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65万支组超高压成套电力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了解, 20xx 年我国 22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变电容量达到 亿 kVA,而 20xx 年仅为 8 亿 kVA。 从具体年度发展情况上看, 20xx年全国新增变电容量 亿 kVA 左右,那么根据规划, 20xx 至 20xx年将完成 亿 kVA,年均完成 kVA,未来 4年 220kV 及以上变电容量将远高于 20xx 年完成的 亿 kVA 水平,因此 220KV 以上高端输配电设备行业 发展前景 十分广阔。 尽管 “十五 ”期间 电力工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形势比较好,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一是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任务比较重;二是电力调度方式比较落后,现在基本上是一刀切,机组不分大小、不考虑能耗和环保的要求,平均分配发电利用小时,个别地方甚至为照顾火电机组,而使水电弃水;三是电网建设相对滞后,电网和电源建设不匹配,电网的建设速度不适应形势发展 10 的需要;四是电站无序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特别是前几年违规的情况比较严重,经过清理整顿虽然有所好转,但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五是电力建设的质量和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十 一五 ”电力工业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基本方针是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电网建设,有序发展水电,优化发展煤电,积极推进核电建设,适度发展天然气发电,鼓励新能源发电,带动装备工业的技术进步,加强国际合作,深化体制改革。 这也是 “十一五 ”期间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基本政策取向。 国家电网公司和南方电网公司的“十一五”电网发展规划显示,今后五年,我国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超过 1万亿元,期间,电网建设投资将占到电力行业总投资的 50%以上,能基本满足新建电源输配电的需求。 电网发展滞后由来已久 ,从计划经济时代开始,“重发,轻供,不管用”,电网建设一直滞后于电源建设,而配电网尤其是农村电网建设更加落后。 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电力行业只有 20%投资用于电网建设,而 80%资金用于电源建设。 从 70年代末开始,情况稍微好转,但是电网建设投资也达不到电力行业总投资的 30%。 当时,对电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仅考虑有线路送电,而较少涉及供电可靠性、安全性等问题,造成了电网建设历史性欠账严重的局面。 我国电力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同国际先进水平比较,差距较大。 拿发电来说,发达国家每千瓦时供电煤耗平均为 335 克, 我国 20xx年为 392 克, 20xx 年是 370 克。 按照 “十一五 ”规划,到 20xx 年要降到 355 克。 如果按照 20xx 年全年的发电量计算,供电煤耗每降低 1 11 克,全国每年可以节约标煤 205 万吨。 如果到 20xx 年末实现供电煤耗比 20xx 年降低 15 克的目标,那么,我们全年就可以节约 4542 万吨标煤。 再进一步如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35 克,按照 20xx 年的电量来计算,全年可以节约 10598 万吨标煤,那么,实现 “十一五 ”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降耗目标就有保证。 关于厂用电率,世界主要先进国家的水平是 4%,我们去年是%,到 “十一五 ”末要降到 %。 如果厂用电率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按照去年的全部电量计算,可节省标煤 925 万吨。 如果按 “十一五 ”规划的要求,将厂用电率降到 %的目标,那么,到 20xx 年就可以节约标煤 1826 万吨,如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 20xx 年的电量计算就可以节约标煤 2493 万吨。 我国电网 “九五 ”末期的线损是 %, “十五 ”末期降到了 %,而世界平均水平是 6%,到 “十一五 ”末力争要降到 7%,同 20xx 年末比降低 %。 线损如果降低一个百分点,按去年年末的电量计算,可节约标煤 925 万吨,如果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的话,全年可以节约标煤 1333 万吨。 电力工业提高能源效率就是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的发电及输电设备,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实施节能环保调度,加快淘汰能源利用效率低、发电煤耗高、污染排放重的小火电机组以及损耗高的老旧输配电设施,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提高设备利用效率,在热冷负荷比较集中或者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因地制宜的推广热电联产或者热电冷汽多联供技术,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 “十一五 ”期间我们还准备加大热电联产机组建设力度,建设规模初步定为 4500 万 12 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发电 20xx 万千瓦,大力 发展洁净煤技术,包括 IGCC、 CFB,开工建设一批示范工程。 企业市场竞争态势分析 政策优势 本项目符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第 40 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xx年本)》的产业政策。 技术优势 本项目 技术成熟, 依托 科研院校 的最新研究成果 , 引进整套成熟技术,为项目的实施及顺利投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产品优势 公司设有专门的研发队伍, 设备先进、 产品质量过硬 ,生产规模在本地区首屈一指,且产品价格日益增高,项目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管理和资本优势 ( 1)公司已按最优经营体制组建了一个由专家型 领导人 参加的企业管理阶层。 ( 2) 公司资金雄厚,资金筹集无风险。 13 第四章 建设条件分析和场址选择 建设项目条件分析 自然条件 ( 1) 地理位置 元氏县位于 河北省 中南部 ,位于东经 114176。 11′ — 114176。 38′ 、北纬 37176。 40′ — 37176。 55′。 西倚 太行山 与 井陉县 接壤,西南邻 赞皇县 ,南与 高邑县 相接,东部与 赵县 、 栾城县 相邻,北与 鹿泉市 相邻。 东西向 39 千米,南北向 28 千米。 ( 2)地质地貌 元氏县为传统的农业县,地处华北平原,太行东麓,属于半山区;西部山较多,较著 名的有封龙山、灵山、磨寨山、无极山。 中部为丘陵。 东部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 山区有数座中小型水库,八一水库(现蟠龙湖)、北正水库、长村水库等。 境内三条河流,北沙河、潴龙河、槐河贯穿东西全境,县内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于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的生长。 ( 3) 气象气候 “ 中国气候区划 ” 元氏 县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大陆性气候。 其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季节性强,光照充足,降水量偏少,夏暑冬寒,温差较大。 元氏县 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照充足,降雨偏少。 受大气环流分布的制约表现为春暖夏热秋爽冬寒。 元氏县属暖温带半湿 14 润季 风大陆性气候,常年平均温度为 ℃ ,年极端最高温度42℃ ,极端最低温度 ℃ ,平均年降雨量 528毫米,主要集中在 6— 8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的 75%。 年日照 2662 小时,平均无霜期 191 天。 域内主要自然灾害为洪涝、干旱、风灾和冰雹,并且全部集中在每年的 79 月份。 因此,域内光、水、热等完全满足植物的自然生长,适宜发展农林各业,林业及油、果、牧等资源丰富。 ( 4) 水文地质 本地区地质结构为前寒武系滹沱群变质岩组,出露的岩石主要为太古界和远古界的花岗片麻岩,形成的山梁为西北 —— 东南走向,并有少量寒武陶系 的石灰岩和石炭二叠系的砂页岩,砂页岩厚度为 ,石灰岩的厚度为 5m40m。 水文条件属火成岩变质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在花岗片麻岩与石灰岩之间的构造破碎带内有较丰富的地下水。 拟建场地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层结构较简单,分布连续,厚度变化不大,物理力学性质较均匀,场区稳定性良好,本场地适合于建筑物建设。 ( 5) 地震效应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7 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xx)》第 条,可不考虑液化影响。 建筑场地类别为三类。 场地为可进行建设的建筑抗震一般地段。 社会经济条件 15 元氏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元氏县 兴华路。 辖 6 个镇, 9 个乡, 208个行政村(街), 236 个自然村。 共有 89118 户, 万人。 耕地639100亩。 20xx 年文化路开通后,城区面积由原来。 平方公里扩展到目前的 15 平方公里。 近几年,重点进行了县城搬迁和各种配套设施建设,先后完成了铁路、公路立交桥建设,使站西站东连为一体;开通了长春路、人民街、蟠龙路;新开了高标准的文化路,南延北展了嘉惠街、新开了中央大街、拓宽了华西路,初步构成了县城街道和主体框架,形成了 “ 东西两桥贯通、城区六横六纵 ” 的县城交通格局,为经济发展备足了广阔空间。 同时还完成了文化路、南北地道桥弯道、高速公路引线与井元路交叉口环岛、人民路西段和嘉惠街等道路的绿化带、绿地工程,县城形象进一步提升。 全县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20xx 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810470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12. 3%。 第一产业稳定增长,实现增加值 141591万元,增长 3. 1%;第二产业较快增长,实现增加值 429353万元,增长 14. 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239526 万元,增长 13. 2%。 人均地区生 产总值达 2. 03 万元,同比增长 18. 7%。 年末全县常住人口 401938 人,比上年增长 1. 48%,其中城镇人口 75295 人,农村人口 326643 人。 全县人口出生率 11. 53%,死亡率 5. 01‰ ,自然增长率 6. 52%。 全县城镇单位从业人员 15452 人,其中在岗职工15287人,比上年减少 0. 2%,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12795元.比上年增长 14%。 全县城镇从业人员为 36337人,比上年增长 4%。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事业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 10379 人。 城镇职工失业保险 参保人数达 16 8340 人.失业保险覆盖率为 83%。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 5871 人。 全县 16658 人参加了职工医疗保险,增长 5%,医疗保险覆盖率达88%,比上年提高了 5个百分点。 城乡困难家庭、特困群体得到有效救助,全县共有 7765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全县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 全县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273811万元,比上年增长 4. 1%,其中现价农业产值 109636 万元,增长 4. 17%,现价牧业产值 161389 万元,增长 3. 92%,农林牧渔服 务业产值 110 万元,增速持平。 粮食生产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27. 7 万吨,比上年增加了 0. 5 万吨,粮食亩产 402 公斤,比上年增加 5 公斤,再创历史新高。 科技成果水平提高,专利申请快速增长。 取得科技成果 9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3项,国内先进水平 6项,全年获市级科技进步奖 l项。 全年申请专利 12 项,授权 8项,分别比上年增长 20%和 30%。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全县拥有普通中学 37 所,在校生 27676 人,教师 2148 人。 中等职业学校 2 所,在校生 1172 人,教师 109 人。 小学147所,在校生 37187人,教师 2044人。 学龄前儿童人学率达。 100%,初中升学率 99. 9%;高中升学率 73%。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道路交通不断完善。 继续新建、续建和大修城乡道路,使城乡道路交通体系得到进一步优化。 市政配套设施逐步完善。 城市道路总长度 758 公里。 城区集中供水拥有水源井 5 座,日产水能力 3500 立方米,管线总长度 15. 9公里,供水量 126 万立方米。 城市公用事业迅速发展。 供热管道总长度 18000 米,城市集中供 17 热面积达 120万平方米,增加了 20万平方米。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城市绿化美化取得新进展。 以污染物排放总瀣削减为主线.以水和大 气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综合整治力度。 全县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 77%,工业企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97%。 建成区面积 l0. 5平方公里,其中绿化覆盖面积 278. 4公顷。 基础设施条件 元氏县电力能源充裕,各种输变电工程及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县内有 220KV 变电站 1 座, 110KV 变电站 2 座,容量 94500KAV; 35KV变电站 9座,总容量 90350KVA;农村低压配变共 1616 台,总容量为156090KVA。 全县有 35 千伏线路 4条,总长 公里, 10 千伏线路总长 536公里,年售电量 4 亿千瓦时。 县内有装机容量为 21500 千瓦热电厂 1座,并实现了县城范围的余热供暖,生产生活用电、用汽有充分保障。 项目选址方案 (一)项目选址的原则 符合国家、地区和城乡规划的要求。 安全原则,防洪、防震、防地质灾害。 节约项目用地,不占 用 农田。 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科学分析和对比。 注意环境保护,以人为本,减少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交通和运输便捷。 公用工程联接方便(如各种管网系统)等。 18 第五章 建设内容和规模及产品方案 确定方案的依据和原则 (一) 本项目 建设方案原则 符合产业政策。 应符 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方向、国家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使产品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针对市场需求。 应以国内外市场需求来确定项。年产165万支组超高压成套电力设备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