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兰矿新井初步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全排除突水的可能,在生产中切不可麻痹大意。 煤层特征 本区煤系地层为山西组和太原组,共含煤 13 层,煤系地层平均总厚约 166 米,煤层平均总厚 米,含煤系数 10%。 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含 0 0 4下七层煤层,称为上组煤,煤系地层平均总厚 米,煤层平均总厚度为 米,含捧系数 %。 石炭系统太原组主要含煤 8a、 10六层,称为下组煤,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6 煤系地层平均总厚度为 米,其中煤层平均总厚度为 米,含煤系数 %。 煤层特征 02煤层:位于 K4 砂岩下 1— 5米,北部发育不好,仅有两个 “ 孤岛 ’’ 式的可采区,向南逐渐增厚,大致在 45 、 T6 T55 等钻孔连线以南形成大面积的可采区,其中仅 43 孔为尖灭点,可采范围近乎占总面积的一半。 可采区内厚度比较稳定,一般厚 米左右,多为薄煤层,局部为中厚煤层,最厚可达 米,常有夹石 12层,顶底板多为砂质泥岩、泥岩或粉砂岩。 本层在屯兰井田为不稳定煤层,往南至邻区变成稳定的主要煤层。 03煤层:可采范围南北向分布,西至 T7 号孔,东至边界。 煤层分布连续性差,可采区内常有 “ 孤岛 ” 式的下可采区和尖灭区, 可采范围基本同 02煤层,但连续性比后者差。 可采区内为薄煤层,厚度一般不超过 米,最厚 米、大部结构简单,偶有矸石一层。 顶底板绝大多数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 属不稳定煤层 1煤层:仅在井田西北缘独立存在,其范围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一,其余均为与2煤层合并区。 独立分层内大多不可采,仅在西部边缘有近两平方公里的可采区。 可采区内厚度多为 一 米,最大 米,结构简单。 本层与 2煤层的间距最大 米,上与 03煤层间距变化很大,个别点合并。 顶底板以砂质泥岩为多,其次为粉砂岩、细砂岩。 属 不稳定型。 2层:厚度 — 米,基本为中厚煤层 _结构复杂,有夹石 1— 3层。 虽然厚度变化大,最厚可为最薄的三倍,但有规律可寻,即 1煤与 2煤的合并线是本煤层厚度变化最大的地方,在合并区厚度最大,独立区厚度最小,因而形成东西两侧厚度小,中部厚度大。 436 钻孔一带为厚度最大地段。 顶板以砂质泥岩和泥岩为主,次为细砂岩及炭质泥岩,底板以炭质泥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 此层煤虽上与 1煤、下与 3煤合并,并且厚度变化大,但有规律,并且都可采,仍不失为稳定型煤层。 3煤层:在西南、南及东部独立存在, 其余均与 2煤合并,二者相距一般 米左右,最大 米,隔以炭质泥岩或泥岩,形成明显的组合特征。 独立区内靠东界和南界处不可采,可采范围约占全区的十分之三。 、为薄煤层,厚度一般小于 米,最大 米,大多结构简单,偶有夹石一层。 顶板大多为炭质泥岩,底板以砂质泥岩、泥岩为主。 属不稳定煤层。 4煤层:上距 3煤多小于 10 米。 中部发育不好,分布有大片尖灭区和不可采区,内蒙古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说明书(毕业论文) 7 其范围大致为 4 T2 T1 T4 410 等钻孔圈定,其中仅在 T T34 号钻孔一带有小片可采区。 环绕上述范围几乎全为可采区,仅在 18 106 孔一带为不可采区,可采范围占全区的十分之七。 虽然可采范围较大,但全面来看分布.连续性差。 采区内厚度一般 1— 2米,以薄煤层为主 417 与 5号孔连线以北,由于与 4 下。 煤合并而变厚,为厚煤区。 最厚可达 米,其次在南部及东南部厚度也较大。 常有夹石 1— 3层,为复杂结构煤层。 顶板以泥岩、炭质泥岩为主,其 次为细砂岩,底板以砂质泥岩为主。 属不稳定型煤层。 4 下 煤:在相邻矿井镇城底矿及西曲矿界内与 4煤合并,延至本区 41 5 号孔以南又分开独立存在。 紧接合并区分布有面积 6 平方公里多的东西条带状可采区,可采区内厚度变化很大,最大为 米。 可采区以南多为尖灭区。 本层与 4煤的间距变化较大,多数在 10 米以内。 结构简单,局部有夹石一层。 顶底板多为砂质泥岩和粉砂岩。 属不稳定煤层。 6煤:位于 K3下 — 米。 41 T50、 T48 等个孔连线成的弧线以西为大片可采区 (其中仅 T31 孔为不可采区 ),占全 区的一半,以东绝大部分为不可采区,仅 T5 188 及 458 孔附近分别有一个小块可采区。 采区,.内厚度一般 1— 2米,最大 米,西南部厚度大,北部、东部厚度小。 本层顶板多为含炭量较大的炭质泥岩。 底板以砂质泥岩和粉砂岩为主。 结构较复杂,多有一层夹石,属于较稳定型煤层。 7煤:直接顶为 L4灰岩,其间有时隔以零点几米的炭质泥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