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中的放样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图 7 2)边坡坡度 路基边坡坡度通常以 1﹕ m的形式表示,即 i=h/d=1/m,式中 m称为边坡坡度、h 为边坡的高度、 d 为边坡的宽度。 3)超高 根据路基路面的设计要求,在公路直线段路基边缘点处于同一高度,路面横断面由路中心向两侧略向下倾斜形成双向横坡。 但是在曲线路段为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在公路曲线半径小于各级公路的不设超高最小半径时,均应设置超高。 圆曲线段路面的设计超高值是常数,路面倾斜形成单向横坡;缓和曲线段路面的超高值随着缓和曲线上的长度的不同而变化,路面横坡倾斜由直线段的双向横坡向圆曲线的单向横坡逐步过渡。 超高值可从设计文件中查取。 4)加宽 当 圆曲线半径小于或等于 250m 时,在圆曲线段应按规定设置加宽,同时在曲线两端设置加宽缓和段。 曲线上的加宽值可从设计文件中查取。 若圆曲线的加宽值为 Bj,加宽缓和段内任一中桩的加宽值,可按下式计算: ( 1)当加宽缓和段为直线过渡时, jBLcXjx B ( 41) ( 2)当加宽缓和段为高次抛物线过渡时, 4LcX33LcX4B jx ( 42) 11 式中: Bjx—— 加宽缓和段内任意中桩的加宽值; X—— 对应于 Bjx 的中桩到加宽缓和段起点的长度; Lc—— 加宽缓和段(或缓和曲线段)的长度。 路基 边桩 放 样 的一般要求 公路路基的边桩包括路堤的填挖边界点和路堑的开挖边界点。 除此之外在路基土石方施工以前还应把公路红线界桩和公路工程界桩也要在地面上标定。 路基边界点是指路堤(或路堑)边坡与自然地面的交点。 公路红线界桩是指为保证公路工程的正常使用和行车 安全,根据公路勘测设计规范所确定的公路占用土地的分界用地界桩。 公路用地在土地管理中属于公用地籍,界桩的设立将标明公路用地的边界范围,界桩之间连成的线称为红线。 公路红线界桩确定了公路用地的范围、归属和用途,具有保护公路用地不受侵犯的法律效力。 公路工程界桩是根据公路设计的要求,表明路基、涵洞、挡土墙等边界点位实际位置的桩位,如公路的路基界桩、绿化带界桩等。 公路工程界桩有时可能在公路用地的边界上,这种公路工程界桩兼有红线界桩的性质。 路基 横断 面的放 样 方法 路基横断面的放样主要是路基边桩和边坡的放样。 1)路基边桩放样 路基边桩放样就是在地面上将每一个横断面的路基边坡线与地面的交点,用木桩标定出来。 边桩的位置由横断面方向、两侧边桩至中桩的距离来确定。 常用的边桩放样方法如下: (1)图解法 路基横断面图为供路基施工的主要依据,可根据已戴好“帽子”的横断面图放样边桩。 就是直接在横断面图上量取中桩至边桩的距离,然后在实地用皮尺沿横断面方向将边桩丈量并标定出来。 每个横断面都放出边桩后,再分别将路中线两侧的路基坡脚桩或路堑坡顶桩用灰线连接起来,即为路基填挖边界。 在填挖方不大时,使用此法较多。 此法一般使用于较低 等级的公路路基边桩放样。 12 (2)解析法 就是根据路基填挖高度、边坡率、路基宽度和横断面地形情况,先计算出路基中心桩至边桩的距离;然后,在实地沿横断面方向按距离将边桩放出来。 一般情况下,当施工现场没有横断面设计图,只有施工填挖高度时,可用解析法放样路基边桩。 解析法放样路基边桩的精度比图解法高,主要用于一般公路平坦地形或地面横坡均匀一致地段的路基边桩放样。 具体方法按下述两种情况进行: ①平坦地段的边桩放样:图 8为填方路堤,坡脚桩至中桩的距离为 D应为: 图 8 Hm2BD ( 43) 图 9为挖方路堑,坡顶桩至中桩的距离为 D应为: 图 9 Hm2BD S ( 44) 式中: B为路基宽度, m为边坡坡度, H为填挖高, S为路堑边沟顶宽。 以上是路基横断面位于直线段时求算 D值的方法。 若横断面位于弯道上有加宽时,按上述方法求出 D值后,还应在加宽一侧的 D值中加上加宽值。 13 ②倾斜地段的边桩放样 :在 倾斜地段,计算时要考虑横坡的影响。 如图 10,路堤坡脚桩至中桩的距离 D上 、 D 下 为: 图 10 上上 hHm2BD ( 45) 下下 hHm2BD ( 46) 如图 11,路堑坡顶桩至中桩的距离 D上 、 D 下 为: 上上 hHmS2BD ( 47) 下下 hHmS2BD ( 48) 式中 h上 、 h下 分别为上、下两侧路基坡脚(或坡顶)至中桩的高差。 其中 B、 S和 m均为已知。 D上 、 D下 随 h上 、 h下 变化而变化。 由于边桩未定,所以 h上 、 h下 均为未知数,因此还不能计算出路基边桩至中桩的距离。 由于地面横坡均匀一致,放样时先测出地面横坡度为 1:n, n为原地面横坡率。 图 11 叉因为 nhD 上上 , nhD 下下 代入式( 45)、( 46)、( 47)、( 48),简化整理得: 路堤坡脚桩至中桩的距离 D上 、 D 下 为: 14 mn nmH2BD 上 ( 49) mn nmH2BD 下 ( 410) 路堑坡顶桩至中桩的距离 D上 、 D 下 为: mn nmHS2BD 上 ( 411) mn nmHS2BD 下 ( 412) 路 基边坡的放 样 在放样出边桩后,为了保证填、挖的边坡达到设计要求,还应把设计边坡在实地标定出来,以方便施工。 1)用竹杆、绳索放样边坡 2)用边坡样板放样边坡 施工前按照设计边坡坡度做好边坡样板,施工时,授照边坡样板进行放样。 3)机械化施工路基横断面的控制 (1)路堤边坡与填高的控制方法 ①机械填土时,应按铺土厚度及边坡坡度,保持每层间正确的 向内收缩的距离一定。 不可按自然的堆土坡度往上填土,这样会造成超填而浪费土方。 ②每填高 1m左右或填至距路肩 1m时,要重新恢复中钱、测高程、放铺筑面边桩,用石灰显示铺筑面边线位置,并将标杆移至铺筑面边上。 ③距路肩 1m以下的边坡,常按设计宽度每侧多填 0. 25m控制;距路肩 1m以内的边坡,则按稍陡于设计坡度控制,使路基面有足够的宽度,以便整修边坡时铲除超宽的松土层后,能保证路肩部分的压实度。 ④填至路肩标高时,应将大部分地段 (填高 4m以下的路堤 )设计标高进行实地检测;填高大于 4m地段,应按土质和 填高不同,考虑预留沉落量,使粗平后的路基面无缺土现象。 最后测设中线桩及路肩桩,抄平后计算整修工作量。 (2)路堑边坡及挖深的控制方法 15 路堑机械开挖过程中,一般都需配合人工同时进行整修边坡工作。 ①机械挖土时,应按每层挖土厚度及边坡坡度保持层与层之间的向内回收的宽度,防止挖伤边坡或留土过多。 ②每挖深 1m左右,应测设边坡、复核路基宽度,并将标杆下移至挖掘面的正确边线上。 每挖 34m或距路基面 20— 30cm时,应复测中线、高程、放样路基面宽度。 按以上做法,可及时控制填方超填和挖方超挖现 象。 路基施工 阶 段各 层 次的抄平方法 1)路堤施工中各层的抄平 填方路基在施工过程中是分层进行填筑的,分层的厚度又难以控制。 这就需要在填筑之前先标定出分层填筑的顶面高程。 如图 12所示,图中 h为松铺厚度, h180。 为压实厚度。 在填筑以前需要先标定松铺厚度 M点的位置, N点为填筑层压实后的位置。 图 12 2)图 13, A B C D1为路基的坡脚放线位置, A、 B、 C、 D 为某结构层松铺厚度顶面的放样位置。 A1A(B1B、 C1C、 D1D)之间的高差为松铺厚度 h, AC、 BD 的长度为该层顶面的宽度。 3)试验 路段可得该结构层所对应的松铺系数 k。 hhk ( 413) hkh ( 414) 3)结构层松铺厚度的顶面高程为 H。 hdHH 16 ( 414 ) 式中: Hd—— 为该结构层底面高程。 图 13 4)采用高程放样方法用木桩标定出 A、 B、 C、 D 的位置,。工程测量中的放样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中文凯美瑞发动机维修资料-车速传感器电路 P0500闪码42 码 42 车速传感器电路简介:转子每转1圈,车速传感器就输出4个脉冲信号,而转子是通过变速箱输出轴经从动齿轮驱动的。 当这些信号经过组合仪表内的电路成为精确的方波信号以后, 测条件 故障区域2在下述状态下没有速度传感器信号输送给2条故障检测逻辑电路)。 (a) 汽车还在驱动。 (b) 离合器或制动器打滑
能超过与业主单位所达成的总经费。 网的方案评价按精度和可靠性准则进行,还应考虑费用和灵敏度。 对于经费较高的网应从多方面进行评价。 方案优化主要 是对网的设计进行修改,以期得到一个接近理想的优化 桥梁施工控制网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以 三环路跨河大桥 通过在桥梁上布设控制网,采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来对控制网进行了优化设计。 对数据的内业处理采用了相应的软件 —— 控制网优化与平差。
价(楼面地价)为 2665 元 /平方米。 宗 地现状 《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李沧区东部违法建筑处置工作有关问题的会议记录》,李沧区九水路以北,汉川路以西地块为违法建筑处置用地。 本地块是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拍卖出让的土地,系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连同地上建筑物共同拍卖出让。 :权属清楚,四邻无争议。 、电缆、暗渠及其他构筑物。 市政配套 该地块东临汉川路,西临九水广场
大检查,提出改进建议; ( 8) 向项目经理汇报工作。 材料员岗位责任制 ( 1) 配合项目经理制定各项材料计划,组织选送样、订货、采购,严把采购物资的质量关(包括查验出厂合格证及检测报告等合格证明资料的收集),不合格产品不允许进场; 景瑞十八城一期公共部位装饰工程 第 20 页 共 91 页 ( 2) 负责采购过程中及出货后至施工现场的材料的运输、保管、堆放及标识工作,防止材料的损坏
31 第五章 结论 ..............................................................................................................................33 参考文献 .......................................................
系统、全面的介绍整理,首先介绍了建筑结构变形监测的传统方法和新兴方法技术,然后对 GPS 动态监测的方法进行简介,最后通过建筑结构 GPS 动态监测的原理和系统组成,突出了 GPS变形监测应用于建筑结构领域的可行性和优点。 第三章:通过制定建筑结构 GPS 动态监测试验方案并实施该方案来得到试验6 所需数据。 第四章:通过对 GPS 动态监测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评价,分析 G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