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产150万吨煤井设计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电机功率: 250KW 电机转速: 1479r/min 外型尽寸: 2365 960 985mm 重量: 3000kg 乳化液泵箱 型号: RX1500型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1 外型尺寸: 2860 930 1223mm 重量: 1000kg 喷雾泵的选型 选用 XPN250/30型喷雾泵。 第二节 工作面巷道布置 联络巷(二个) (1)布置:全煤巷、跟顶形式布置。 联络巷与工作面运输道、材料道联接,全长 150m。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9m2,其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单独编制。 (3)用途 :联络巷担负本工作面掘进 期间的进风、运煤、防尘、排水管路及生产电缆敷设。 材料道 (1)布置:全煤巷跟顶定向布置,全长 1636m。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12m2,其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2 单独编制。 (3)用途:担负本工作面的回风、材料及设备运输、防尘管路等任务。 运输道 (1)布置:全煤巷跟顶定向布置,全长 1788m。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12m2,其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后,单独编制。 (3)用途:担负工作面煤炭运输、进风、防尘管路、排水管路及生产电缆敷设等任务。 切眼 (1)布置:全煤巷 跟顶定向布置,上下分别与材料道、运输道联接,中中长 154m。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21m2,其中巷道高度不小于 ,宽度不小于 ,其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后,单独编制。 (3)用途:装备采煤机、综 采 支架及工作面运输机等设备。 油脂库及配件硐室(包括消防器材库) (1)布置:全煤巷布置于材料道上帮,从切眼向外每隔 200m 布置一组。 油脂库与配件硐室间距中 中 12m,长度均为 4m。 共 80 米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12m2,周围 5 米范围内巷道采用不可燃材料进行封闭,其支护方式 另行研究确定后,单独编制。 (3)用途:油脂库用于存放油脂及消防器材;配件硐室用于存放机电设备常用及易损配件。 集中胶带机道延长 (1)布置:沿集中胶带机道向西按 6 度上山掘进至井田边界,长度为70 米。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12m2,其断面形式及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后,单独编制。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3 (3)用途:担负本 33201工作面掘进期间的进风、运煤、防尘、排水管路及生产电缆敷设等。 回风上山 (1)布置:沿 +535 回风石门向西按 10 度上山掘进 +550 水平,落平掘进至井田边界,总长度为 144 米(不含硐室 )。 (2)支护及断面:巷道净断面不小于 12m2,其断面形式及支护方式另行研究确定后,单独编制。 (3)用途:担负本 33201 工作面掘进及回采期间的回风、轨道运输等。 第三章 工作面生产能力及生产系统 第一节 工作面生产能力 本工作面采用“三八”制循环作业:两班半生产,半班检修。 每个生产班以完成一次采装运支为一循环,一日 7 个循环。 回采工艺顺序根据工作面顶板情况分两种:当顶板较完整时,工艺顺序为:割煤→移架→移溜;当顶板较破碎时,工艺顺序为:移架→割煤→移溜。 煤机割煤高度 ,于是: 产量(生 产能力) (1)循环产量: Q 循环 =工作面净长煤厚截深煤容重循环进刀数工作面回采率循环率 =150 1 =291(吨 ) (2)日产量: Q 日 =Q 循环 日循环数 =291 7=2037(吨) (3)月产量: Q 月 =日产量月平均生产天数 =2037 30=(万吨) 可采期 (1)日进尺: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4 L 日 =截深每循环进刀数日循环数循环率 = 1 7 =( m) (2)可采期: T 可采 =设计可采走向长247。 日进尺 =2362247。 =625(天) 第二节 生产系统 运输系统 ( 1)运煤系统:工作面煤炭→ 33201 运输道→集中胶带机道→集中胶带机上山→井底煤仓→装载机道→主井→原煤皮带廊→地面。 ( 2)轨道运输系统 进料路线:地面→副井→ +535 主石门→ +535 回风石门→回风上山→33201材料道→工作面。 到工作面运输道的材料经外联络进入运输道。 回料路线:与进料线路相反。 第四章 矿井通风、 防尘、防灭水 及注浆 、排水、 安全监测监控 、通讯 系统 设计 第一节 通风系统 新鲜风流路线:地面新风→副井→ +535主石门→集中 胶带机巷→ 1207运输道→工作面。 泛风风流路线:工作面回风→工作面材料道→回风上山→ +535 回风石门→总回风上山→总回风石门→风井→地面。 通风能力计算: 采煤工作面按气象条件确定需要风量,其计算公式为: Q采 = K K K   温基 本 采 高 采 面 长Q ( m179。 /min) 式中: Q采 采煤工作面需要风量, m179。 /min 基 本Q 不同采煤方式 工作面所需的基本风量, m3/min; K采 高 采煤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取 ; K采 面 长 — 采煤工作面倾斜长度调整系数,取 ;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5 K温 采煤工作面温度调整系数,取 ; 基 本Q = m ax60 70VS  采 采 % 式中: V采 — 采煤工作面适宜风 速,从防尘角度考虑,取 V采 =1m/s。 S采 采煤工作面最大控顶时断面积,㎡。 maxS采 = 采煤面最大控顶距 *工作面实际采高 输送机、支架(支柱)、梁子所占的面积(㎡) 表 1 K采 高 采煤工作面采高调整系数 采高(㎡) — ≥ 及放顶煤工作面 系数( K采 面 长 ) 表 2 K采 面 长 采煤工作面长度调整系数 采煤工作面倾斜长度( m) 150 150— 200 200 调整系数 (K长 ) — — 表 3 K 温 采煤工作面温度与对应风速调整系数 采煤工作面空气温度(℃) 采煤工作面风速( m/s) 配风调整系数 K 温 18 — 18— 20 — 20— 23 — — 23— 26 — — 26— 28 — — 28— 30 — — 基 本Q =60 V采 S采 70%=60 1 [( ) ] =392 (m3/min) Q采 = 基 本Q K采 高 KK 温采 面 长 = 392 = 1071 (m3/min) 按照瓦斯绝对涌出量计算需要风量 根据《煤矿安全规程》 规定,按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6 1%的要求计算: Q采 = 100 4CHqK采 (m3/min) 式中: Q采 —— 采煤工作面实际需要风量, (m3/min) Q采 —— 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回风流中日平均瓦斯绝对涌出量, (m3/min) 4CHK —— 采煤工作面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 取 ; 100—— 采煤工作面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不超过 1%所换算的常数。 100 4CHqK采 = 100 = (m3/min) 工作面温度选择适宜的风速计算 需要风量(见表 3) Q采 = 60 VS采 采 平 均 (m3/min) 式中: V采 —— 采煤工作面风速 ,取 S采 平 均 —— 采煤工作面最大和最小控顶净断面积的平均值,㎡。 Q采 = 60 VS采 采 平 均 = 60 [( ) ] = (m3/min) 按采煤工作面同时作业人数 每人供风量≦ 4 m3/min Q采 4N (m3/min) Q采 = 4 60 = 240 (m3/min) 按采煤工作面风速进行验算: 15S采 平 均 Q采 240S采 平 均 (m3/min) 式中: S采 平 均 采煤工作面最大和最小控顶净断面积的平均值,㎡。 15 S采 平 均 =30 [( ) ]=( m3/min) 240S 采平均 = 240 [( ) ﹚ ] = ( m3/min)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7 按上述要求比较可得出该采 煤工作面所需要供风量为 ( m3/min) 考虑以上因素,该工作面配风为。 工作面配风应当考虑温度、采高的变化,以当月月度供风计划为其所需要配风标准。 初次放定期间风量可提高到 1500m3/min左右。 第二节 防尘系统 防尘水线路: 地面防尘水池→ +800 缓冲水池→ +800 总回风石门→总回风上山→煤仓上口施工道→集中胶带机上山→集中胶带机道→ 1207 运输道( 1207 材料道)→ 1207工作面 防尘供水能力核算 供水量计算 序号 设备名称或地点 单位 数量 耗水量( m3/h) 备注 1 采煤机清水泵 台 1 2 2 乳化液泵 台 1 1 3 净化水幕 组 2 4 个喷头 4 转载点 个 4 5 支架移架喷雾 组 96 正常使用 2 组 6 两道防尘 个 2 合计 根据以计算,工作面回采时供水量为 15m3/h, 防尘管路选择 根据综采工作面有关规定,工作面两道采用均采用 φ 100 管路供水。 供水能力校验: 西安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18 式中: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管路内径, mm; q— 设计流量,取 15m3/h; v— 流速,取 2m/s。 经计算,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 100mm,符合要求。 并每隔50 米设置一个 6分瓦笼。 隔爆设施 掘进期间在距工作面迎头 60m— 200m 间,回采期间在工作面两道距上下出口 60m 到 200m范围内各安装隔爆水棚,隔爆水棚水袋数、水袋中心距、水棚总长度、水棚总蓄水量均须符合要求。 a)水棚的结构与选型 隔爆水棚选用塑料水槽,其容积为 40L。 b)水棚的计算与布置 ①总水量 式中: G—— 总水量, L; s—— 巷道断面积, m2,取 12 m2; g—— 每 m2所需 水量, L/ m2,主要巷道为一般 400 L/ m2,其它巷道一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