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地震灾害遗迹的旅游开发利用初探_川西地震旅游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形成的,古代遗迹,近代遗迹,现代遗迹。 ③遗迹可以是人类活动形成的,也可以是自然、社会事件留下的。 ④遗迹可以是物质的,可以是不可移动的,如墓葬;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墓葬品、现场记录、影视物。 ⑤遗迹可以是非物质的,如心理的记忆痕,社会遗风、遗俗。 因此,遗迹是过去时间先前人类、自然活动或社会事件留下 来的印痕、信息或事物。 ( 2)文献中的地震遗迹概念 文献对地震遗迹的理解分为 3 类: ①地震物。 《德阳市关于开展防震减灾电视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附件解释地震遗迹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在地表呈线状或条状的分布物可称为遗迹‛。 分布物我们理解为地震物。 ②地震遗 迹单称。 代表文献有:卢云亭、侯爱兰. ‚ 震迹、震记旅游资源的研究‛ ( 1989年)称‚震迹是由破坏性地震,以突然暴发的形式 ,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存景观‛;郭建强‚ 汶川 Ms ‛一文将地震遗迹分为‚地震地表变形遗迹;地震建筑物变形遗迹;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遗迹;地震文化景观‛四大类;戴华光‚‘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大震遗迹保护’项目成果介绍‛等。 邱月‚ 不能忘却的记忆 ——关于地震遗迹景观的思考 ‛;阚兴龙等‚汶川地震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定义‚震迹旅游资源即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所造成的具有旅游功能的自然遗存景观‛;任葆德‚ 奇特的地震旅游 ‛定义‚震记则是为了记载、纪念某次地震而保留下来 的人文景观‛等等。 ③地震遗址遗迹并称。 如彭晋川、陈维锋《 四川汶川 》,范晓《 512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公园群落的建立 》, 本研究认为:第一, 上述这些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地震遗迹是有益的。 第二,‚地震分布物‛或地震物显示了地震信息的物质性,但震迹应包括现象和事物,有物质的和非物质之分。 第三,‚地震遗址遗迹‛合称可能显示其特殊的、本质的属性。 卢云亭、郭建强先生对震迹分布有一定区域两个关系分析得很清晰。 显示了地震遗迹包含了地震遗迹、遗址。 郭建强先生‚ 汶川 Ms ‛一文中‚汶川漩口 ——映秀‛遗址分布的主要遗迹景观有‚映秀断层 (龙门山主中央断裂带 )、老街堰塞湖、映秀中学地震遗址、映秀地面脊状鼓包、死难者公墓、张家坪地震滚石、震塌的百花大桥、萝卜寨等‛。 显示了两点,一是地震遗址是地震遗迹分布的空间(地方);二是地震遗址也是广义的遗迹。 ( 3)地震遗迹的含义 一般认为地震灾害遗迹是指地震活动对人类、地表各种自然、人文事物的破坏,及人类抗震救灾遗留下来的痕迹。 综上所述, 地震遗迹是指 地震灾害活动或人类抗震救灾活动留下来的痕迹或事物。 信息观点释义:‚地震遗迹是地震活动及与地震有关的人类活动信息或信息承载体‛。 本研究对地震遗迹的理解有以下几点: 第一,地震遗迹(信息)是 破坏性地震在地表和近地表遗留下来的与地震灾害有关的重要痕迹,或称地震信息 ,即 一系列印迹、痕迹、痕迹事物。 根据郭建强先生的分类改进,地震遗迹可以分为四类:地表破坏遗迹、建筑物破坏遗迹、人体破坏遗迹、地震见证 记录。 地震对地表破坏遗迹包括地裂缝、地鼓包、地基沉陷、砂土液化、喷水冒砂、山崩、滑坡、塌 12 方、泥石流、堰塞体和堰塞湖等。 建筑破坏遗迹包括建筑物错位、倾斜、倒塌;人体破坏遗迹如人类身体震损、心理伤损;地震见证记录等等。 第二,地震遗迹(信息)是地震活动形成的,也有人类抗震救灾活动形成的。 第三,地震遗迹(信息)需要承载体,如地表、建筑物或构筑物、生物体。 一般分为环境系统(地表或近地表自然物)、生产系统(建筑物或构筑物)、财产系统(公共或私有财产),生命系统(人体或生命体),记录系统(地震记录、移动见证物、媒介和保护等)五大类载体。 第四,地震遗迹(信息)承载体需要占据一定空间。 但有些地震遗址内没有实体遗迹,只有记录,如地震中心。 第五,地震遗迹分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 狭义地震遗迹是指地震灾害和人类抗击地震留下来的痕迹(或信息)。 包括地震地质类遗迹如虹口地面错动遗迹、汶川地震地裂;地震建筑类遗迹 如二王庙、腾达体育俱乐部遗迹;地震精神文化遗迹如汶川地震科学知识、抗震技术和抗震精神等。 地震灾害的心理遗迹,如亲历地震的一代人在心理上受到的自然力的巨大震撼记忆、失去亲人的悲恸场面的记忆,但也感受到大灾面前全民族的团结、大爱的记忆。 广义地震遗迹是大遗迹概念, 包括地震遗迹、地震遗址、地震遗物、文物和见证物。 很多文献泛指地震灾害留下的各种地震灾害遗址、遗迹、遗物、遗事、见证物和纪念物等。 即指以承载地震灾害信息的各种事物、资料及其体系或组群。 但遗迹、遗址、遗物是有区别的。 主要参考文献 郭 建强: 汶川 Ms 地震遗迹景观初析 [J].《四川地质学报》 20xx 年期。 介绍了遗迹景观的分类;遗迹景观分布与特征;保护与开发构想。 彭晋川,陈维锋: 四川汶川 级地震典型遗址遗迹综合评估 [J]. 《灾害学》 20xx 年 4期。 主要研究了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综合评估原则;并对汶川典型地震遗址遗迹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了保护建议。 戴华光:‚中国西北地区典型大震遗迹保护 项目成果介绍 [J], 《国际地震动态》 20xx 年 9期。 项目基本情况。 2 项目的立项背景和目的。 裂缝、鼓包、陡坎、山脊水系的断错、滑坡等这些大震在震中区中形成的构造形变现象种类之多,规模之大,组合规律之、明显,现象之清晰。 3 主要工作、取得的进展与成果 4 项目的社会经济价值和对科学发展的作用 5 该项目研究领域的进一步展望。 邱月: 不能忘却的记忆 ——关于地震遗迹景观的思考 [J].《四川戏剧》 20xx 年 3 期 一 , 地震废墟:另类的景观拥有另类价值。 二、鬼斧神工:地震是自然景观的高超造型师。 三、对待地震遗迹景观:尊重事物本质属性的态度和对资源利用的多元化视角。 四、震后景观规划设计的思路。 五、震后景观规划设计的特色路线 虚构和非虚构的传奇融入景观叙事。 (陈春艳 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 [期刊论文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xx(2)) (程才实: 采访昨天 唐山大地震遗迹 [], 《建筑》 20xx 年 12 期 )唐山大地震 七处遗迹:河北理工学院图书馆楼,唐山机车车辆工厂,地震裂缝带等。 ‚地震废墟的价值,往往要比一座乃至数座建筑的价值高出数倍。 唐山大地震之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来这里参观考察‛。 (范晓: 追踪地震的 足迹 《大自然探索》 20xx 年 5 期 ) 512 地震发生时 ,首先是龙门山断裂带三条主干断层的中间一条 ,即映秀一北川断层发生了破裂与错动 ,随后另外两条主干断层 .即东边的江油一都江堰断层和西边的茂县一汶川断层也发生了破裂与错动 ,它们都在地表造成了破坏。 (周绪纶: 叠溪地震的今昔 为建立叠溪地质公园进言 《四川地质学报》 20xx 年 3 期 ) 1933年 8 月 25 日的叠溪大地震 ,产生了众多的地震效应现象 ,如陷落槽、地震湖等 .地震湖的震后效应尤为深远 ,。 (建筑文化考察组: 汶川 特大地震 遗迹及四川雅安地区古建筑遗存调查纪略 [], 《建筑 13 创作》 20xx 年 6 期 ) (范晓: 512 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公园群落的建立 [J],《西部广播电视》 20xx 年 8 期 ) 512四川龙门山大地震 ,这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巨大地震 ,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无形的创痛 ,也在地球表面的这一块区域留下了有形的物质遗产 ,尽管这种遗产包含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和令人触目惊心的意味 ,但这却是地壳能量释放的狂 . (梦非: 废虚上的风景 (散文诗 )叠溪地震遗迹写意。 《草地》 20xx 年 2 期 )残门及其留存的痕迹,传说里的洞穴,散乱的石头,睡眠中的海子,充满牵挂的神龟。 (史翔,冉勇康,陈立春,王虎,刘瑞春: 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 邓家一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第四纪研究》 20xx 年 3 期 )龙门山断裂带是否存在类似汶川 大地震的地质记录 ,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 .处于中央断裂带中段和北段分界地区的北川一邓家一带 ,古地震研究对认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震复发特征有重要意义 (卞文志: 灾难遗迹 也是旅游资源,中国旅游报 20xx) (王春燕,王连柱:关于汶川震后重建的几点建议 [J], 《城市环境设计》 20xx 年 4 期 )建议易地建设 震后 ,原来的工厂、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和居民区基本上夷为平地 ,如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将会面临以下问题。 (李庆海: 1856 年黔江小南海地震初探 [J], 《四川地质学报》 20xx 年 3 期 )对小南海地震发生的地质背景、成因机制、地震灾害及其遗迹进行了论述 ,作为自然遗产应得到充分地保护 . 地震遗址 earthquake site; earthquake ruins( relics); earthquake remains; 地震遗址是地震灾害遗迹开发研究的基本概念之一。 特别是研究、保护开发利用的文献多以地震遗址为主题词,以‚地震遗址‛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献如:武守国武晶‚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杜晓辉等‚ 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李同德‚ 建立汶川地震遗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议 ‛,王永鑫‚ 浅谈汶川地震遗址实物档案的建立、保护与利用 ‛,刘世明等‚ 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 ‛,魏宏‚保存地震遗址的必要性‛,尹卫国‚保留地震遗址的意义‛,马嫱 杨娜玲‚地震遗址实物档案的保护与利用‛等。 以‚地震遗址遗迹‛为主题词的研究文献如:彭晋川等‚ 四川汶川 级地震典型遗址遗迹综合评估 ‛,范晓‚ 512 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公园群落的建立 ‛等。 ( 1)词典中的遗址 遗址在《现代汉语词典》( 1992 年版)中的解释:‚址‛,‚建筑物的位置;地基‛。 遗址‚毁坏的年代较久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 ‛遗址也指‚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联合工程以及考古地址等地方。 ‛ 遗址在《汉英词典》( 1992 年版)中的解释: ruins; the ruins of an ancient city。 《新英汉词典》( 1986 年版) ruins 作为名词有‚倒毁的东西(如建筑物等); [复 ]废墟;遗迹。 ‛ relics 作为名词有‚①遗物;纪念物;遗风,遗俗。 ②残片;残迹;废墟‛。 site 作为名词有‚①(建造房屋等的)地点;位置 ;地基。 ②场所;(事故等的)现场。 ③遗址。 ‛(计算机名词为‚网站,站点‛)。 遗址为 文物 ,属于 文化古迹。 人类史前生活遗存称为‚ 史前遗址 ‛;人类文明以后,历史年代久远的遗存称为‚ 古代遗址 ‛;历史年代不久远的遗存多属于具有特殊文化意义的纪念地;用于命名整个史前文化的遗址,被称作命名遗址。 以上关于遗址的关键词有:位置、地点、地方、地基、场所(现场)、网址(站、点)。 综上所述遗址释义:第一,遗址指具体的地表空间位置 ,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第二,遗址可以是一个点(位置)、带、或面(区域)。 第三,考古学认为遗址是指 人类 活动的 遗迹 ; 14 实际上也指自然变动事件活动遗迹的地点,如古地震遗址。 第四,遗址的特点表现为有遗迹、少量残存物遗迹和无残存物遗迹,有些遗址只有通过考古和人 类学研究寻找人类生活轨迹。 ( 2)学者对地震遗址的理解 关于地震遗址、遗迹概念的辨析文献不多,主要有: ①地震物。 《德阳市关于开展防震减灾电视知识竞赛活动的通知》解释地震遗址是‚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地表尚存的面状或体状分布物可称为遗址‛。 见‚地震遗迹‛我们理解分布物为地震物。 文献区别地震遗迹、遗址是‚在地表呈线状或条状分布物‛,或者呈‚面状或体状‛。 ②地震遗址。 武守国,武晶《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杜晓辉,高辉,韦菁,耿昆仑《 汶川地震遗址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王永鑫:《 汶 川地震遗址建档初探 》,刘世明:《 灾难遗址地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汶川大地震的案例 》则单独称为‚地震遗址‛。 ③地震遗址遗迹并称。 如彭晋川,陈维锋《 四 川汶川 级地震典型遗址遗迹综合评估 》,范晓《 512 地震遗址遗迹的保护与公园群落的建立 》, ( 3)地震遗址的含义 第一,地震遗址是一个空间范围,指地点、地方,或一定地域空间。 地震活动和人类活动总会在地表一定位置或范围,因此,地震遗址指地震灾害信息及其承载物的分布空间,或指经地震灾害评估专家组按一定标准鉴定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地及其影响空间(地点、地区)。 地震直接灾害遗址,如汶川地震震中遗址汶川映秀湾。 第二,地震灾害破坏严重、地震遗迹遗物集中的区域,如北川县旧县城、汶川映秀镇、德阳 绵竹汉旺镇 、什邡蓥华镇、 都江堰虹口 、青川县东河口等地震遗址。 第二,地震遗址的位置是不可移动的。 地震遗址如 汶川映秀地震中心、北川老县城地震 遗址、青川东河口地震遗址、绵竹汉旺镇东汽厂遗址、什邡洛水中学遗址、都江堰聚源中学遗址等遗址一经形成,就不可能互相移动位置。 第三,地震遗址内分布的地震遗迹、遗物规模和数量不确定,可多、可少、可无。 如地震震中遗址,废墟全部清理后的遗址等部存在遗物。 主要参考文献 武守国,武晶: 汶川地震遗址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对比唐山地震后对地震遗址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经验,阐述了汶川地震遗址资源进行系统保护和利用的重要性,提出对汶川地震遗址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