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2万吨糯米粉深加工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势,适应粮食市场发展要求。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1。 自 十七届三中全会 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掀起的 新一 轮土地改革 浪潮。 允许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 同时在多个重要文件中要求 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等。 团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生产处农业主导地位。 随着县域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 全县农民大量外出务工,子女城内和集镇就读 ,粮食生产已成为农民的副业。 农村留守人员老弱病残,农村劳动力逐步向老龄化 , 种植水平低下,种植能力不足,部分 良田抛荒 的局面。 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扶持和改革力度加大,极大的增加了农民农业种植的积极性,在些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种粮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土地流转的初级方式,将无力种田、无心种田的农民手中土地租用过来,形成规模化基地,并采取高效种植、机械耕作 ,不仅解决了农村粮食种植的矛盾,同时推动了农业机械化。 项目通过 土地 流转方式建设 6000 亩 绿色有机水稻种植 示范基地, 采取一村一 品、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绿色水稻种植基地 万亩, 以其集约化生产、机械化耕作、产业化运行所体现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2 出的良好效益, 有利于促进全县及周边地区优质稻产业结构不断调优,使国家宏观农业政策落到实处。 实施该项目是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团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粮食经济处于农业主导地位。 发展优质稻产业, 是 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20xx 年 在全县 10 个乡镇建设了绿色优质水稻示范基地 1 万亩, 通过 组织基地农户 签约 、实施绿色优质水稻标准化栽培、投技投物、 优价 收购等 方式,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并有效 地 增加 了 农民收入。 项目区 农民 20xx 年收入同比亩均 单季水稻 增收 300 元 左右 ,项目单位加工示范基地生产的优质稻谷,每百斤加工增利较普通稻谷要高出 10 元以上,取得了农企双赢的效果。 项目通过建设 7 万亩优质稻种植与加工基地, 以其高产出、高收益的规模规范化生产示范作用,带动全县优质稻种植结构 调优 和农 业 科技推广 的普及。 项目 将进一步为 企业品牌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以 示 范带动作用促进全县优质稻板块基地建设, 从而 推动全县及周边县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项目实施是 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实施该项目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大举措 农业现代化是 将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 ,使用 农业机 械化、农业信息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农业产业化、农业发展可持续化, 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3 农业。 团风县农业耕作手段比较 传统 ,低质、低产 的农业生产是制约区域农业发展的瓶颈。 本项目由项目单位 联合团风县兴隆优质稻产销专业合作社 、 团风县富民农机耕作合作社组织实施。 技术上 依托 华中农业大学和 团风县 农技推广中心 , 通过 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测土配方、土壤改良、作物栽培、生 物防治等综合农技措施,示范推广绿色有机水稻种植技术 ,培训新型农民 ; 利用联合企业技术力量和装备 全面实施 机耕、机插、机收,普及农业机械化耕作 ;利用项目单位现有稻米加工能力,按照合同优质优价收购优质稻,进行产品深加工,形成 优质稻 “种植 +收购 +加工 +销售”一体化 , 从而实现传统农业向 特色 现代农业转变。 实施该项目是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必然选择 本项目采用绿色有机水稻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对示范基地进行测土配方、土壤改良、生物防治等综合农技措施,无偿供应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聘请农业专家开展田间指导,培训 新型农民和全县种粮大户,调动农民参与基地建设和积极性,不仅有效地建设了优质原粮基地,更有利于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是建立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的有效途径。 农户的利益体现在项目单位以品牌和市场优势, 通过市场引导、品种推荐、示范推动、无偿供种、投技投物、优质优价收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调动农户加入基地建设的热情, 实施工业反哺农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企业的利益体现在优质原料供应有保障,品牌建设得以从种植源头实现 , 有利于推进精深加工,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4 提高产品附加值,拓展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项目单位 通过 科学发展观引导, 已将 优质稻种植与 加工基地建设当成核心竞争力来培养。 实施该项目是应对入世挑战,参与农业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中国加入 WTO 以来,中国农业面临全面的国际化竞争,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标准化、农业体系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农业实现与国际接轨的必然要求,实施该项目,实现优质稻产业工业化、标准化生产经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产业龙头,参与农业国际化竞争,是中国粮油产业的必然选择。 本项目的实施,能直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农业科技进步;能向市场提供 绿色环保的 优质稻米新品 种,满足市场需求;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能大大提高粮油食品安全,对社会和经济发展有利。 因此,该项目的建设是十分必要的、可行的。 由上可见,项目的建设不仅符合国家农村发展政策精神,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促进团风县东坡稻米品牌建设, 并能有效的 推进 团风县农村改革,推动区域内农业现代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因此,项目 建设 十分 必要。 政策环境宽松 中国加入 WTO 后,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农业发展必须适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5 应市场经济规律,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走产业化生 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之路。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提出了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重点支持项目单位实施 7 万亩优质稻 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的发展思路,县政府印发了《关于扶持发展精米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优质稻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确立了以项目单位为载体,建基地、带农户的发展举措,这些都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宽松政策环境。 基础设施条件良好 从 1996 年建县至今,县委、县政府持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对中低产田 陆续进行 改造, 项目拟采 取一村一品、整村推进的 目区已实现 田成方,树成行,渠成网,路相通,泵、涵、闸配套,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农业机械化操作 , 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良好 ; 6000亩土地流转项目区位于团风县上巴河、总路咀、但店三个乡镇的交界处,系按河流灌溉流域规划,属牛车河水系灌溉, 为丘陵和平原过渡地带,无工业三废, 是生产绿色有机水稻的天然场所。 20xx年,项目单位已完成 7 万亩的 绿色食品 水稻的基地产地 认证 工作。 原料 供应 量大 团风 县是湖北省 46 个粮食主产区之一,属优质粮食生产产业带。 全县常年粮食 复 种面积 50 余万亩, 年粮食生产总量近 25 万吨,优质稻的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6 产出率达到 64%左右,同时从周边浠水、 罗田、麻城、黄州区等粮食大县可征调余粮 20 万吨 , 粮食资源得天独厚。 市场前景广阔 以基地生产的优质稻为原料新开发的“兴鄂牌”东坡香米、东坡银粘米、东坡贡米,连获得第四届中国武汉农业博览会、第九届湖北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第十届中国食品博览会三大金奖,并以免进场费最惠待 遇进入武商集团、黄商集团等大 中型超市,产品供不应求。 国内各大、中城市超市销售的高级礼盒精装、真空无菌包装高档大米,很适合于中等以上收入家庭消费,在市场上销售形势越 来越看好。 20xx 年项目单位与各大中型超市和商家签订了东坡系列高档大米的供应合同 ,产品供不应求,拥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科技保障水平高 项目单位现有专业技术及管理人员 28 人,其中聘用高级工程师 1人,高级农艺师 3 人。 项目单位与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签订了《关于绿色食品水稻生产基地技术服务的协议》,并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为技术支撑,项目生产加工技术条件成熟,技术保障系数高。 企业优 越 的内部建设 基础 项目单位作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点支持的粮油产业化企业, 已发展为黄冈市粮食加工行业 项目提出背景及必要性 17 龙头。 现拥有国际领先的进口优质大米生产线,年深加工优质米 10 万吨,企业现有仓储能力 5 万吨,厂区平面设计和建设规范,企业已建立了自己的固定的营销渠道,并形成了“公司 +基地 +市场”的经营运作机制,产品生产采用质量管理方法,严格监督,企业资金使用规范,遵守《企业会计制度》。 经济效益良好,为示范基地扩建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主要障碍因素: 一是必须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绿色优质水稻质量,有利于品牌创建,注意技术操作规范,必须切实加强对基地农户和生产技术 工人的培训,提高技术承载能力。 二是示范基地的管理措施、服务水平、原料收购、加工、成品质量检测体系必须配套完善。 三是项目建设资金不足,满足不了基地 建设 投入的需求。 解决方案: 针对这些因素,在立项投资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加大资金投入,拓展投资渠道,加强基地农户和企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基地原料品质,做大做强公司的产品品牌,扩大品牌效应,实行滚动开发,实现综合效益目标。 市场需求预测 18 第三章 市场需求预测 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粮食生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用仅占世界 7%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 22%人口的吃饭 问题。 时至今日,我国的粮食生产和流通均发生了新的变化。 一是粮食供求的总量发生了变化,由卖方市场转变成了买方市场。 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了年产 5000 亿公斤粮食的能力,粮食供求由短缺变成大体平衡,丰年有余。 但由于产品质量不高,生产普通大米的稻谷份额高,导致国有粮库压库严重。 二是消费者对大米品质的要求日益提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迈进,对粮食的消费需求日趋多样化、优质化,粮食生产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三是国内粮食产品质次价高,缺乏竞争能力,难以打入国际市场。 相反,泰国香米等进口大米,尽管价格高昂,但在国内仍 占相当大的优质米市场份额。 国内外 市场分析 20 世纪世界农业高速发展,得益于 19 世纪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 但是,农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给全球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沉重压力。 FAO 最近发表声明指出,由于人口过快增长,给土地造成越来越大的压力,全球已有 100 多个国家,约 36 亿 hm2 土地正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威胁。 生态与环境的灾难,正抵消着科技进步给农业带来的正面影响,而且严重地制约着未来世界粮食的发展。 如世界粮食增长趋缓, 20 世纪 60 市场需求预测 19 年代世界的年均谷物增长率为 3%, 90 年代 2%左右,预计 20xx 年将降到 %。 20xx 年以来,首次出现世界谷物生产量低于消费量的情况。 20xx 年世界谷物缺口达 9600 万 t,世界谷物储备也降到 30 年来的最低水平。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投入的增产效应趋减,增产的边际空间也在变小。 粮食和食物供不应求势成定局。 因此,农业包括粮食科技的科技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成为解决粮食和食物短缺问题的时代理念。 从 1960 年以来的数据看,世界粮食库存并不十分稳定。 可分为增加、平稳和下降 3 个阶段:增加阶段为 1972—1986 年,这一阶段适逢冷战,出于政治、军事等多方面考虑,库存不断增加 ,至 1986 年达历史高点,可供世界消费 130 天;平稳阶段为 1990—1999 年,这 10 年间世界粮食库存保持高位平稳状态,虽略有调整,但总体在可供世界消费 100 天左右徘徊;下降阶段为 20xx 年至今,库存可供世界消费天数从 20xx 年的111 天下降至 20xx 年的 54 天历史低点。 当前,人均产量稳步回升,供求差额由负向正发展,但库存 “欠账过多 ”,整体仍处于下降阶段。 世界粮食计划署有关 20xx 年的最新信息显示,目前,世界饥饿人口已达 7. 77 亿;世界大米贸易量不足 3000 万吨,小麦贸易量约为 1 亿吨,玉米贸易量约 7000 万吨,这些粮食只够 5 亿人口日常消费。 中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