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阳煤集团三矿通风管理制度的评价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伦理道德两种。 前者 是企业的法规,是一种有形的强制约束,而后者主要是自我约束和社会舆论约束,是一种无形的约束。 严格来说,制度是人类社会中的共同信息,只有经过社会化的过程,个人才能获得这些信息,并把社会的共同信息内化为个人的行为规则。 遵循这些行为规则,就能建立起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结构,减少社会中的个体在决策时的不确定性。 人类个体通过共同信息而使合作关系得以形成,并把个人组织成社会,以有组织的整体来更为有效地适应稀缺的环境世界。 企业规章制度,它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守的办事规定和行动准则。 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企业财务制度、环境管理制 度、治安保卫制度、行政后勤管理制度等等,它们一般以企业文件的形式颁布,往往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企业实际情况而制定的。 规章制度是生产实践的科学总结,它像路标一样指示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实现安全生产。 那么,制度究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那些方面呢。 可以这样说,凡是你需要同其他人打交道的场合,就需要制度。 无论你是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单位里的领导或员工,人妻、人子、人父、社会一员或者一国领袖,只要你同别人发生关系,就需要一种规范来约束这种关系,这种约束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就是制度。 所以,制度并不是什么高深 、神秘的东西,而是我们随时都与其发生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15 关系的无处不在的东西。 制度的构成 一般来说,制度可以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 正式制度就是由某些人或某些组织自觉和有意识地制定各项法律、法规、规则,以及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签订的正式契约。 非正式制度却不一样,它通常被理解为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不依赖于人们主观意志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行为习惯;非正式制度是一种社会文化传统,是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 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家都会这么做。 虽然文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新制度经济学强调文化和整个非正式制度在 制度建设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它认为,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健全与否,除了看它的正式制度是否完善之外,还要看它的非正式制度(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是否相契合,是否能够和谐共处。 如果一个社会的社会文化传统和人们代代相传的行为习惯乃至社会的意识形态,与这个社会的正式制度和谐一致,则正式制度就可以顺利地发挥作用。 相反,如果社会的文化传统、行为习惯、意识形态与正式制度不相契合,甚至处处冲突和矛盾,那么,正式制度再好,也未必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制度的供给与需求 ( 1)制度的供给 制度的供给就是一 个社会提供制度的能力和提供制度的多少影响制度安排供给的因素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如下方面:制度设计的成本、制度的实施成本、宪法秩序、现有的知识积累和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非正式约束或社会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 ( 2)制度的需求 与制度供给相对的是制度需求。 影响制度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因素很多,重要的有产品和要素的相对价格、宪法秩序、技术和市场规模。 ( 3)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 制度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制度的均衡或失衡。 所谓制度均衡,指的是人们对现有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的一种满意或满足的状态,因而无意也无力改变现有制度 ,从供求关系上来说,制度均衡意味着在现有的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之下,制度的供给适应制度的需求。 但是,如上所见,影响制度供求的因素非常复杂,而且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 任何一种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使均衡的制度供求变得不均衡。 所以,制度均衡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状态,是一种理想状态,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状态。 现实中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制度供求总是处于某种制度的非均衡状态。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16 制度的功能 制度有哪些功能,这确实是一个难以简单概括的问题。 因为制度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概念,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等等。 本节中 ,主要分析文化制度。 制度是人为地制定出来的,构成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约束。 它们由正式的约束(如规则、法律)、非正式的约束(如行为方式、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和它们的实施特征所组成。 总之,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激励结构。 ( 1)制度所执行的功能具有经济价值 著名经济学家 ,制度的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 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经济价值。 如货币的特性之一是提供便利;租赁、抵押贷款和期货可以提供一种使交易费用降低的合约;市场可以提供信息;保险公司可以共担风险;学校等可以提供公共品服务,等等。 在舒 尔茨看来,每一种制度都有其特定的功能,所以,制度的基本功能就是为经济提供服务。 那么,每一种制度所执行的功能的经济价值是如何决定的呢。 它是由制度的供求关系所决定。 因此,人们正好可以在经济理论的范围内,用供求分析来探讨决定每一种服务的经济价值的因素。 ( 2)制度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传统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当事人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合作。 如果说竞争能够给人们带来活力与效率的话,那么合作能够给人们带来和谐与效率。 其实竞争与合作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 亚当 . 斯密在强调分工能够给人们带来效率的时候,忽略了分工的协调成本问题。 制度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而达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 ( 3)制度提供激励机制 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收益率不断接近社会收益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制度创新的过程。 人类文明史,在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个制度不断完善的历史。 严格地讲并不是人改变了,而是他们的制度环境改变了。 现代人比起先辈生产率高的奥秘就在于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要比他们那时的制度环境好的多。 在一种制度环境下人们之所以努力工作、不断创新,是因为其个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即“多劳多得”)。 而能促使个人不断努力、不断创 新的制度就是最好的制度。 因为它能给这个组织里的人提供一种持续的激励。 ( 4)制度创新有利于外部利益内部化 外部性概念是新制度经济学经常提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新制度经济学主要是从成本 —— 收益的角度来讨论外部性的。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经济学家们假定一个人会完全承担他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 而如果存在外部性问题,一个人的行动所引起的成本或收益就不完全由他自己承担;反过来,他也可能在不行动时,承担他人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收益。 综上所述,我们可把制度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的过程概括成图 31: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17 图 31 制度功能及其对个人行为影响 制度的实施机制 制度的实施机制离不开人类行为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人具有的经济人本性,机会主义倾向和有限理性,这决定人在交易活动中总是试图钻空子,投机取巧,人有破坏制度为自身牟利的天然冲动。 因此,任何一项制度,如欲有效地得到贯彻执行,必须具备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的实施机制。 如果一项制度的施行,没有相应的实施机制,那么,这项制度八成难于贯彻,就会形同虚设。 制度的实施机制,就是保证制度得以执行和发挥作用的手段、工具、政策或措施,包括相应的机构、人员 、惩罚措施等,不过实施机制是否健全,主要并不取决于机构和人员的多少,而取决于该制度的“违约成本”。 所谓制度的违约成本,就是指一个人因为违反制度而受到惩罚和付出代价的大小。 这包含两重意思。 一是违反制度的行为被发现和追究可能性(概率)的大小;二是违反制度的惩罚措施的严厉程度。 由于人的经济人本性和投机取巧、趋利避害本能,由于违约常常能给违约者带来收益,人在采取违反制度的行为时,都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要比较违反制度一旦被追究的可能损失与违反制度的收益之大小。 制度 技术管理制度 为经济提供服务 为合作创造条件 提供激励机制 外部利益内部化 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提供刺激(正向或反向) 提供有效信息使预期成为可能 个人偏好形成与抉择 行 动 结 果 改变相对价格格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18 如果违反某一项制度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小,或者即使被发现 ,对违反制度行为的惩罚比较轻,就意味着违约成本就比较小,人们就会选择违反制度。 相反,如果违约行为被发现和追究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一旦发现违约行为惩罚的力度很强,则表明违约成本较大。 人们得自违约的收益大大低于签字的违约成本,这时人们就会选择遵守制度。 当然,这还不是问题的全部。 制度经济学认为,很多时候之所以存在着实施机制不健全、制度实施不力的情况,还因为强化制度的实施机制本身也是要付出成本的,同时制度的更严格的实施可能并不一定符合实施者的目标。 煤矿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煤矿是个特殊的行业,为此,党和国 家始终把“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总体推进”作为煤矿安全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加以强调;并把“安全装备、管理、培训并重”视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础工作,要求企业抓实抓好。 可是,事故却屡屡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煤矿安全生产实践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生产规模不同、生产装备不同、生产环境不同、管理难易程度不同,发生事故的性质、大小也就不同、通过对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事故案例分析,因管理不到位、不扎实而引发的事故让人触目惊心。 比如由于技术和装备管理不到位而引发的冒顶事故、瓦斯爆炸事故、跑车 事故、水灾事故、火灾事故等重大事故;再如现场管理不到位,职工行为不规范引发的零打碎敲事故等。 因此,管理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第一位的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技术、装备、资金投入、职工培训、干部责任制落实、安全制度措施落实等一系列安全管理工作。 下面对煤矿企业安全管理谈几点认识。 煤矿安全管理的特征 管理,从字义上理解就是管辖和处理,即管人和理事。 只要有共同的社会劳动,就有管理。 管理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管理的专家学者根据自己的理论观点,从不同 角度给“管理”下了定义。 ( 1)法国著名管理学家亨利 .法约尔很早就提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这个定义着重揭示的是管理的职能,但是仅仅表述职能并不能揭示管理的全部本质属性,这类定义有技术论的倾向。 ( 2)“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19 ( 3)“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而联合并指导使用资源的工作叫管理。 ” ( 4)“管理是为了保证完满的实现企业任务而采取的手段、方法,通常是指计划的编制、执行和控制。 ” 以上定义均不同程度地揭示 了管理的职能和展性,但都没有揭示管理的全部本质展性。 因此,我们根据“管理”这一社会现象的最一般特性,对管理的定义简要的表述如下: 管理是个人或集体有效地运用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人力资源、财力物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去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 根据这个定义得出煤矿安全管理的概念,所谓煤矿安全管理就是煤矿企业中的个人或集体有效地运用集合起来的各种资源,去实现预定安全目标的活动,即保障劳动者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机器设备正常运行的一系列组织与措施。 煤矿安全现代管理是以安全系统工程为核心,综合应用系统工程、人际工程 、心理学、行为科学等原理和方法,在传统安全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它与传统管理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不是靠经验和个人的主观判断与决策,而是靠客观实际的准确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按矿井各类事故发生规律进行主动治理。 即变被动的事故统计、分析、处理为主动的事故预测和安全评价;研究事故原因的初始事件,把事故消灭在发生之前;利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各类事故“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以系统的物质流、信息流的综合观点分析事故发生的因素。 另外,还可应用由于计算机而开展的安全分析、预测和评价工作,组织安全生产,使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限度,安全状况达到最优化。 煤矿安全现代管理是知识本质安全化,主动的条件管理是治本之策。 煤矿安全现代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别见表 31。 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纸 20 表 31 安全现代管理与传统安全管理的主要区别 比项 传统安全管理 安全现代管理 概念 基本上是纵向分科,单项业务报案,事后追查处理,侧重操作者责任,安全与生产脱节,凭经验和感觉处理安全阀,从宏观方面查找危险因素。 是把系统科学引入安全工作领域,它是从性能、经费、时间等整体出发,针对系统生命周期的所有阶段实施综合性安全分析、评价、预测可能性的事故,采取措施,以获得最佳的安全生产综合指标。 实质 强制安全化 —— 被动的事故管理 —— 治“标”之策。 本质安全化 —— 主动的条件管理 —— 治“本”之策。 性能 对项目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 对系统进行分析、评价、措施。 也对项目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理。 类型 事后追查型 —— 事故分析型,出了事再说。 事先预测型 —— 安全评价型,有把握再干。 做法 主要是人管人的办法,靠行政管理。 主要是提高物质基础靠系统分析和评价。 重点 是抓已发生事故的统计分析,即事故本身。 是抓事故背后 的发生过程即背后事件。 属性 安全附属生产,生产要安全,安全为生产。 安全指导生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煤矿安全管理的基本原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