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禹煤电四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HGG)、天然放射性( HG)三种有效参数,此外还采用了自然电位( DZW)。 测井资料齐全、可靠。 普、详查阶段施工的钻孔钻探质量基本可靠,测井选择四种必测参数:视电阻率( DLW)、自然电位( DZW)、人工放射性( HGG)、天然放射性( HG)。 利用这四种测井参数能有效的满足煤层定性、定厚的要求。 测井资料较可靠。 1965年前施工的钻孔,仅部分钻孔进行过测井工作,因施工时间长、单位多,加之单位变化,原始资料无从收集。 精查阶段施工的钻孔均按要求进行了封闭,经启封检查(本矿区范围内无启封检查钻孔),封孔质量合格。 普、详查阶 段施工的钻孔除 0291孔使用的水泥标号不明,新峰煤矿地质队施工的 0265 孔未收集到资料外,其余钻孔封闭基本符合要求。 1965 年前施工的钻孔封闭情况,见表。 表 1965 年前施工的钻孔封闭情况一览表 封闭质量 钻孔孔号 孔数 符合要求 0263 0264 2 不符合要求 (材料比例、封闭段距或封闭方法等) 0273 ( 0257 补) 2 未封闭及泥浆充填 ( G1) ( G4) ( 0257) 新 5 D1 5 无资料 0283 ( 0256) 0245 0239 0232 0219 0284 401 0285′ 0275 10 备注:带()钻孔表示穿越二 1 煤层 1965 年前施工的钻孔封孔情况不清,开采时应特别注意,防止钻孔连通含水层造成突水事故。 第二节 矿井中小井的开采情况 四矿 矿区范围内小井众多,从西到东有:梁北镇双庙联办煤矿 ( 开采五 2 煤层 ) ;杨园红旗煤矿 ( 开采七 七 2 煤层 ) (上述两小井仅部分位于本矿区内)。 杨园联办煤矿 ( 开采六 2 煤层 ) ; 杨园一矿 ( 开采七 9 七 2 煤层 ) ;杨园二矿 ( 开采五 2 煤层 ) ;杨园村分矿 ( 开采六 2煤层 ) ;苏沟三组煤矿 ( 开采七 七 2 煤层 ) ;苏沟二组煤矿 ( 开采六 2煤层 ) ;金山寺煤 矿 ( 开采七 七 2煤层 ) ;金峰煤矿 ( 开采五 2煤层 ) ;刘垌村煤矿 ( 开采七 七 2 煤层 ) ;杨家山煤矿 ( 开采五 五 3 煤层 ) ;白家沟煤矿;董村煤矿;梁北村三矿;梁北村东峰煤矿。 上述矿井均已废弃。 其中 杨园联办煤矿、白家沟煤矿、董村煤矿、梁北村三矿及梁北村东峰煤矿等 5 矿开采煤层及范围不详。 小井分布情况详见二 1 煤层充水性图。 区内小井众多,开采情况不明,且均已废弃。 未来开采过程中要做到有掘必探、先探后采,防止老窑积水造成突水事 故。 第三节 矿井地质与矿井 水文地质工作 一、矿井地质工作 四矿 自 1958 年建井以来,矿井地质工作者根据生产需要和矿井地质规程要求,把矿井地质工作贯穿于矿井生产建设的全过程。 在地质观测、矿井地质资料编录和综合分析研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查明影响矿井生产的地质构造、煤层、水文地质等地质因素的变化,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地质问题,掌握储量动态,指导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保证煤矿安全、高效、稳产、高产中,起到了建设尖兵的作用。 生产过程中编制了大量生产性、阶段性和总结性的各类矿井地质图件。 如:井上下对照图、各可采煤层采掘工程平面图、各可采 煤层底板等高线及储量计算平面图等。 通过矿井地质工作查明构造较原梁北一井精查报告略有变 化: 经开采及掘进巷道证实,矿区内小断层较发育,尤其六 七 2煤层小断层发育。 六 2 煤层小断层最密集处 115m 距离内出现 4 条,二 1 煤层 F 采 1断层落差 0~ 24m,勘 查 未 发现 ; F 采 F 采 3 断层切割六 七 2煤层,落差分别为 5m 及 10~ 12m,勘 查 未发现。 但小断层的展布方向及特征与勘 查 基本一致。 10 二、矿井水文地质工作 20xx 年~ 20xx 年, 四矿 与河南理工大学合作,提交有《平煤集团新峰矿务局四矿矿井防治水方案研究》报告,并采取了 二 1 煤层底板主要类型岩石力学样,进行了物理力学参数测定。 该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大气降水与地表水对矿井地下水的补给有限,对井田的开采虽有一定影响,但不会造成大的水害威胁 ; 四矿 矿区 边界断层虎头山正断层( F1)整体上可视为弱透水边界。 往往 寒武系 灰岩水和 太原组下段 灰岩水联合突水时危害最大,突水初始水量大,水压高,易造成淹井、淹采区事故。 煤矿开采过程中,只要采取适当防治水措施,完全可以安全带压开采二 1 煤层 ; 二1 煤开采时,矿井涌水通道主要是断层、裂隙 、 采动破碎带 、采动 裂隙以及溶洞溶隙等薄弱结构面 ; 四矿 开采二 1 煤层时, - 270m 水平(- 350m以上块段)的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400m 水平(- 350m~- 400m 之间块段)的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全矿井开采二 1 煤层的正常涌水量为 m3/h,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加上- 20m水平的矿井涌水量,全矿井的正常涌水量为 ,矿井最大涌水量为。 该课题计算的矿井涌水量经与本报告计算结果比较,课题计算结果明显 偏大,且计算依据不清。 20xx 年 11 月~ 20xx 年 7 月,井下共施工水文观测孔 6 个,工程量,其中 3 孔终孔层位 C2b 铝质泥岩, 3 孔终孔层位 ∈ 3ch 白云质灰岩 ,为指导生产提供了水文地质资料。 20xx 年 四矿 技术科利用直流电法仪对井下巷道底板进行探测,并提交 了 《平煤集团 四矿 井下电法探测报告》。 通过井下电法探测,了解工作面内部富水区域分布情况以及二 1 煤层底板以下 100m 深度范围内可能存在的纵向裂隙发育位置,并对其危害进行安全性评估,对有威胁地段提出了 防治建议。 11 第四节 对原地质报告的评价 梁北一 井精查报告由河南煤田地质公司四队 1985 年 12 月提交, 1987年 2 月 25 日河南省矿产储量委员会以豫储决字( 1987) 05 号审查批准。 批准储量: 二 二 七 2煤 层 A+B+C 级 28830 万吨。 暂不能利用储量二 二 四 五 七 2煤层 C+D 级 1747 万吨。 本矿区为梁北一号井田的一部分,由于当时本矿区 七 六 2 煤已大部被采空,未列为勘探对象,故未提交七 六 2 煤层储量,仅提交了二 1 煤层储量。 一、勘查方法、勘查类型及工程质量 本矿区内有石千峰组平顶山砂岩及上石盒子组地层零星出露,属半裸露丘陵区,采用以钻探为 主,地震勘查配合的综合勘查方法是适宜的。 本区二 1 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采用二类二型(即构造复杂程度中等、较稳定煤层)的勘查类型也是适宜的。 精查阶段及普、详查阶段施工的钻孔资料基本齐全,工程质量可靠。 1965 年以前施工的钻孔经重新评级,资料基本齐全者本报告予以利用,资料不全者仅供参考。 该报告对地质构造、煤层、煤质和开采技术条件的评价及计算结果均较可靠。 二、构造评价 精查阶段对落差大于 20m 的断层已作了控制,但本矿区不是位于先期开采地段,其控制程度稍低。 矿井开采 过程中 发现 小断层较发育,尤其六 七 2 煤层小断层 发育 : 六 2煤层小断层最密集处 115m 距离内出现 4条 ; 二 1 煤层 F 采 1 断层落差 0~ 24m,勘 查 未发 现 ; F 采 F 采 3 断层切割六 七 2 煤层,落差分别为 5m 及 10~ 12m,勘 查 未发现 ; 但小断层的展布方向及特征与勘 查结果 基本一致。 三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本矿区仅为梁北一号井田的一部分,其水文地质条件比虎头山断层( F1)以北和以东相对简单,就梁北一号井田整体而言,当时精查勘探时在该区布置适当的水文地质勘探工程量,仅作面上的了解,是合理的。 报 12 告确定的二 1煤层 水文地质 勘查 类型属底板进水为主的 水文地质条件中 等的岩溶充水矿床 ,即 第 三类 第 二亚 类 第二 型 ,是合适的。 但后来, 四矿 延深开采二 1 煤层,把本区作为一个块段单独考虑,那么该块段内以往施工的水文地质工程量就明显不足。 尤其是计算矿井涌水量,资料就不完全具备。 1985 年 1 月河南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四队应新峰矿务局要求,提供了《河南省禹县煤田梁北勘探区刘垌矿( 四矿 )改扩建初步设计地质资料》,参照邻近钻孔水文地质资料及新峰矿务局给定的初步开拓方案,计算了矿井涌水量,但仅供矿井设计初步规划参考,而不能作为矿井设计的依据。 由于资料缺乏,矿井涌水量与实际涌水量相比,误差较大。 四、煤层、煤质评价 原报告对七 六 二 1 煤层均进行了对比,对比成果可靠。 六 2 煤层本矿区内未采取煤样。 七 二 1 煤层煤质化验结果,经探采对比,基本相符,但开采阶段灰分含量较高。 五、开采技术条件评价 原报告在本区范围内未采取煤层顶、底板岩石力学样,但有区外邻近钻孔可供利用,从二 1 煤层顶、底板岩性分析,二 1 煤层顶板岩体稳定性较好,底板岩体稳定性差。 经开采证实,结论适当。 本矿区采取二 1煤层瓦斯样 8 个,据改扩建初步设计地质资料,本矿区二 1 煤层有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 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 与矿井实际生产情况一致。 第三章 矿 井 地质 第一节 区域 地质 概况 禹州煤田地层划分属华北地层区,豫西分区嵩箕小区,地层简况见表 31。 主要矿产有煤、铝土矿、硫铁矿、铁矿、石灰石。 其中煤赋存于石炭——二叠系,共发育 39 层,二 二 四 七 2 等煤层可采。 铝土矿赋存于中石炭统本溪组,属一水硬铝石型铝土矿,局部富集成矿达到工业品 13 表 31 禹 州 煤田地层简表 地层系统 厚度两极值 ( m) 岩 性 特 征 界 系 统 组 新 生 界 CZ 第四系 Q 0~ 450 褐黄色粘土、砂质粘 土夹砂、砾石。 底部夹透镜状砾石层 新近系 N 0~ 400 上部为浅红、棕红色、泥质砂岩及砂砾岩,下部为黄白色砂砾岩、泥质砂岩,含钙质结核 古近系 E 0~ 1100 中上部为暗红色中粒砂岩、泥岩,具水平层理,夹砂砾岩透镜体,下部为暗红、褐红色中粒砂岩,含灰绿色斑块,夹砂质、细粒砂岩及砂砾岩层 中 生 界 Mz 三 叠 系 T 上统 T3 延长群 751 上部为灰绿、黄绿色泥岩、细粒砂岩,夹透镜状砾屑灰岩,下部灰绿色细粒砂岩,夹 紫红色泥岩薄层 中统 T2 二马营群 341 上部为黄绿色细粒 砂岩和紫红色粉砂岩,下部为厚层紫红色泥岩与灰黄色细中粒砂岩,夹透镜状砾岩 下统 T1 和尚沟组 T1h 517~ 734 上部为紫红、暗红色泥岩,下部为灰绿~紫红色中粒砂岩夹泥岩及砾屑灰岩薄层 刘家沟组 T1l 上部为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夹细粒砂岩薄层及透镜状砾屑灰岩,下部为紫红色中~ 细粒砂岩(俗称金斗山砂岩) 古 生 界 Pz 二 叠 系 P 上统 P2 石千峰组 P2sh 276~ 431 上部为灰黄色、紫色粉、细粒砂岩及泥岩,夹数层砾屑灰岩;中上部为紫红色泥岩,含钙质结核,中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 细粒砂岩夹灰绿、紫红色泥岩,下部为浅灰~灰白色中、粗粒砂岩(平顶山砂岩) 上石盒子组 P2s 250~ 325 灰绿、浅灰、深灰色泥岩、中、细粒砂岩分 7~ 9三个煤段,其中七煤段顶、八煤段下部含数层硅质海绵岩,含煤 8 层 ,其中七2 煤局部可采 下统 P1 下石盒子组 P1x 260~ 400 灰绿、浅灰、深灰色泥岩、中细粒砂岩,分 3~ 6 四个煤段,含煤 13 层,其中四 六2 煤局部可采 山西组 P1s 60~ 85 浅灰、深灰色泥岩、中、细粒砂岩及煤层,为二煤段,含煤 4 层,其中二 1 煤层较稳定,基本全区可采,二3 煤层局部可采 石炭 系 C 上统 C3 太原组 C3t 48~ 90 灰、深灰色石灰岩( 8~ 9 层)、泥岩、中、细粒砂岩,顶部具硅质、菱铁质泥岩,为一煤段,含煤 14 层 中统 C2 本溪组 C2b ~ 浅灰~深灰色,豆状及鲕状铝质岩、铝质泥岩,含黄铁矿 奥陶系 O 中统 O2 马家沟组 O2m 0~ 42 灰、深灰色及蓝灰色石灰岩,具角砾状,底部夹薄层泥灰岩 寒 武 系 ∈ 上统 ∈ 3 凤山组 ∈ 3f 0~ 70 浅灰色,厚层状白云岩,含隧石结核 长山组 ∈ 3ch 64 浅灰、灰黄色白云质 灰岩,鲕状白云岩岩,夹泥质条带 崮山组 ∈ 3g 189 灰~深灰色,厚层状白云质灰岩,鲕状白云岩 中统 ∈ 2 张夏组 ∈ 2z 58~ 218 灰~深灰色,巨厚层状鲕状豹皮状石灰岩,白云质灰岩 徐庄组 ∈ 2x 50~ 114 灰~深灰色泥灰岩及黄绿色泥岩,底部为黄绿色细粒砂岩,含海绿石 毛庄组 ∈ 2m 92~ 141 暗红色粉砂岩、泥岩,具水平层理,层面含大量白云母片,夹透镜状石灰岩 下部 ∈ 1 馒头组 ∈ 1m 36~ 124 紫红、青灰色泥灰岩,泥岩,具水平层理 辛集组 ∈1x 51~ 110 灰、深灰色泥灰岩。平禹煤电四矿生产矿井地质报告(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涉及农户 99 户,涉及人口 348 人。 经自治区林业局验收 退耕地造林合格面积 1000 亩,荒山造林合格面积 3150 亩。 平罗县退耕还林工程累计建设总任务为 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 万亩,荒山造林 3 万亩。 全部安排在平罗县河东地区实施,退耕地造林涉及农户 387 户,涉及人口 1358 人。 通过认真组织实施,经补植补造实际完成退耕地造林 5000 亩,目前平均保存率为 75%
pes of wr at h ar e stor ed,” which means “an unjust or oppresive si tuat ion, act ion or pol icy that may inflame desir e for vengeance: an expl osive condi ti on.” The song was wri ten by a famous
表安装 房间仪表安装 现场仪表、控制屏至各 DDC控制器的保护管敷设 缆线敷设 校接线 终端机房设备安装接线 仪表单回路调校 各 DDC 子系统调试 联调 系统集成调试 、 电视监控系统 布置原则是:先布线,后安装主控设备,待主控设备调试完毕后 再安装前端设备。 并且整个系统的安装与大楼的内装修同步。 施工顺序是:穿管布线→甲方在现场提供临时电源→主控设备安装
. 1 2 2 6 1 2 . 5 9 1 0 0 . 0 0 3 4 . 4 83 4 1 8 3 . 3 6 8 . 1 1 2 5 4 . 2 4 6 3 . 24 5 9 8 . 0 3 2 . 5 1 3 5 2 . 2 4 9 5 . 75 6 6 5 0 . 0 9 9 . 4 2 0 0 2 . 2 5 9 5 . 16 7 3 5 . 0 2 3 . 0 2 0 3 7 . 3
具有良好的完善性,而且对于十分复杂的问题,数值解目前也很难获得。 虽然在某些研究领域中, 目前数值计算几乎已取代了实验研究,但在流体力学与传热学的领域中,实验研究、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这三种研究手段则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理论分析方法的优点在于所得结果具有普遍性,各种影响因素清晰可见,可以为检验数值计算结果的准确度提供拟合参照的依据,是指导实验研究和验证新的数值计算方法的理论基础。 但是
八矿累计探明 储量: 万 t;累计采出储量: 万 t;累计损失储量: 万 t;保有资源储量: 万 t,累计动用资源储量: 万 t。 表 23 20xx年底各煤层储量计算结果表 单位:万 t Table23 The coal seam reserves calculation result table at the end of 20xx 自然和生态环境概况 自然和生态环境受地形地貌所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