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计资料和要求。 给水 ( 1) 水源 、水质、水压 本 项目 用水 水源从阿瓦提镇自来水管网 接入 , 与 社区 内生活、消防共用管道连接,形成环状管网,接入点给水管管径 DN150。 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 供水压力 大于 ,可满足 社区 内各单体建筑物生活与消防用水 水质、水 量、压力要求,各单体建筑物内给水管道以环状及枝状相结合布置。 ( 2) 给水系统 本工程建筑最高为 4 层,利用市政给水管网压力直接供给,管网布置 上 行 下 给。 排水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 1) 排水体制 室内为废水、污水 合 流,室外为雨水、污水分流。 ( 2) 排水系统 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 当地排水系统。 屋面及道路雨水采用有组织收集,就近排放的原则,排至 当地 市政雨水管道。 供 配 电 设计依据 (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 3)《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 4)《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xx); ( 5)《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5003420xx); ( 6)《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 20xx 年修订); ( 7)各有关专业专业提供的设计协作资料。 供电 ( 1)负荷等级 本项目用电 负荷为三级负荷。 ( 2)供电电源 本次建设整体方案为利用项目社区现有供电设施。 ( 3)继电保护 对用电设备 采用短路、接地和过负荷等保护措施。 计量方式:低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1 压设电度计量。 配电、照明及防雷接地 ( 1)室内 配电 建筑物底层设总配电箱,每层设分配电箱,出线至各回路采用 BV铜芯塑料线穿 UPVC 管沿墙、沿楼板暗敷。 配电箱采用空气断路器,进线开关采用二极型,具有短路 、 过电压、过载及延时动作的漏电保护功能,插座回路加设瞬时动作的漏电保护功能。 ( 2)室内 照明 楼照明 采用 高效荧光灯,道路采用气体灯或白炽灯。 各类用房的平均照度 应按国家有关规范要求的照度进行设计。 ( 3) 室外照明 根据景观设计,在道路、公共绿地及雕塑、园林 小品等景点布置与环境相适应的庭院灯、草坪灯、投影灯、地埋灯等明视及饰景照明设备, 专人 控制和管理;控制方式为光控、时控和人控相结合。 ( 4) 防雷、接地及电气安全 根据相关国家规范,本工程各建筑均属于三类防雷建筑物,本设计在屋顶暗敷避雷带加避雷小针的方式设置避雷系统。 防雷引下线利用建筑物柱子内的主筋引下至基础接地装置,利用建筑物基础内钢筋形成自然接地装置作为建筑物综合接地体,综合接地电阻要求不大于1 欧姆。 各建筑采取等电位接地措施,卫生间等潮湿场所采取局部等电位接地措施。 本工程配电系统保护接地方式采用 TNCS 系统,各建筑物在低压电源引入处作重复接地后, PE 线与 N 线即行分开,任何情况下不得并接。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2 各建筑物电源进线总开关采用二级断路器,能同时切断相线和中性线,各终端配电箱插座回路分支上设瞬时动作(动作电流为 30mA)的漏电保护单元。 采暖通风工程 设计依据 ( 1)《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20xx); ( 2)各有关专业专业提供的设计协作资料。 采暖 ( 1)热源 项目办公楼供热热源由阿瓦提镇集中供热系统供给,本项目供热热源可利用现有供热系统。 采暖设计供 5040℃低温 热水。 ( 2)采暖系统 采暖系统采用地面辐射敷设采暖。 通风 办公楼以自然通风为主。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3 第七章 节能专篇 合理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本项目所采用的 用能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 如下: ( 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 2)《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计交能【 1996】 905 号); ( 3)国务院《关于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关于加快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意见的通知》; ( 4)《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 (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xx; ( 6)《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5037820xx; ( 7)《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CJ13420xx; ( 8)《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20xx 等。 能耗状况 项目使用能源品种的选用原则 ( 1)坚持满足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为原则,为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服务; ( 2)坚持与城市规划相适应,与城市供能系统相适应原则,以改善市民生活质量为目标;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4 ( 3)遵循区域统筹原则,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原则优化能源使用结构; ( 4)坚持“减 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有利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主要能源消耗 项目主要能源消耗为电能。 项目实施后预计主要能耗见下表: 主要能耗指标表 能源种类 能耗 (kWh) 单位面积能耗 (kWh/m2) 空调耗电量 采暖耗电量 总计 项目节能措施及效果分析 通过采用新型墙体材料,执行建筑节能标准,加强建筑物用能设备的运行管理,合理设计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提高采暖、制冷、照明、通风、给 排水等系统的运行效率,以及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使用功能和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降低建筑能源消耗,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 建筑 节能措施 ( 1)外墙自保温处理 : 普通内墙抹灰,加气砼块外墙,外贴 100mm厚 EPS 做保温层,外饰面采用外墙乳胶漆,外墙传热系数为 k=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5 ( m2178。 k)。 ( 2)门窗:选用产品要求抗风性能属标准 GB7106 第 4 级,空气渗透性能属标准 GB7108 第 4 级,雨水渗透性能属标准 GB7108 第 4 级,外墙窗均为塑钢三层中空玻璃窗,其传热系数 k=( m2178。 k)。 ( 3)屋面:选用 180mm 厚 EPS 做保温层,容重 20177。 2kg/m3,屋面传热系数为 k=( m2178。 k)。 电气、采暖节能措施 ( 1)变电所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降低线损; ( 2)在低压侧设置成套静电电容器自动补偿装置,提高功率因数; ( 3)室内照明灯具采用高光效、高显色、低眩光、长寿命格栅日光灯;日光灯采用长寿命、低损耗的电子整流器(功率因数不小于)。 选用国家推荐的节能型产品; ( 4)照度标准值按场所使用功能和规范要求确定; ( 6)办公楼照明一灯一开关控制,梯间灯采用 声光控; ( 7)热力系统采用合理输送工艺,管道做保温处理,减少热损失; ( 8)采用地面辐射供暖系统,提高建筑物节能性和舒适性; ( 9)机电、电气设备选用国家有关部门推广的定型节能型产品。 节水措施 ( 1)给水系统充分考虑市政水压的实际情况,采用直接利用市政供水方式,充分利用市政水压;供水系统采用合理输送工艺,降低途中损耗。 ( 2)给水水嘴采用陶瓷芯等密封性能好、能限制出流流率的节水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6 水嘴; ( 3)采用节水器材、器具,坐便器采用小容积节水型水箱; ( 4)做好供水管道的维护与检修工作,杜绝跑、冒、滴、 漏现象的发生; 效果分析 通过采用以上节能措施后,在节能投资不超过建设投资 8%的前提下,项目能达到节能 65%的目标。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7 第八章 环境保护 环境现状 项目拟建地点地处当地人民政府所在地 ,为区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交通方便,其四周基本为县属各类单位用房、民居等,环境安静优雅,附近无污染源,环境现状良好。 环境保护的依据和标准 (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xx); ( 3)《建筑施工场界 噪声限制标准》( GB1252390); (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89781996); ( 5)《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GB309693); ( 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96); 项目实施过程中影响环境的主要污染源 ( 1)施工扬尘 在施工过程中 ,平整土地、基础开挖与回填、建材及建筑垃圾运输和装卸等过程中都会产生扬尘。 ( 2)施工噪声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28 施工噪声源主要为施工作业机械和施工车辆,主要有装卸机、挖掘机、搅拌机、振捣棒、电钻、切割机、卷扬机及各种车辆等。 ( 3)施工废水 施 工废水排放主要为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 4)施工固体废弃物 施工固体废弃物主要为建筑垃圾、装修垃圾,如石子、混凝土块、砖头、石块、石屑、黄沙、石灰和废木料等。 项目实施过程中控制污染的措施 ( 1)施工扬尘污染防治措施 ①加强施工管理 ,地面及时硬化处理 ,配置滞尘防护网 ,场界砌筑围墙; ②对扬尘产生部位采用喷水雾法降低扬尘 ,对运输进出道路应及时洒水和清扫; ③在运输、装卸建筑材料及建筑垃圾时 ,尤其是泥砂运输车辆 ,必须采用封闭式车辆运输 ,减慢汽车行驶速度; ④尽可能减少建筑材料的露天堆放,若需露天堆放时, 必须采取封盖措施。 ( 2)施工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为有效降低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施工现场周围设置围墙,设置单独进出口,除选用先进的施工工艺、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外,应按《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 GB1252390)的要求,着重加强施 巴铃镇便民服务中心项目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