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川小流域坝系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状况 小川 流域中下游有庆西一级公路贯穿其中,乡村道路基本畅通。 沟道常流水量较小,只能供给 **居民和两岸群众部分生活用水,其它人畜用水主要依靠窖水供给。 流域内村村通电,通电农户达 95%;通讯畅通, 10 个村都通电话 ,部分地区还有移动电话用户。 小川 小流域社会经济现状详见附图。 流域土地使用政策及落实状况 小川 小流域的农耕地主要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三十年不变。 对荒山荒坡从 1994 年开始,按照国务院《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精神,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一、二期项目的推动下,采用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对“四荒”地及已治理荒地落实了“四荒”地使用政策,截止 20xx 年底,落实已治理“四荒”地面积 2370hm2,占流域内荒地面积 5045hm2 的 47%,落实未治理“四荒”地1514hm2,占流域内荒地面积的 30%。 今年年初, **县统一实行 16 封山禁牧,封禁治理,有力地保护了该流域的治理成果。 水土流失概况 土壤侵蚀状况 小川 流域总面积为 130km2,均为水土流失面积,侵蚀以水力侵蚀为主,伴有重力侵蚀,包括面蚀、沟蚀、崩塌、泻溜、滑塌等。 面蚀主要发生在梁峁顶、梁峁坡及残塬,沟蚀主要出现在陡坡地和沟道,最为严重的是沟床。 重力侵蚀在沟坡表现为泻溜、滑塌,在沟岸表现为崩塌。 该流域有轻度侵蚀面积 208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有中度侵蚀面积 910hm2,占水 土流失面积的 7%;有强度侵蚀面积 6591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有极强度侵蚀面积4667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有剧烈侵蚀面积 624h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 %。 年平均侵蚀模数 8000t/km2。 详见表210。 小川 小流域坝系水土流失现状表 表 210 单位: km2 分区名 县名 总 面 积 水土流失面积 轻 度 占比例 % 中度 占比例 % 强度 占比 例 % 极强 占比 例 % 剧烈 占 比例 % 侵蚀模数[kg/(km2) a] 沟壑密度 (km/km2) ** ** 130 130 7 8000 由于流域内植被稀少,年降水总量少且时段集中,水源得不到涵养,一遇暴雨,山洪随即暴发,致使沟岸扩张,蚕食耕地, 17 泥沙淤积坝库,缩短工程使用寿命。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耕地减少,土壤养份大量流失,土地生产力降低。 近十年来,由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逐步改善,越穷 越垦、超载放牧、破坏植被的现象已初步遏制。 侵蚀模数分析与确定 1) 按照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级标准,对流域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析,根据流域各级侵蚀面积与对应侵蚀模数加权平均计算流域侵蚀模数为 8000t/km2 a。 2) 由《 **市水文手册》侵蚀模数等值线图查得 小川 流域的土壤侵蚀模数接近 8000 t/km2 a。 3) 由现状一座骨干坝、两座中型淤地坝已淤库容及淤积年限校核,平均值为 8260 t/km2 a。 通过比较,确认侵蚀模数为 8000 t/km2 a,比较符合流域实际。 18 3 淤地坝工程 现状与分析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现状 1993 年以来, **县结合世行一期和二期项目的先后实施,水土流失工作有了长足的进展,形成了以“脱贫与改善环境”为宗旨,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综合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坚持植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坡面治理与沟道治理相结合的治理思路。 截止 20xx 年底,流域内完成总治理面积 6136hm2,治理程度 %,其中水平梯田 2828hm2,打坝淤地 ,两者占农耕地面积的 %;营造乔木林 678hm灌木林 276hm经济林及果园 1821hm2,种草 511hm2,林草覆盖率达到 %,沟道工程 3 座。 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提高土地生产力、拦蓄利用径流泥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轻水土流失危害起到了较好作用。 当地群众看到了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的效益,从中得到了实惠,因此,积极性很高。 但是由于资金短缺,沟道工程措施太少,不能从根本上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水沙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 淤地坝建设现状 小川 先后修建骨干坝 1座,淤地坝 2座,控制流域面积 km2 19 (不含中型淤地坝),这 3 座工程目前已拦泥 万 m3,淤地,发挥了较好的拦泥淤地效益,对下游 的耕地保护和灌溉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且因坝地产量高,深受群众欢迎。 已建成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详见表 31。 淤地坝现状分布见附图。 现状工程主要技术指标表 表 3— 1 工程编号 沟道 编号 坝名 坝型 建坝 时间 控制 面积 (km2) 坝高 ( m) 库 容 (万 m3) 淤地面积 (hm3) 枢纽 结构 备注 总 拦泥 已淤 可淤 已淤 利用 Ⅰ 23 水 沟 骨 95. 3 3. 2 2 两大件 Ⅰ 46 酒 沟 中 两大件 Ⅰ 41 杨家沟 中 两大件 拦沙蓄水作用分析 现有的 3 座淤地坝总库容 万立方米,拦泥库容 万立方米,三座坝的剩余拦泥库容为 万立方米,可蓄水 46 万立方米。 保收能力分析 小川 流域现已淤坝地 , 目前没有可利用面积,保收率为零。 坝地淤成后每公顷产量为 9000kg,与坡耕地相比,不但产量高,而且产量稳定 防洪能力分析 水沟骨干坝能抵御 200 年一遇洪水,有效控制面积仅有,占流域总面积的 %,坝系防洪能力极其薄弱。 淤地坝现状防洪能力分析表 表 3— 2 20 沟 道 编 号 工程 名称 控制 面积 ( km2) 枢纽 组成 总库容 (万 m3) 设计洪水总量 (万 m3) 剩余防 洪能力 (年 ) 总 剩余 % % % % % % I 23 水 沟 两大件 25. 6 13. 6 11. 42 9. 6 200 淤地坝现状评价 工程布局评价 1995 年 3 月修建的水沟骨干坝和 1999 年 6 月修建的酒沟、杨家沟淤地坝分别位于流域中下游的三条不同的支毛沟,相互之间基本各自为阵,互不相关,行不成体系,水沟骨干坝淤地面积与坝控面积比值为 1: 69。 工程运行管护评价 流域现有沟道工程 按照“谁收益、谁管护”的原则, 由 **县水保局 和当地乡 政府签订运行管护合同, 县水保局负责淤地坝的行业管理与技术指导,当地政府作为工程管护的责任主体,负责将各项 工程 的管护责任落实到 所在地村民小组集体 受益人,由受益 人 具体实施管护 责任。 根据工程运行状况,各村民小组 和土地承包人共同 投劳或 出 资对工程进行维修 , 从从 现现 状状 看看 工工 程程 建建 设设 中中存存 在在 重重 建建 轻轻 管管 , 运运 行行 管管 理理 机机 制制 不不 健健 全全 , 使使 部部 分分 工工 程程 设设 施施 损损 坏坏 或或 年年久久 失失 修修 , 影影 响响 工工 程程 正正 常常 运运 行行。 今今 后后 , 应应 进进 一一 步步 推推 行行 产产 权权 制制 度度 改改 革革 ,落落 实实 管管 护护 责责 任任。 淤地坝工程运行管护现状表 表 33 编号 坝型 工程名称 剩余淤积年限 主体工程运行情况 管护 维修 21 (年 ) 坝体 溢洪道 泄水洞 措施 意见 1 骨 水 沟 5 完好 完好 完好 承包 2 淤 湫 沟 3 完好 完好 承包 3 淤 杨家沟 3 完好局部损坏 完好 承包 工程建设的主要经验与存在问题 通过分析现状淤地坝的布局,单坝已经发挥了其拦泥蓄水作用,但从整个坝系来说,因布坝数量太少,密度小,不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且对改变流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宏观效益很难发挥。 因此,对整个坝系的布局规划,应该统观全局,合理配置大,中,小型淤地坝的比例及布坝密度,使各坝之间相互协调发展,发挥坝系的整体效益,从而达到改善流域生态环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目的。 另外,坝系工程建设中存在重建轻管,运 行管理机制不健全,责任不明确,使部分工程设施损坏得不到及时修复,影响工程正常运行。 今后,应进一步推行产权制度改革,落实管护责任。 4 建设目标 22 指导思想 根据流域水文、泥沙特点、水土流失规律及沟道工程建设现状,针对目前坝系工程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流域坝系建设和经济开发特点,坝系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为:完善坝系结构及功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流域洪水泥沙,充分利用水沙资源;大力发展沟坝地,提高坝地保收能力,增加稳产高产基本农田,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封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尽快建立起措施配套、功能完善,集坝系建设、管理、监测与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示范坝系样板;使流域最终形成以骨干坝为控制体系的拦、蓄、淤、种、灌相结合的坝系生态农业体系。 编制依据 1)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 2)部颁《小流域坝系工程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暂行规定》; 3)《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SL28920xx); 4)部颁《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沟壑治理技术》( GB/); 5)《 **省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建设管理技术标准》; 6)部颁《水 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23 建设原则 ( 1)合理配置 ,统筹兼顾; ( 2)因地制宜 ,因害设防; ( 3)综合开发,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 4)落实建设资金,确保 坝系工程施工进度及质量。 建设目标 建设目标分析论证 1)控制面积的确定 根据 小川 流域的基本情况,中下游有西庆一级公路贯穿。 主沟道中上游有多条村级道路,沟两岸有沟台地 350hm2,部分居民点较低,且主沟道下游及部分小支沟建坝条件差,淹没损失较大,不适宜修建控制性工程。 经分析论证,流域骨干工程控制范围达到 65%以上,骨干坝以外布设一定 数量中小型淤地坝,结合坡面治理,可以达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沙资源的目的。 2)拦沙能力分析 根据本流域沟道特征确定骨干工程的控制范围,结合 小川 治理总体规划及土壤侵蚀模数分析计算,坝系工程设计拦泥库容应达到 800 万 m3 以上。 3)滞洪能力分析 24 通过分析,根据规范要求骨干工程的防洪标准,经产流量计算,坝系骨干工程设计滞洪库容不应小于 650 万 m3, 加上中小型淤地坝,坝系总滞洪库容应达到 750万 m3。 4)淤地目标分析 根据坝系流域沟道组成结构和各级沟道特点分析, 小川 坝系按平均每拦 m3泥沙可 淤成一公顷坝地计算,坝系运行期末,Ⅰ、Ⅱ级沟道及部分Ⅲ沟道,可淤成坝地。 5)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建设期末,流域可新增坝地 ,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可保证流域内农 业向高效、集约化发展, 从而达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目的。 建设期内完成梯田 642 公顷后,可保证退耕、荒山地造林 2237 公顷,建果园 185 公顷,种草 550 公顷,预计到治理期末土地利用率达到 88%,治理程度达到 75%。 同时,由于坝地增加,蓄水灌溉效益的发挥以及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剩余劳力可从事工程建设、农副加工、服务 业等,促进农民增收,达到脱贫致富奔小康。 建设目标 通过以上分析论证,确定本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目标为: 1) 骨干坝面积控制率达 65%以上。 2) 坝系拦泥库容 800万 m3以上,滞洪库容 750万 m3,总库 25 容达 1550 万 m3以上,使水沙控制程度由现状的 %提高到 65%以上。 3) 坝系工程运行期末流域坝地达到 140hm2以上。 建立以骨干坝为骨架的坝系防洪体系,使流域整体防洪能力达到防御 200 年一遇洪水标准。 5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与规模 坝系布局原 则 ( 1)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骨架 ,合理配置中、 26 小型淤地坝。 坡沟兼治,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 2)上中下游 、干支毛沟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形成体系。 ( 3)因地制宜,大小配套,经济合理,确保安全,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 ( 4)拦泥淤地,蓄水灌溉相结合,发挥综合效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