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翼手目( Chiroptera)仅有 1 科,含 3 种,也占保护区哺乳类总数的 %,见表 43。 其中国家 Ⅰ 级重点保护动物 1 种,紫貂;国家 Ⅱ 级重点保护动物有 7 种,棕熊、水獭、猞猁等。 昆虫 21 根据实地踏查、标准地调查、野外标本采集方法,同时参考有关资料, 平山自然保护区共有昆虫 356 种,隶属于 10 目78 科。 其中以鳞翅目占绝对优势,计 27 科 175 种,占保护区昆虫总科数的 %,总种数的 %;其次是鞘翅目,计 14 科93 种,占保护区 总科数的 %,总种数的 %;再其次是膜翅目,计 11 科 22 种,占保护区昆虫总科数的 %,总种数的 %;双翅目含 5 科 17 种,占科、种总数的 %和 %;同翅目含 6 科 16种,占科、种总数的 %和 %;半翅目含4 科 13 种,占科、种总数的 %和 %;其余目昆虫所含科与种的数量在本区所占比例很小。 项目建设与保护区区位关系 本项目建设中, 除扁担山 保护管理站、保护管理点、瞭望塔建设在保护区缓冲区外,其余的保护管理站、 保护管理点、 瞭望塔 、 野生动物救护站、 湿地监测 点 、 巡护码头 等 均 建立在保护区的实验区中。 扁担山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 南侧边缘的缓冲区中,因该地带为保护区边界,外围无实验区,因而建设在缓冲区中,距核心区最近距离约 400 米;熊栖沟保护管理站位于保护区西侧的实验区中,距核心区最近距离约 20xx 米,距缓冲区距离约 1400米 (详见附图 5),因而,本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较小。 为最大限度的降低保护管理站、瞭望塔、野生动物救护站、湿地监测 点等 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求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当地关于工程建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执行,严格控制粉尘、噪音 、废弃物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施工中尽 22 可能地减少对植被和水资源的影响,并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污染,驶入保护区的机动车应安装废气净化装置。 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及时运出保护区,将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项目建设外观上应与保护区周边环境协调一致。 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湿地保护与恢复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内容,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20xx2030)》及《全国湿地 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20xx20xx)》等一系列实施规划, 省委、省政府 1998 年也下发了《关于湿地保护的决定》。 省人大于 20xx 年 8 月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湿地保护条例 ―― 《 省湿地保护条例》,把湿地保护和退耕还湿作为今后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的重点工作。 为保护区开展湿地恢复提供了有利的政策保障。 20xx 年 6 月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六大工程,湿地保护是这项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省、市、县各级领导对保护区湿地恢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为保护区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 省委、省政府、省林业厅、 黑河 市委、市政府对湿地恢复工作极为重视,在保护区刚成立时就将保护区内进行湿地恢复作为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为了湿地恢复工作顺利进行 23 提供了行政保障。 为了实施本项目,在保护区管理 局 成立了专门组织机构,负责本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切实落实各项工程建设。 根据当前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精神,为加强管理,在湿地恢复项目实施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地方政府实施”和“保护区监督”的机制。 保护区法人要与项目实施的地方政府、业务主管部门签订工程责任合同,明确责任、权力和义务,随时接受 主管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程建设项目,认真做好项目进行中的检查工作。 1) 在国家投入的前提下,积极挖掘潜力,多渠道、多部门筹措资金。 市政府承诺与项目实施中涉及到的土地、城建、电力、交通、物价等有关部门协调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项目需要的配套资金也将按时、按计划到位。 2) 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各项工程的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完成,加强资金、物资方面的监管工作。 3) 强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设立资金管理专项帐户,专款专用,搞好成本核算,有效提高资金的使用效 益。 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项目资金。 做好项目资金使用的审计工作。 根据保护区管理和保护需要, 20xx 年成立独立的保护区管理局。 保护区管理机构健全,设有办公室、科研科、宣教科、资源 24 管理办公室等 4 个科室。 有事业编制 12 人,现有正式职工 12 人。 因保护区刚刚建立, 和平山林场合署办公。 保护区边界清楚,区内一切所有权均归保护区所有,无土地使用权属纠纷。 平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东北地区中温带沼泽湿地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自然生态系统。 保护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沼泽 湿地的特点,由于地处小兴安岭西北坡,地势低而和缓,河流、湖泊、草甸、草本沼泽、灌丛沼泽和森林沼泽湿地相互交错,构成一个复杂多样的复合湿地系统,充分代表了小兴安岭北部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的典型性。 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因而为野生动物栖息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境条件。 不仅在水域环境中具有丰富的鱼类等水生生物,而且也栖息着种类众多的鸟类和哺乳类。 该保护区是鸟类栖息繁殖地,也是多种旅鸟迁徙的停歇地,因为这里生存活动的野生动物具有丰富的食物,优良的隐蔽营巢栖息条件,是各种动物集聚活动的适宜栖息环境,有许多珍贵稀有物种在这里繁衍 生息。 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没有专项投资渠道,资金匮乏,基础设施薄弱。 由于资金严重不足,保护经费很少,加之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影响了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限制了保护区保护、科研、监测、管理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 上个世纪农业开发,保护区内部分湿地被开垦成农田, 影响 25 湿地功能的发挥, 保护区湿地恢复迫在眉睫。 ( 1)实施 湿地恢复 工程,恢复湿地的功能,发挥湿地的作用。 ( 2)加强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工作,提升保护区科学决策能力,提高周边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和 素质。 ( 3)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保护区管理能力。 ( 4)积极寻找投资渠道,加大保护区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 使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工作走上正轨。 26 第 4 章 建设目标 与总体布局 项目建设目标 全面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的通知》精神,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20xx20xx)》对湿地保护和恢复的要求。 到 20xx 年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全部实施湿地恢复,湿地得到有效的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得到恢复,湿地功能得以正常发挥;同时为湿地动物提供一个安静、安宁的栖息环境。 完善保护区的科研、宣教设施。 人员素质得到提高,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和科研工作走上正轨。 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出发,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生态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及《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 20xx20xx)》要求,加大湿地保护和恢复力度。 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 以保护为根本,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为目的,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恢复被破坏的湿地。 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建设原则 ( 1)坚持依法保护的原则 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 ( 2)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协调发展的原则 维护湿地生物多 27 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坚持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 ( 3)坚持湿地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 ( 4)坚持以生物措施为主,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 5)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湿地保护现状,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 ( 6) 遵循《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认真履行应尽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原则。 ( 7)坚持精干高效、科学实用的原则。 项目建设总体布局 项目在 保 护区 建 设 上主要 是满 足保 护区 保 护 工程及科研宣教工程的建 设 要求,并 进 行与之 关联 的配套基 础设施 建 设工 程,即保 护与 恢复工程、科研工程、宣教工程。 在建 设总 体布局上,按建 设 地 点进 行分述,包括保 护 管 理点 布 设 、环境 监测点 布 设 及道路、 瞭望塔 、 电力 及通信 线 路的布 设。 、点 保 护 管 理 站的 选址 以防火和林政管理的需 求为 依据, 尽 量考虑 在 实验区内 布 设 ,在保护区设立 扁担山、熊栖沟 2 个 保护管理站。 同时在保护区 的三岔河、菅草沟、扁担山、熊栖沟建设 4 个保护管理点。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文、水质监测、气象监测,鸟类环志, 28 站 、点 布设地点考虑建设条件便利,并且在人为活动影响小的区域,监测的主要对象为湿地生态系统及赖以湿地栖息的珍稀鸟类为主; 项目新建三处 湿地 监测点 ;鸟类环志站主要作用是监视鸟类的生活习性、迁徙规律、繁殖规律等,主要针对珍稀鸟类。 在 三岔河 管理点建设 鸟类环志站 ,建筑面积为 100m2,并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及配套设施。 野生动物救护站 动物救护站设在交通比较 便利的 熊栖沟。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熊栖沟管理站 的 基础设施条件。 道路及 瞭望塔 保护区 内 公路均为土路。 一到雨季,道路泥泞,难以通行,给保护区的科研和巡护等管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需要对道路进行维修,将道路改造成砂石路面。 总计需要维修和升级道路 20km。 保护区 的 瞭望塔 有盲点 ,这是对保护区管护及火险监测十分不利的,故在保护区内设 扁担山 、 熊栖沟 两座 瞭望塔。 通信、电力线路布设 各主要站点和检查站均有国电供电。 保护区局址通信采用市话线路直接配线,由电信市话线路分别引入,局址场区外部引入为架空方式。 对 于保护区内部巡护等移动通信采用超短波无线对讲系统及短波电台。 29 第 5 章 项目建设 内容 湿地保护工程 为了明确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界线,需对保护区界线进行勘测,并设置必要的界碑、界桩、 解说性 和宣传性的标牌等。 界碑、界桩、标牌应沿保护区周边界线放置。 本区地势平坦,无较高的遮蔽物,且视野开阔,界碑 每 1 千米 1 个为宜,界桩数量以 1 百米 1 个为宜。 在保护区重要的地点、边界处及道路交叉道口及保护区内的自然村屯设立界碑和解说性标牌,共计设立界碑 10 个,界桩 300 个,在进入保护区显要位置处设立解说性 标牌 15 个、宣传牌 25 个。 界碑采用石质材料,规格为 150 厘米 10 厘米 40 厘米,地上部分 70 厘米,地下部分 80 厘米。 界桩 采用石质材料,规格为 150 厘米 15 厘米 15 厘米,地上部分为 70 厘米,地下部分为 80 厘米。 宣传牌为混凝土结构,牌面规格为 150 厘米 100 厘米,支柱规格为 15 厘米 15 厘米,地上高度为 150 厘米,地下高度为100 厘米,并制作混凝土基座。 解说性标牌为钢骨架,牌面为 1 毫米厚钢板,牌面为 250 厘米 400 厘米,支柱由角钢焊接而成,地上高度为 350 厘米,地下高度为 200 厘米,并制作混凝 土基座。 管理站 30 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标准《自然保护区工程设计标准》中站址选址原则,以及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要求,为便于宏观管理、信息沟通和后勤保障社会化, 保护管理站 应选择在靠近保护目标并兼顾保护区内周边村镇的地方进行建设。 按照项目区自然地理条件和交通条件,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类型和分布特点,及其现阶段保护区保护和管理的客观要求,拟在保护区内的 扁担山、熊栖沟 各新建 1 个保护管理站,每个保护管理站建筑面积规划为 200 平方米,合计建筑面积 400 平方米。 保护管理站内设办公室、接待 兼会议室、卧室及厨房、卫生间等,房屋均为砖混结构。 根据保护管理站实际需要,新建 水井各 1 座 ,配备管理站锅炉及辅机各 1 套,变压器 1 个。 同时,配备巡护车 2 台 、 巡护摩托车 4 台、 巡护艇 1 艘、高倍 望远镜 5 台 、低倍望远镜 15 台、 野外生活工具 5 套。 保护管理站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在建设过程中应尽量降低项目建设对保护区的影响。 保护管理点 在保护区内建设 三岔河 、 菅草沟 、 扁担山 、 熊栖沟 等 4 处保护管理点,每处建筑面积为 80 平方米 , 合计 320 平方米, 并配备有必备的监测、巡护、防火设施 、 设备。 巡护路 保护 区内部公路均为土路 , 路面坑洼不平, 一到雨季,道路泥泞,难以通行,给保护区的科研和巡护等管护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为此,拟对 孙二(孙吴至二站)公路 35公里至三岔河保护管 31 理点 的 道路进行维修,将道路改造成砂石路面 , 总计需要维修和升级道路 20 公里。 道路建设标准为林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