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式二级减速器设计说明书_机械课程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62 2 1 8 7m z za r a ra     齿轮分度圆直径: 11 3 1 9 5 9 .1 1c o s c o s 1 5 .3 6mzd m m m m    齿宽: 0 . 6 5 9 . 1 1 3 5 . 4 7db d m m m m    , 取 214 0 , 4 5b m m b m m 、验算 齿面 的接触强度 121322 1 18 9. 8 2. 5 c os 15 .3 61. 3 2 64 .3 7 10 3. 7760 59 .1 1 2. 77H E HKT uZ Z Zbd u         则   600HHM P a M P a  ,故安全。 齿轮的圆周速度: 11 320 100 0 600 00dnV m s m s     对照表选 8级制造精度合适。 、 低速级齿轮(直齿轮) 、齿轮的 精度 材料选择 由于本设计为二级展开式圆柱齿轮传 动运输机机构,考虑到 3m mm  1 mm 2140 ,45b mmb mm MP  m s 选用 8 级精度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2 齿轮的传动稳定性,且低速级齿轮转速较小,采用直齿轮。 该机构为一般机器,运转速度不高,查阅机械设计手册,选用 8级精度。 小齿轮材料为 40Cr(调质),取齿面硬度 280HBS,接触疲劳极限 lim 1 6 5 0 7 5 0H M Pa ,取lim 1 600H MPa ,弯曲疲劳极限 115 6 0 6 2 0 , 5 0 0F E F EM P a M P a取; 大齿 轮材料为 45 钢(调质处理),取齿面硬度 240HBS,接触疲劳极限 lim 2 550H MPa  ,弯曲疲劳强度极限MPaFE 4502  ;二者材料硬度差为 40HBS;因为减速器要求结构紧凑,故采用硬齿面组合。 初选小齿轮的齿数为 1 25z ,则大齿轮齿数2 2 1 2 5 1 .9 8 4 9 .5z i z    ,查表得, 2 50z  、确定许用应力 查表得,取 1 . 2 5 , 1。 2 . 5 , 1 8 9 . 8F H H ES S Z Z      11 500 4001 . 2 5FEFFM P a M P aS      22 450 3601 .2 5FEF F M P a M P aS      l im 11 600 6001HH H M P a M P aS     l im 22 550 5501HH H M P a M P aS    、按齿面接触强度计算 取载荷系数 。 齿宽系数  齿轮分度 圆直径为 :  3 2112 HHEdZZuuKTd  小齿轮 40Cr 齿面硬度 280HBS lim 1 600H MPa  1 500FE MPa  大齿轮为 45 钢(调质处理) 硬度 240HBS lim 2 550H MPa  MPaFE 4502  1 25z 2 50z      1212400360600550FFHHMPaMPaMPaMPa   5m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3 代入数据得: 3 231 2 1 . 3 1 6 9 . 4 6 1 0 2 . 9 8 1 8 9 . 8 2 . 5( ) 1 1 8 . 4 50 . 6 0 . 9 8 5 5 0d m m m m      实际传动比 50 225i;模数 1 25dm Z  ,圆整后取5m。 齿宽 1 0 . 6 1 1 8 . 4 5 7 1 . 0 7db d m m m m   , 取 127 2 , 7 7b m m b m m。 则分度圆直径1 1 2 25 2 5 1 2 5 , 5 5 0 2 5 0d m z m m m m d m z m m m m       中心距 12 125 250 187 .522dda m m m m    、验算齿轮 弯曲强度 齿形系数: 1 2 1 22 . 9 5 , 2 . 7 7。 1 . 5 6 , 1 . 5 8F a F a s a s aY Y Y Y    31 1 11 2212 2 1 . 3 1 6 9 . 4 6 1 0 2 . 9 5 1 . 5 6 4 5 . 0 67 2 5 2 5F a S aF K T Y Y M P ab m z        则  11 400FF M Pa 2221112 . 7 7 1 . 5 8 4 5 . 0 6 4 2 . 8 52 . 9 5 1 . 5 6F a S aFFF a S aYY M P a M P aYY     则  22 360FF M Pa 齿轮的圆周速度 : 12 4 125 113 .11 100 0 600 00dnV m s m s    1272 ,77b mmb mm 12125250d mmd mm mm 1212,。 ,FaFasasaYYYY 1 MPa  2 MPa  m s 设计内容 计算及说明 结 果 第六章 轴的设计 、 高速轴的设计 、轴的材料及结构设计 选取轴的材料为 45号钢,调质处理。 45 钢调质处理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4 按扭转强度法估算高速轴的直径,由 [1]表 142,取常数116C ,由公式 (142),轴的最小直径满足: 33m i n 1 . 6 81 1 6 2 0 . 1 6320Pd C m m m mn   ; 且根据经验公式,高速输入轴的轴径 d 可按与其相连的电动机 的 直 径 D 估算 , ( )dD , 则查表得2 8 , 2 2 .4 3 3 .6D m m d m m ,又因为此轴需要安装带轮,则需配合带轮的孔径。 选取带轮的材料为 HT150 或 HT200 ,则轮毂宽0 ( 2)LD , 轮缘宽( 1 ) 2 , ( 1 9 0 . 4 , 1 0 , )B z e f e m m f m m z      为 带 轮 的 宽 度,并与小带轮的数据相同,所以 61B mm。  段: 考虑到该段轴安装带轮需要开设键槽 , 则此段轴的轴径需在增加 5%, 所以 m i n ( 1 5 % ) 2 0 . 1 6 ( 1 5 % ) 2 1 . 1 6 8d d m m m m     ,圆整后取整数为 22d mm 。 长度 43L mm 。 ⅢⅡ 段: 为满足带轮的的轴向定位要求, ⅡⅠ 轴段右端要求制出一轴肩,故取 ⅢⅡ 段的直径 25d mm  ;轴承端盖的总宽度为30mm (由减速器和轴承端盖的机构设计而定), 根据轴承的装拆及便于对轴承添加润滑脂的要求,取端盖外端面与带轮 的距离为10mm。 故取 34L mm 。 V 段 此段要安装轴承,因此首先选取轴承型号,考虑到轴主要承受径向力,轴向也可承受小的轴向载荷。 当量摩擦系数最少。 在高速转时也可承受纯的轴 向力,工作中容许一定的内外圈轴线偏斜量,大量生产价格最低等因素,根据 [1]表 162 选用深沟球轴承。 又根据设计尺寸 30III IVd mm  ,由 [2]表 182 选用轴承型号为 6306,其 3 0 , 1 9d m m B m m。 并且为了防止箱体内的稀油 进入轴承内需在轴承与箱体间安装密封圈,根据密封圈的尺寸要 61B mm 22d mm  43L mm  25d mm  34L mm  选用 6306 深沟球轴承 30III IVd mm  33III IVL mm 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5 求,轴承的综合考虑 取 33III IVL mm 。 VV段 :为满足轴承的轴向定位要求,及其与轴的配合,取3 5 , 8 7 .5IV V IV Vd m m L m m。 VVI 段:有前面计算的齿轮分度圆直径知,齿轮的分度圆直径较小,故此段的齿轮采用齿轮轴, 4 5 , 4 5V V I V V Id m m L m m。 VI VII 段:由右端轴承轴向固定定位需求,取 VI VII 直径35VI VIId mm  ,长度 VIIL mm  ; VII VIII 段:此处安装轴承3 0 , 3 3V II V III III IV V II V III II IVd d m m L L m m      。 轴的结构及尺寸: 、轴的受力分析 及校核 首先根据轴的结构图作出轴的计算简图。 确定轴的支点位置,对于 轴承 6306,由于它的对中性好所以它的支点在轴承的正中位置。 因此作为简支梁的轴的支撑跨距为。 轴上齿轮的圆周力: 3112 2 6 4 . 3 7 1 0 2 2 5 8 . 5 657t TF N Nd   , 径向力: ta n 2 2 5 8 . 6 0 ta n 2 0 8 2 2 . 0 6rtF F N N    作用在轴 1带轮上的外力: F N 求垂直面的支反力: 21121 4 6 .5 8 2 2 .0 6 6 3 7 .2 11 4 6 .5 4 2 .5rV lFF N Nll    21 8 2 2 . 0 6 6 3 7 . 2 1 1 8 4 . 8 5V r VF F F N     35 , VIV Vd mmL mm 45V VId mm  45V VIL mm  35VI VIId mm  VIIL mm  30VII VIIId mm  33VII VIIIL mm  1  2  洛阳理工学院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16 求垂直弯矩,并绘制垂直弯矩图: 322 1 8 4 . 8 5 1 4 6 . 5 1 0 . 2 7 . 0 8a v vM F l N m N m      39。 311 6 3 7 .2 1 4 2 .5 1 0 . 2 7 .0 8a v vM F l N m N m      求水平面的支承力: 由 1 1 2 2()HtF l l Fl得 211214 22 58 .6 17 50 .7142 .5 14 F N Nll    21 2 2 5 8 . 6 0 1 7 5 0 . 7 1 5 0 7 . 8 5H t HF F F N     求并绘制水平面弯矩图: 311 1 7 5 0 . 7 1 4 2 . 5 1 0 . 7 4 . 4 1a H HM F l N m N m      39。 322 5 0 7 . 8 5。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