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理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与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二 物理教育行动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选题不够具体,功利性较强。 选题并非基于问题性的研究,不够具体,带有功利性,并且并非本职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些教育行动研究者只关注 单 纯 的 理论研究, 而 忽视 了 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的急需解决 的实际问题 , 不是以提高教育质量,改进实际工作为 最终目的。 就是说,选题不是直接来源于自身工作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要么就是 研究的课题贪大求全,没有有强烈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 脱离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导致实践 研究 的盲目性。 3 没有深入分析并界定问题。 对所研究的问题缺少深入的分析和科学的界定。 对于那些靠经验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仍然单靠经验来分析和解决解决。 没有充分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不会界定和分析问题,对问题 不了解就 采取盲目的行动。 界定问题和分析问题是一 项 艰苦细 致 的工作。 只有 掌握 一定量的 客观事实和 相关的理论 才能 做好此项工作。 然而有些研究者没有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献资料,也没有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必然导致粗浅盲目的调查研究。 缺少文献探讨的过程。 有些研究者 不重视 文献探讨这一环节,或者没有深入探讨有关文献,没能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启示来指导自身的研究。 因此,大量的阅读前人的文献是十分必要的。 在选择参考文献时要学会筛选。 要通过前人的理论与实践获得更多对自己课题有价值的东西。 行动计划不科学、不完善。 没有制定行动计划或行动计划不科学、不完善。 拟定行动计划可以克服行动过程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研究者如果没有制定行动计划或行动计划不完善,那么导致的最终结果只有行动研究的失败。 此外,制定的行动计划不具体,不全面,最终的研究结果也会让我们大失所望。 所以,在采取行动之前,我们要制定一个详实完整的物理教育行动研究的计划。 设立假说不科学、难以操作。 行动缺少科学的可操作的研究假说,随意行动。 一种问题是不设立假说;另一种问题是设立的假说不科学,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 没有科学的、可操作的研究假说,行动研究没有可靠的依据,很难达成目标。 实施行动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 注重行动的结果,忽视对过程的研究。 研 究者在实施教育行动过程中,只关注按照计划预定的研究内容的观察和记录,而对于实际操作的过程是否合理以及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够重视,不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灵活变通,不能够创新,从而可能导致研究的失败。 评价效果忽视假说和结论的一致性。 评价的目标和指标与实验结果不相一致,然而为了得出实验的结论,忽视实验结果 4 的客观事实,仅以实验结果或假说作为结论,而不去深究实验结果与之前提出的假说不一致的原因,导致得出错误的结论。 另外就是评价不够全面、详尽,导致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刻,不够具体。 研究报告不尊重客 观事实。 研究报告不能够依据实际行动如实记录和撰写是主要问题。 在教育行动研究过程中不能如实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数据,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实,最终会导致研究报告不够客观,造成此次行动研究的失败。 三 对物理教育行动研究中问题的思考 选题要来源于实际工作中。 在物理教育领域中,行动研究 的目的 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改进实际工作。 它关注的不仅仅是理论研究,而 且还注意 实际工作中 亟需 解决的问题。 也就是说,物理教育行动研究的选题要来源于研究者自身的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选题主要包括明确问题和分析问 题两个方面。 此外,所选择的课题要具体明确,具有强烈的可行性和科学性。 这样才能正确的指导下一步的工作,为更好的实施行动研究做好准备。 例如,有这样一个课题:研究某普通高中高二年级的学生对选修 3— 1 第一章第四节电势能和电势的学习情况。 选择这样的一个课题,是从我自身以往的学习情况,也是从历届高二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在高一学习了动力学方面的知识,对动力学的理论和规律可以实验后者实际生活中理解,掌握的相对牢固。 但是选修 3— 1 是高中学生在初中电学知识基础上的进一步加深,且相对比较抽象,这对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高中学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学生理解和应用这节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这个课题的提出不仅仅来源于客观实际,而且对于指导教师更好的教学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在我个人看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采用类比的方法。 将电势能与重力势能比较,电势差与高度差,电势差与高度差相比较。 这样的话,通俗易懂,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2 深入分析和科学界定问题。 在界定问题时,不能仅靠经验或传统的研究方法去解决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要充分认识到亟待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对问题进行分析和界定,对问题深入了解 5 之后在采取 必要的行动。 分析和界定问题从来不是轻松的的工作,要求研究者要有一定的知识理论基础,掌握大量客观事实和相关的理论是关键。 研究者要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献资料,深入学习相关理论,才能保证对调查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认识,继而才能更好地开展研究工作。 例如,在高中人教版必修二课本第五章有 个 平抛运动的 例子。 在该节教学 内容 中,首先要明确平抛运动 的概念是什么 , 然后要考虑 平抛运动的条件是什么。 平抛运动只是是放在曲线运动这一章节,进一步分析可知平抛运动时特殊的曲线运动。 这要与直线运动相区分。 此外,我们不仅要从理论上对平抛运动进 行研究,还要进行实验探究,得出平抛运动的运动规律。 实验的探究有助于对平抛运动的理解,也加深了对平抛运动的分析。 这样才能把平抛运动的问题解决好。 探讨前人的研究经验和研究成果。 在确定研究问题和目的之后,应深入探讨有关文献,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以便从他人的研究中获得方法和理论方面的启示,用来指导行动研究。 教师进行文献探讨 , 可以先确定需查阅的内容,列一个资料单 , 然后区图书资料室查阅有关报纸、期刊或图书。 在此基础上再做分析研究: ( 1) 前人 的研究主要做了那些工作。 主要观点是什么。 ( 2)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 3)还有哪些问题尚未研究。 例如,如何将教育行动研究运用到中学物理教学中。 确定课题之后,就要大量阅读有关文献。 教育行动研究是将行动和研究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方式。 《教育行动研究解析》一文主要介绍了教育行动研究的发展历程,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以及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并且探讨了这些对于我国教师素质的发展具有哪些启迪和意义。 在我个人看来,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最值得借鉴。 教育行动研究的主要步骤包括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 该文献中,计划包括 发现问题,确定问题,分析问题和制定计划。 又例如,在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中研究牛顿第一定律。 在教学中要想很好的理解它,必修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并且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阶段,不同的物理学家都有各自的观点,有的是正确的,但有的是错误的。 长期以来,在研究物体运动原因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是:要使一个物体运动,必须推它 6 或者拉它。 根据这类经验,亚里士多德得出结论: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在一个地方。 然而,人们后来发现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为牛顿第一定 律奠定重要基础的是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 在轨道的一边释放一颗钢珠,如果不存在摩擦力,钢珠将上升到与原来的释放高度相同的点。 若将倾斜角减小,钢珠也上升到原来的高度,但通过的路程更长。 假设轨道为水平,钢珠再也达不到原来的高度,如果不存在摩擦力,将永远运动下去。 它有力的证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此外,笛卡尔也研究了这个问题,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最终,牛顿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动 力学一条基本定律:惯性定律。 建立科学、可验证的假说。 假说其实就是有待实践检验的结论。 在整个行动研究的过程中,设立假说都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对选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之后,现在就行动显 然还为时尚早。 一个好的研究过程少不了要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合理的预测。 当然了这个预测是要建立在已经掌握的相关理论基础之上的,不是说随便猜想一个结果那么简单,建立的假说是要科学、可验证。 要想得出一个科学合理的假说,要求研究者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同时还要搜集、分析大量的文献资料,做好行动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我个人认为,在制定计划之前要根据实际问题提出一定的科学假设,提出假设假说能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的内容和方向,是行动的根据,使研究课题更加明确。 假说是教育 科学探索的必经阶段,是建立和发展教育理论,正确认识教 育规律的正确途径和有效手段。 因此,当问题已界定并加以分析,用来指导实验和验证。 行动研究的假说应包含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行动结果的预测,且对于将要采取的行动加以详细、清楚地说明。 提出假说适应注意以下三点要求:( 1)假说要简单明了。 ( 2)假说应可以验证。 ( 3)假说应具操作性。 对于反思阶。对物理教育行动研究的认识与思考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