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本研究认为灾害风险是包括了人为灾害风险与自然灾害风险在内的多灾害复合风险。 灾害风险具有社会性、时代性、普遍性、复杂性和可变性等 五个主要 特点。 同时对灾害风险感知差异产生的原因、灾害应对机制、居民灾害 风险的 应对能力等方面进行了重点分析与阐述,进一步完善了灾害风险感知 的 理论研究。 其次 ,本研究运用社会学的定量研究方法,对广州居民 的 灾害风险 感 知 状况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作了社会学上的研究和阐释, 较全面地掌握了 广州居民灾害风险 感知 的整体水平 , 进一步揭示 居民 风险 感 知状况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以定量研究方式全面了解了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 情况 ,通过文献研究法、定性研究法进行归因分析,避免了主观经验进行判断的不足。 最后 , 以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调查情况为研究基础, 为加强居民灾害风险的 风险 感知 、 提高 风险 防范与应对能力提出相应 对策 及 建议。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管理创新,强化社会职能建设新形式下,正确掌握居民的灾害风险感知情况,分析灾害风险感知差异的内在原因,以人本精神、协同合作、预防为主、分类引导为基本原则, 提出 提高居民灾害风险应对能力的 政策与建议。 技术路线 本 研究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路线 ,在理论研究中,通过综合运用风险理论、 社会管理理论 和 心理 学 理论 等 多 学科的理 论研究 方法,从多个角度诠释了灾害风险感知与其他因素之间的作用关系, 为正确得出广州 居 民灾害风险感知结论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分析, 明确了 个体特征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等 对居民灾害风险 感 知 的影响 关系。 本研究中借鉴并改进了已有分析量表 , 最终 确定了本文的 调查 量表。 通过 在广州各区进行 实地调研 获得了真实的调查 数据, 并 对调查 数据 进行 整理、统计。 在分析 结果 的 基础上, 充分论证了研究 假设, 获得 本文的研究结论。 本文的技术路线安排如图 1 所示。 8 图 1 本文 技术 路线 实践需要 问题提炼 理论需要 设计问卷 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 研究总结 理论需要 实践需要 实践需要 9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本章 首先阐述了 风险 、 灾害风险相关概念 , 着重讲述并分析了 风险感知 领域研究成果,并对 灾害风险特征、风险影响因素、风险感知理论范式的 研究现状进行了整理, 获得了本文的研究要点。 着重对影响因素与灾害风险感知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提出了灾害风险感知评价模型,为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一) 风险 与灾害风险 “ 风险 ” 一词的英文 是 “risk”, 来源于古意大利语 “riscare”, 意为 “to dare”( 敢 ) , 其实指的就是冒险 , 是利益相关者的主动行为 , 有某些正面的含意。 国外学术界和许多重要组织对风险已有长久的研究 ,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风险定义 , 各种对 “ 风险 ” 的定义也因研究的角度、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具有各自的合理性。 在 Adms 观点中 ,风险 应不只是包括事件的概率性,还应包括事件的影响性,因此他认为风险就是“事件在未来发生的可能性与影响性” [26]。 Feomme、 Katz 与 Rivet 认为 风险 是 “可能带来消极的或积极的结果” [2728]。 Sjoberg从 心理学 视角给风险作出定义 ,认为风险就是可能发生的消极事件 [29]。 而 Sitkin与 Pablo 则 提出 风险 属于 多维度 事件 , 主要包括 三 个维度 ,即 结果的不确定性( Oute Uncertainty) 、结果的预期 ( Oute Expectations) 以及 结果的可能性 ( Oute Potentia1) [30]。 Yates 与 Stone 同时也提出了风险的 三 个基本构成元素,即风险的 损失 ( Loss) 、损失的 严重程度 ( Significance) 、不确定性 ( Uncertainty)[31]。 Rosa 指出 风险 是 人们 基于某种 情形或事件 ( 包括人们自己 ) 评价 的消极性、可能性与不确定性 [32]。 尽管, 西方学术界中并没有一个被各个学科都接受的风险定义 , 但现代西方学者更多地将风险与破坏、伤害、损失等负面的东西相联系。 联合国大 学 (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UNU) 环 境与人类安全研究所推荐的 22 个风险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二是期望损失类定义;三是概念化公式类定义。 其中,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最多 , 占 78%;期望损失类定义很少 , 占 17%;概念化公式类定义只有一个 , 占 5%。 占定义总数近 80%的可能性和概率类定义认为 ,采用普通的事件发生概率与后果的函数即可表示风险: 即 R F P, C ( ), 这里 R 表示事件 风险程度 , P 表示 事件 的 发生概率 ,C 表示 事件发生的后果 [33]。 此 定义 注重于评价某一 风险 事件所 产生 消极 后果的可能性。 所以,在对风险的研究分析中,应同时考虑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 10 严重程度这两点。 (二) 风险感知 “ 风险感知 ” ( Risk Perception) 概念是风险社会背景下风险的感知 与 认识研究 核心部分。 风险感知是用于描述或评价人们对客观风 险的态度、主观判断与 反应 的 概念。 风险感知 是一种主观意义的评价, 是人们 基于 特定 事件的 风险的特征及后果性的直觉判断 ,是 衡量 公众心理恐慌 程度 的重要 因子。 认知过程主要包括获取直觉、认知加工、思维与应用三个阶段。 也就是说个体通过环境或自身因素获得对事件的直觉感受,通过环境刺激、信息反馈与调整获得相关经验,并对经验信息进行筛选与凝聚上升为自身固有思维,并对事件风险性给出主观判断,直接指导着风险事件发生时个体采取逃避、应变、接受等态度与应对行为 [3436]。 影响个体 风险感知 的因素有多种,比如 个体特征、 信任程度、经验与 风险经历、 风险的性质、知识结构等 [37]。 本文对 灾害风险感知 差异 的影响因素分析时,主要侧重对 个体 因素 、风险沟通、风险的性质和知识结构 等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 1) 个体因素方面。 不同个体对灾害风险感知是存在差异的,他们的风险感知情况各具特点,这是因为人们在经验 与经历、年龄、职业、性别、学历等个体特征方面有着较为明 显 的差别 [38]。 ( 2) 风险沟通方面。 风险沟通侧重 于 风险信息的扩散与传播方面。 斯洛维奇 认为灾害 风险事件 有着典型的 涟漪效应, 灾害事件的突发犹如在 平静的湖面上投下 的石块 , 瞬间激起 环形水波 ,由事件中心向四周扩散开来。 影响灾害风险 事件所产生的涟漪水波的深度与广度 的因素中,包括了 风险事件 带来的后果性 、 可控制性、可接受性等因素 , 同时也包括了 涟漪 扩散 过程中, 人们对灾害事件信息的获取、感知、反馈、沟通等多种影响因素。 非理性的风险沟通不仅造成公众风险感知的偏差,还可能给救灾减灾带来二次伤害。 ( 3) 风险的性质方面。 大量调查 研究 发现 , 公众对 小概率 、 高 死亡率的 灾害 事件风险 的 估计 高于客观风险,但对大概率、低死亡率的灾害事件风险 的 估计低于客观风险。 也就是说人们对突发的、重大的、影响 深刻 的灾害事件有着过高的风险估计,对发生频次高的、低影响度的灾害 风险 则 估计过低。 斯洛维奇 通过实验 发现 , 公众对灾害风险的感知与对灾害风险事件的恐惧程度与影响程度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比如,受访者认为核能风险比其他风险事件要严重得多 [39]。 ( 4) 知识结构方面。 公众对相关灾害风险事件的认识越趋全面、越客观,那么他对待风险事件的态度与方式便越趋于理性 [4041]。 影响公众知识结构的有多 11 种因素,比如获取信息途径的多重性、风险沟通的及时性、对信息加工的程度 、受教育程度、经验经历等。 因此, 影响 公众风险感知的因素众多,且具有相互耦合等关系,需 要进行联合分析。 在许多研究中,常将知识结构因素归类与个体特征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风险类型的划分 , 危机管理理论学者 Mayer Nudell 和 Norman Antokol在《紧急及危机管理手册》( The Handbook for Effective Emergency and Crisis Management)中将风险界定为五大类型:( 1)自然灾害:包括风灾、地震、洪水等;( 2)交通意外事件:如车祸、飞机失事等;( 3)科技意外事件:如化学、核能意外灾难等;( 4)人为诱发的灾难:如政治示威事件、绑票犯罪等恐怖事 件;( 5)战争对民众所形成的危机。 David Alexander 从危险( hazard)的角度将风险划分为自然的、技术的和社会的三大类型 : ( natural hazards)包括( 1)地质的: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岩石崩塌、加速侵蚀等;( 2)气象的:飓风、龙卷风、冰雹、暴风雪、闪电风暴、冰雹、雾、干旱、雪崩等;( 3)水文学的:洪水、山洪暴发等;( 4)生物学的:森林火灾、作物枯萎病、虫害、疾病爆发、流行病等。 ( technological hazards)包括( 1)有毒物质:如致癌 物、诱变剂、重金属、毒素等;( 2)危险过程:如结构破坏、辐射、与有毒物质相关的交通事故等;( 3)设备和机器:如爆炸物、武器、与车辆、航空器等有关的交通事故等;( 4)工程和工厂:如桥梁、水坝、矿井、冶炼厂、发电站、石油和天然气终端和存储工厂、输电线、管道、摩天大楼等。 ( social hazards)包括( 1)恐怖主义事件:如爆炸、枪杀、劫持人质、劫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袭击等;( 2)群体性事件:如骚乱、游行示威、人群挤压、踩踏等;( 3)战争:如意想不到的平民伤亡等。 本研究认为 ,在 全球风险社会背景 中 , 灾害风险 属于 一种复合风险 , 其属性具有 社会性 、普遍性、时代性、复杂性、可变性的特点。 其 一 , 社会性。 社会性是 灾害风险的 基本属性,灾害事件的 产生、发展 与结束都有着人的参与,没有人、组织等社会构成元素对灾害风险的能动感知、反映与应对,灾害风险就不可能存在。 正是因为灾害与社会具有相互影响的互动作用,才赋予了灾害的风险性。 其 二 , 时代性。 灾害风险 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因为不同时期所展现的灾害性质与风险大小都不一样。 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引发的各种风险事件与日俱增,这正是加强灾害风险感知研究的重要原因。 因此, 灾害风险具有时代性是当代灾害风险事件的基本特性。 其 三 , 普遍性。 世界各个地方无时不刻存在着 灾害风险 ,不同地区所面对的风险类型、灾害影响后果不尽相同而已。 12 其 四 , 复杂性。 灾害风险 具有多因素相互影响作用、相互耦合的特点,表现出来即为灾害风险的复杂性。 不论是灾害风险的成因、发展趋势、表现形态、影响方式都可能以隐性或显性方式表现出来,有些灾害风险的特性人们尚不明确,也无法探知,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具有较高的复杂性。 其 五 , 可变性。 灾害风险 的可变性,不仅表现在可能性方面、还表现在其影响程度、后果性、可控制程度等多方 面。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环境的改变,以及人们应对风险能力的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灾害风险性。 比如,随着人类对社会环境的日益关注,生态环境的改善,人们防灾减灾的能力日益加强,对灾害监测的手段日益发达,许多灾害风险会由隐性转变为显性,不可控转变为可控等。 由 风险感知 概念可知, 风险感知 是对 人们 关于 风险 事件的主 观 评价与 判断 进行描述的, 以及由此引发的态度和决策倾向,它涵盖了人们对风险的感知 、 理解 、记忆 、 评价 、 反应的整个认知过程。 Simon 的 “ 有限理性说 ” 认为人类个体的感知记忆思维计算能力都是有限的,人们无法排除各 种干扰因素来对事件 进行理性认知 [42]。 上文阐述 了 影响 风险事件的 涟漪效益 的深度与广度 ,包括了 风险事件的危害程度、 影响形式、可控程度 等 ,还包括了人们对灾害信息的 获取、感知 、沟通交流等因素。 正是因为各个影响因素作用于人的方式、程度、广度具有较大差别,才导致个体 的 风险的感知 水平 存在差异。 Kahneman 和 Tversky 等人进行了大量的关于不确定状态下人们认知与决策的启发式和偏差研究,证明了人们在进行认知判断时,会习惯性地采用西蒙所说的 “ 启发式策略 ” : 即 采用近似的方法应付多种任务。 由这些启发式导致的认知偏差会严重影 响个体最终的认知结果[4344]。 (三) 风险感知的理论范式及应用 心理测量范式 1978 年 , Fischhoff、 Slovic 与 Lichtenstein 等 学者基于心理学视角研究了 心理测量范式 [4547]。 该套理论框架通过定量与定性方法的结合对风险感知进行有效预测。 并可分析 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个体风险感知和行为反应的影响。 心理测量范式通过量表技术与多因子分析方法,用准确的数字化方式呈现公众灾害风险的感知与态度,并进一步获得风险感知的影响因素。 在 1978 年 的研究中,Fischhoff 等人 给出了对公众主 观判断起着关键影响作用的 9 类因素。广州居民灾害风险感知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3200 亩,总建约 300 万㎡ 没有别墅 锦绣香江 占地近 1300 亩,总建 123 万㎡ 已开发约 534 套别墅,开发完毕 丽江花园 占地近 1200 亩,总建 149 万㎡ 别墅组团开发完毕 清华坊 占地近 200 亩,总建约 10 万㎡ 200 套联排开发完毕 珊瑚湾畔 占地近 740 亩,总建约 50 万㎡ 规划中共 160 套别墅,经已开发 37 套江景别墅 南湖板块 江南世家
主要竞争对手中诚广场 天河区 1003,000 (写字楼 ) 主要竞争对手 中泰国际广场 天河区 87,618(写字楼 ) 竞争对手 广州市待建主要甲级写字楼项目一览 项目名称 位置 建筑面积(平方米) 与本项目对比 广州报业文化广场 天河区 280,000 主要竞争对手 天河城广场 天河区 97,000 主要竞争对手 维多利广场 天河区 75,000 竞争对手 广州市现有主要甲级写字楼项目
斜撑,角度为 45 度,斜引出线保护盒底板地脚螺栓止水环引出铜排图1 2 . 5 . 5 接地网引出线保护示意图 23 撑底部在中(顶)板砼浇筑时设预埋栓进行固定,当柱子一次浇筑高度过高时,立柱砼施工采取在中部设“浇筑开口板”浇筑。 立柱模板、支撑构造详见 图 8。 图 8:立柱模板、支撑构造示意图 车站顶(中)板施工 ( 1)顶(中)板底模采用在方木上铺塑封压缩竹胶板,利用满堂红钢管脚手架支撑
1 个浇注砼泥浆池,其中废浆的容量为 50m3,挖槽循环池的容积为 270m3,浇注砼泥浆池的容量为 400m3。 新搅泥浆主要流向浇混凝土泥浆池。 当槽段开挖完成后,开始进行清底时,浇混凝土泥浆池的泥浆进行循环,不断向槽内注入新液,置换出沉渣悬浮液,在废浆池内静置,沉淀后再投入使用。 槽段进行挖槽德 修 身 技 立 业 21 作业时,需要大量循环泥浆,主要由浇混凝土泥浆池供给,同时槽壁机排出
筒 内墙 C的主拉应力 ( MPa) 图 荷载工况一作用下核心筒 内墙 C 下爬升梁处的主拉应力 ( MPa) 荷载工况二作用下核心筒的主拉应力 荷载工况 二作用下的计算结果见图 所示。 由计算结果可知,只有外墙 B 处的主拉应力满足规范要求,其它部位均不满足要求。 图 荷载工况 二 作用下核心筒 外墙 B 的主拉应力 ( MPa) 图 荷载工况 二 作用下核心筒 内墙 B 的主拉应力 (
QS 3211000 式中 N— 照明设备的安装功率 ( KW) 1n — 同时使用系数,一般为 ~。 这里取 2n — 整流器消耗功率的系数,挡在吊顶内时取 3n — 安装系数,明装 电子设备散热形成的冷负荷 电子设备和驱动设备均在房间内,采用以下公式: C LMMM CnnnQ 321n1 0 0 0 式中: QM— 设备的总安装功率, kW n1— 同时使用系数,一般可取 n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