体素质 ,增强当地 与区内外、国内外的联系与协作,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力度。 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5 因此,提升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助力当地旅游业发展,为旅游业发展提供部分硬件设施条件。 项目实施 是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需要 项目区仍有相当部分的农村劳动力处于无业或部分就业阶段,项目实施本身能吸纳一定的劳动力就业,同时由于项目设施后,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 ,提升了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态和环境,为观光农业发展和 旅游 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而旅游业是一个很大的就业平台, 因为它具有几大就业优势,第一,从业不受年龄性别限制。 只要身体 健康,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从事接待服务工作,从现有情况看,旅游从业人员从刚出校门的学生到 70 多岁的老人均有分布。 老年人做农家饭的手艺和年轻人的热情反而形成经营手段的互补,使人力资源更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第二,从业不受文化层次限制。 旅游经营凭的是农家文化和农村生活的经验,可以没有更高的文化程度,也不必照按星级宾馆服务模式,有热情和真诚,有良好的卫生意识和安全意识,有不断进步的餐饮制作水平就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从业者。 第三,旅游从业者可守家待地,免有奔波,即前所说 “零距离就业,足不出户挣钱 ”。 因此,旅游就业,不仅有吸 引力,而且可以使农民逐步抛弃小农经济思想,确立自身的 “投资、经营、市场 ”三个主体地位。 所以拓宽旅游领域,规范发展旅游,就可以进一步更好地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项目建设 可行性 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当地农户的积极拥护,为项目实施提供古长城河道生态综合治 理 工程 实施方案 公司 16 了坚实的基础 项目地点处于 **镇,它的实施不仅可以 疏通河道,行洪畅通,保障河道两岸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通过节水灌溉工程设施, 有效地挖掘中低产田所蕴含的经济潜力,而且还能够优化和整合当地资源,提升当地生态自然和人文环境, 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户收入,因此将肯定得到当 地农户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这将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 农业综合开发的改造 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把 农业综合开发 建设提升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为 **县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 项目 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随着 农业综合整治 事业发展和改革不断深入, 多年来 当地政府根据 本地实际情况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把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通过大力发展 现代农业、 生态农业,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