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还应该包括那些更具有道德意味的品德 , 如 :仁慈、公正、诚实、宽容、讲信用” , “审慎、勇气、克制、仁慈以及明智、思想独立、智慧、幽默和活力等品质是受过教育的人的特征”。 一切教育活动 , 都 必须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首位。 20 世纪下半叶以来 , 由于种种原因 , 社会道德问题越来越多 , 也越来越复杂 , 因此 , 社会 道德问题和道德教育问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也能越来越成为当前师范驾驭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的《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认为 :“现代的人力资源开发 , 不仅意味着需要高度专业性的专门知识 , 而且还充 分意识到全球化所带来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 加强当前师范生 对于提高伦理道德价值观在社会中的作用并强调在未来的毕业生中培养一种积 极参与 的公民精神 , 对于高等教育机构本身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而 《 21 世纪的高等教育 :展望和行动》则进一步认为 : “高等教育本身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而且必须进行从未要求它进行过的最彻底的变革和革新 , 以使我们目前这个正在经历一场深刻价值危机的社会可以超越一味的经济考虑 , 而注重深层次的道德和精神问题。 ”可以说 , 现代或未来世界面临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 不是科学技术问题 , 也不是物质文明问题 , 而是精神文明问题。 在精神文明中 , 核心是人的道德境界、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质问题。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 我国在强调要依法治国的同时 , 还强调要以 德治国。 社会道德问题虽然并不完全是教育问题 , 或说单靠教育可以解决得了的问题。 但道德问题确实需要教育去帮助解决。 更是当前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问题。 因此 ,师范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培养目标的战略调整 , 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中的道德因素 , 强调道德优先 , 树立要做事先做人的理念 , 从这个根本上去解决社会道德问题。 针对“人”的教育的迷失。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人才。 而所谓“人才” ,首先应是“人” , 然后才谈得上“才”。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越来越关注“人”的培养、“人”的教育。 这种“ 人”的教育不只是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和满足个体的需要 , 而且越来越强调应该教人如何“做人” , 如何成为一个更有社会责任感 , 道德品质更为高尚 , 更具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懂得生活和与人相处的人。 而这种“人”的教育的核心是综合素质和道德水平。 但长期以来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 , 人才培养只重视对“才”的培养 , 忽视对“人”的培养。 所谓“才”的培养就是只从社会需要出发 , 强调为社会服务 , 与职业甚至岗位“专业对口” , 很少考虑人才的个性发展以及对未来不断变化社会的适应性 ,缺乏现代意义上的对“人”的教育。 因此 ,必须提倡素质教育 , 全面提升 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和“使人成人”。 中国大学教育的功利导向太重 ,对高等师范生更是如此。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 , 学科设置纷纷向有利于近期市场需求方向调整。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诚然 ,教育在给人们谋求就业机会 , 改变社会地位 , 提高适应能力等方面 , 具有功利性。 然而 ,教育在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确立人的理想信念、打好广博而坚实的学习基础以及丰富人的文化生活、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 , 则具有很强的非功利性。 从根本上说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间接发挥的 ,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也是通过潜移 默化实现的。 因此 ,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 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 , 更要重视教育的非功利性 ,使 偏离了的教育价值取向有所复归。 否则 , 让逐利原则无限制地扩大到教育和精神领域 ,必然导致人们实用主义倾向和物化心态的蔓延 , 其直接危害便是忽视基础 ,忽视人文教育 ,削弱教育的教化作用 , 迷失教育的精神目标 , 致使新一代缺乏关于人类与社会的整体观念及社会责任感 , 缺乏做人与做学问的深厚根基。 素质教育思想和目标的提出 ,正是教育观念的一场变革。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一种既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 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的 基本理论。 所谓全面发展 , 指的是“心智的全面和谐发展”、“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个体和社会的协调统一和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客观基础和对象是每一个现实的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在《共产党宣言》中 , 马克思说 ,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又说 ,共产主义是“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惟一的社会”。 因此 ,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在马克思主义中是不矛盾的 ,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从教育的角度看 , 教育对社会需求的满足是通过每一个全面发展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来实现的。 不能只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或压抑个性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满足个体的需要、发展人的个性问题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因为个性的充分发展在新的世纪中有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重要的意义。 个性是创新的基础 ,没有个性 ,就谈不上创新精神。 而创新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 ,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世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 , 使得人的个性和创新精神问题越来越 突 出。 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本科教 育的人才需求看 , 最迫切需求的人才是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最近 ,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在谈到大学教育的使命时说 , 大学的教育使命在于“寻求培养学生这样一种能力 :就事情做出自己的判断 , 而不是简单地接受他们此刻生活中必须说是或无比重要的东西。 大学的教育使命之所以存在 ,是为了教会青年思考。 如果我们认为创新带来未来的繁荣和稳定 , 我们就必须接受这样一种观点 , 创新只能来自以不同方式思考的人们 ,。师范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优化与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