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音乐运动时期聂耳女性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浅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基本相同,聂耳用比较典型的民间小调分节歌的形式,来传达出鲜明的农村气息,具有优美抒情的特色。 附《塞外村女》简谱: 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4 与《塞外村女》类似的还有 1935 年所写的《采菱歌》、《采茶歌》、《春日谣》等。 这些歌曲都反映旧社会农村贫苦妇女的 辛勤劳动和悲苦生活.歌曲音乐的性格都带有旋律朴实、优美、清秀的民间小调风.歌曲的形式都采用方整性的分节歌。 (二) 聂耳女性作品的时代性 20 世纪 30 年代,九一八事变、一二 八事变发生后,全国广大人民对反动当局所采取的 “ 先安内、后攘外”的卖国政策强烈不满,人们自发的组织进行抗日救亡的斗争。 聂耳在九 一八爆发后重新燃起了爱国的热情,表达出内心强烈的情感,其中最具代表意义的歌曲为《毕业歌》,女性作品为《梅娘曲》。 原本不是受压 迫 阶层的梅娘,男友参加一二 八事变在前线作战,负伤失去知觉长达三年,《梅娘曲》是梅娘 为了唤醒男友的记忆和知觉,为他唱的一首他们都熟悉的歌曲,通过这首歌叙述梅娘对男友的深厚感情,同时也表现了梅娘细腻的感情变化。 聂耳的歌曲通过刻画梅娘一次次抱着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前后变化的复杂心情,表现出梅娘由于封建家庭的压迫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承受着不幸的命运。 (三)聂耳女性作品的现实性 因为受到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双重压迫,左翼文艺工作者希望通过电影和音乐的媒介,让更多的群众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斗争中,所以电影往往以反映当时劳动人民受到欺凌的现状为题材。 妇女同胞是在旧社会中是受压迫最严重的群体,在抗日救亡的 运动中,妇女解放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女性》这部电影是围绕着女音乐老师、作家韦明的不幸遭遇,深刻揭露了以该校校董王博士为代表的社会恶势力对受压迫女性的恶毒欺凌,指出只有一切受压迫女性勇敢的站起来,投入到夺取新社会的斗争中,才是妇女解放的唯一正确途径。 《新女性》是由六个前后相连、长度不等的歌曲组成的,其中《奴隶站起来》、《新的女性》集中反映了歌曲的核心,鼓舞人心。 从内容上分析 聂耳对于女性的了解还是深入的,他 1931 年曾先后在黎锦晖的明月歌舞剧社、联华歌舞学校、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5 联华影业公司等单位工作过,他对当时这些从事歌 舞表演及电影表演的女性生活比较了解,对当时这一特殊的受压迫阶层的认识要比其他一般的作曲家更深。 (一) 聂耳女性作品的多角度 聂耳的十一首女性作品的写作对象并不是单一的,一概而论的。 他所描写的女性的对象都是有其代表阶级的,《饥寒交迫之歌》是一位贫穷的妇女为婴儿所唱的摇篮曲;《一个女明星》和《走出摄影场》是描写当时女明星的生活的歌曲;组歌《新女性》是描写纱厂女工紧张的生活以及反压迫要求新生的愿望;《梅娘曲》是描写南洋富商之女梅娘受到封建压迫和帝国主义侵略的痛苦;《塞外村女》是反映旧社会农村妇女受到封建压迫的痛 苦生活;《采茶歌》和《春日谣》是反映旧社会贫苦妇女辛勤劳动和悲苦生活的;《铁蹄下的歌女》是描写歌女卖唱的悲苦命运。 作品取材广泛,写作对象从善良的中国妇女、普通农村少女,到劳动人民和富有爱国热情的进步女青年等,从各个方面来体现出旧社会女性受到的压迫,达到宣传抗日救亡运动的目的。 (二) 聂耳女性作品的传唱性高 聂耳的歌曲富有时代特色 ,而且 具有民族化和大众化的特点。 他 在音乐创作中善于概括当时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富于典型意义的愤怒 、 呻吟、呐喊等语调特点 ,给予艺术的处理 ,而形成具有独特个性的 ,也是这个时代所特有的 有力、坚强、短促的旋律和节奏。 此外 ,为了适应当时充满革命激情和战斗号召的革命诗歌的需要 ,聂耳大胆地突破了一般方整性的传统歌曲结构原则 ,创造地探索了以短小动机或乐句基础加以发展的原则。 因此 ,他的声乐作品形式丰富 ,并且特别富于动力、节奏感、紧张性和统一性。 《新女性》的组歌是分为六首,③聂耳曾于 1935 年 5月 21 日(注:当时他已经到了日本东京)给吕骥的一封信中专门讨论了有关这首歌的创作。 他说: 当师毅(即词作者施毅)将《新女性》歌词拿 给我的时候,我马上便觉到这个歌的作曲是非常艰 难的工作: 第一,歌词太长;第二,情绪的表现相 当复杂且深沉。 因为对象是女工,当然要极力求其 大众化,所以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将歌词弄短, 我们商量的结果只有把它分成六个小歌,分开唱时 各歌有它的独立性;同时,连起来唱也能成为一个整 个的东西,于是才产生了六个标题。 ③ 原载《聂耳全集》下卷第 157 页 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6 其中《新的女性》更是 用了 4 个肯定句的形式来表现出女性心中的抗争,动机短小,在歌曲中 用了4 个 4 分休止符来强调抗争的强烈愿望;结尾处 2 次强调女性向前冲,口号性很强。 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7 从形式上分析 前面有提到,左翼音乐运动是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动政府压迫下而兴起的,公然的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肯定会受到反动当局的无理压制和严禁。 所以左翼文艺工作者便采用迂回曲折的方式,通过一些无关政治内容题材,通过一些较为隐晦的词句,旁敲侧击地来表达。 这些歌曲基本都是以电影或者话剧为载体,来达到传播的目的。 其中涉及到的影片有上海艺华影业公司的《飞花村》《逃 亡》、上海天一影片公司的《一个女明星》、上海联华影业公司的《新女性》《凯歌》《风云儿女》等;涉及到的话剧有独幕话剧《饥饿线》、三幕话剧《回春之曲》。 而且歌曲的演唱形式也有独唱和齐唱两种。 《新女性》组曲中就有纱厂女工的齐唱曲。 聂耳女性声乐作品的创作手段 聂耳是出生于云南昆明,从小就对音乐十分喜爱,先后向其家人及邻居邱木匠学习民间民族乐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并对当地民间音乐( 如滇戏、花灯、洞经调)开始接触。 小学毕业就开始学习音乐基础理论和钢琴弹奏,高中开始不断学习小提琴。 他在幼时打好了良好的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8 民族音乐的基础,后学习西洋乐器,所以聂耳的音乐作品中会出现很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形式,也会出现中西结合的音乐形式。 调式调性的分析 纵览聂耳的全部歌曲作品 ,其调式构成有大小调、五声性调式以及二者的结合三种类型。 (一)大、小调式 在聂耳的音乐作品中 ,采用大调式或小调式写成的歌曲为数甚少 ,计有 5首。 其中大调 3首 ,即《牧羊女》 (F 大调 )、 《开矿歌》 (E 大调 )和《春日谣》 (E 大调 )。 小调 1 首 ,即《 饥寒交迫之歌》 (c 小调 ,以自然小调为主 ,偶用和声小调 )。 大、小调相交替的 1 首 ,即《梅娘曲》 (G 大调 ,第一段终止于 e 小调 )。 在这 5 首歌曲中 ,以《梅娘曲》的流传最广 ,其他 4 首 ,尤其是《牧羊女》、《春日谣》和《饥寒交迫之歌》则很少传唱。 (二)五声调式 中国的五声性调式 ,包括了无半音的五声调式与以五声为骨干音的七声调式两种基本的调式类型。 在聂耳的歌曲中 ,采用五声性调式写成的作品数量最多 ,共有 24 首 ,几乎占他全部歌曲的三分之二左右。 其中 ,有 15 首为五声调式 ,9 首为五声性的六声、七声调式以及特性调式。 在五声调式的作 品中 ,以宫调式居多 ,有 11 首 ,代表性作品有《新的女性》( D 宫)、《铁蹄下的歌女》( F 宫)其他的调式 4 首 ,《茶山情歌》( e 羽)、《一个女明星》( A 徵)、《打长江》( D 宫与 A 徵交替)与《打桩歌》( e 羽与 a 商交替)各一首。 上述歌曲的调式调性 ,大致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 ,以级进为主 ,旋律大多保持“三音组”音调特点即 五声调式中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相连接 ,如“ do re mi”、“ re mi sol”、“ mi sol la”、“ sol la do”、“ la do re”及其变体进行 ,与民间音乐的传统音调保持着紧密的联系;第二 类 ,在“三音组”音调的基础上 ,运用了某些大调式的特点 ,创造了新颖、明快的五声音调。 如下例 : 例 1: 宁波大学 艺术 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9 例 1 的音调 ,虽然都建立在“三音组”的基础之上 ,但其间也呈现出三和弦的分解进行 ,并且突出了上四度的有力进行 ,以与歌词的内容相吻合。 《塞外村女》则是运用变音来装饰五音主干音,这些“变音”是处于经过性、辅助性或导向主音等的装饰性地位。 如下例 : 例 2 《塞外村女》是一首刻画北方妇女凄惨处境和悲怨心情的独唱歌曲 ,旋律中吸收了西北地区民间音乐的音调。 其调式 ,按音阶各音之间的音程关系来看 ,应为运用了“变徵”音 (D 音 )的 E 徵调式 ,属A 宫调系统。 作者对于调式的基本音阶是按“ do re fa sol la”而不是 “ sol la do re mi”。 这样 ,这个 D 音也就成为“变宫” (si)而不是“变徵” (fa)。 这可能与 “欢音”与“苦音”的互变规律④有关,这个记成本位的 D 音在音高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