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现。 在高温季节,培养基灭菌后,待锅内温度降至 50℃ 时,取出大试管, 将 大 试管头部枕在 小 木条上,使管内培养基自然倾斜, 斜面长度为试管长度的 ⅔, 覆盖保温物让其自然缓慢冷却, 凝固后即成斜面培养基。 ⑬ 斜面无菌检验 将灭菌后的斜面放置 28℃ 恒温箱内培养 3d,剔除被污染的斜面。 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5 菌丝体 转管 ① 材料准备 接种钩、 棉球、 镊子、 75%酒 精 棉 球 、 75%酒精、金针菇母种培养基、 酒精灯 ② 超净工作台的灭菌 在接种前,取 75%酒 精 棉球 蘸上 75%酒精将超净工作台表面 消毒,将待接种的斜面培养基放入超净台内,并开启紫外线灯灭菌 30min。 ③ 取 75%酒 精 棉 球 蘸上 75%酒精擦拭双手、超净台的工作台面、接种工具、金针菇母种试管的表面。 ④ 菌丝体的转管 点燃酒精灯开始接种操作。 接种操作需靠近火焰,但注意不要灼伤菌种。 将所要母种和斜面培养基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并排握住,斜面向上,并使试管位于水平位置。 右手轻轻松动棉塞,以利于接种时能较容易的拔出。 右手拿接种钩,在装有酒精的瓶子中蘸一下,然后在火焰上烧红,进行灼烧灭菌。 用右手小指和无名指拔掉棉塞。 在火焰上灼烧试管口,灼烧时应转动 试管,将其沾上的少量杂均烧死。 将灼烧过的接种钩伸入母种试管内,放在试管内壁停留片刻使之冷却以免烫伤菌种。 在菌丝浓密处, 取出 178。 大小的菌种块,迅速抽出,不要碰到管壁。 迅速通过酒精灯火焰无菌区,把菌种块送入斜面培养基的中央。 灼烧试管口,并将棉塞在火焰上迅速过一下,塞上。 将接种钩在火焰上灼烧至红,放回超净台。 将接好的试管贴上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和接种时间,放在25℃培养 9d 长满斜面。 紫外诱变 ① 材料准备 报纸 、棉球、 75%酒精、 75%酒精 棉球 ② 仪器准备 培养皿、 酒精灯、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电 炉 ③ 培养皿 干热灭菌 取培养皿 12套,洗净后晾干。 取 6套培养皿,使用报纸包扎 起来。 另外 6套的处理方法与此相同。 将上述 12 套培养皿 放入 电热恒温鼓风干燥箱 灭菌, 将其温度设置为 130℃,时间设置为 4h。 ④ 超净 台的灭菌 取 75%酒精棉球 蘸 上 75%酒精将超净工作台表面消毒,并开启紫外线灯灭菌 30min。 ⑤ 融化培养基 将 装满水的锅放置电炉上,插上电源,加热。 内部装有综合马铃薯培养基的锥形瓶放置在锅内,水浴加热。 培养基完全融化后取出,放置在超净台上。 ⑥ 倒平板 取酒精棉球,蘸上酒精后,擦拭锥形瓶表面。 趁热倒平板, 培养 皿的握法 如下: 将已灭菌的培养皿放置在超净台上。 点燃酒精灯。 右手 小拇指和无名指拖住培养皿的底部,大拇指和中指卡在培养皿的侧面,食指扣在培养皿的上部。 在酒精灯火焰的无菌区,将锥形瓶中的培养基倒在培养皿中,厚度以培养基能覆盖培养皿底部即可。 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6 ⑦ 平板无菌检验 将平板放置 28℃ 恒温箱内培养 3d,剔除被污染的平板。 ⑧ 超净台 的灭菌 ⑨ 接种 点燃酒精灯,将复壮后的白色金针菇和金针菇 201,使用接种钩, 在菌丝浓白粗壮处 取出 178。 大小的菌种块。 在火焰无菌区,左手拿培养皿,将菌种块转接至平板上。 ⑩ 菌丝体紫外诱变 将超 净台面清理干净,使用酒精棉球蘸上酒精,擦拭超净台面。 揭开培养皿的盖子,开启紫外灯,直接照射菌种块上的菌丝体,进行紫外诱变,一批照射 5min,一批照射 10min。 ⑪ 恒温箱培养 紫外诱变后,将平板放置 电热恒温培养箱 中培养 9d。 菌丝体的活化与复壮 ① 将 中获得的金针菇 201 和白色金针菇菌丝体,继续转管 2次,每次培养 9d。 ② 将 中获得的诱变体 、 、白 .白 .10 转管 2 次,每次培养9d,使其活化。 ③ 每次转管都应在菌丝浓白粗壮处挑取菌种块。 菌种 保藏 菌种保藏的目的就是使菌种在较长期的保藏之后,不被杂菌污染,仍能保持原有的生活力和生产性能,其形态特征、理化特性和遗传性状不会发生改变。 稳定的保藏保证了优良菌株的高产优质,也可以作为分离菌株的对照和验证研究结果。 菌种保藏的 原理就是通过降低营养、 缺氧 、干燥、低温等手段,降低菌株的新陈代谢, 使菌种暂时处于休眠状态, 抑制菌丝的生长和繁殖,从而降低其变异率。 菌种保藏的方法有多种,斜面低温 保藏法、 液体石蜡保藏法、半固体穿刺保藏法、沙土管保藏法、加入保护剂冻存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保藏法等 [11]。 我们采用斜面低 温保藏法,具体方法是将金针菇菌种接种于马铃薯 综合 培养基中,25℃ 条件下培养。 培养过程中要勤检查 ,当菌丝 体 长满斜面 ,及时挑选无污染、菌丝浓白粗壮的固化菌种 ,放在 4℃冰箱中保藏 ,每隔 3 个月时间移植转管一次。 保藏时 棉塞部分 需用灭过菌 的牛皮纸包扎棉塞 ,以防 培养基干燥 ,也可降低 污染的机会。 固化 富硒 培养 本次实验,我 将培养基富硒浓度梯度设置为 0、 1 2 340(μg/L)[12]。 ① 配置 固化 CM 培养基 取 9个锥形瓶编号。 向 9个锥形瓶中各加入硒储备液 0、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7 8mL。 配置固化 CM 培养基,分装至锥形瓶中, 200mL/个,摇匀,获得各个硒浓度梯度的固化 富硒 CM 培养基 母液。 ② 灭菌 锥形瓶用 8 层纱布、牛皮纸包扎后,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温度设置为115℃ ,时间为 30min。 打开超净台上的紫外灯,灭菌 30min。 ③ 倒平板 在超净台灭菌后,取已灭菌的培养皿 54 套。 取出锥形瓶,将 200mL富硒 CM 培养基 母液 分装至 6 套培养皿。 将培养皿贴上标签。 白 . 中的“ 0”代表培养基含硒量为“ 0”,其他以此类推。 ④ 平板无菌检验 将已灭菌的斜面置于 25℃ 恒温箱内培养 3d,只有培养基表面及基质内无任何杂菌菌落出现,说明已达到灭菌目的,才可使用。 ⑤ 接种 将金针菇母种接种至富硒培养基,其中母种设置为 田野金针菇 20野树林白色金针菇 ,诱变梯度设置为 10min,硒浓度梯度为 0、 1 2 3 40( μg/L)。 设置一不接种的、不含硒的空白对照。 ⑥ 富硒培养 将平板置于 电热恒温培养箱 25℃ ,培养 9d。 液体富硒培养 我们将培养基富硒浓度梯度设置为 0、 1 2 40( μg/L)。 ① 配置液体 富硒 CM 培养基 取 8个锥形瓶编号。 向 8 个 大 烧杯 中各加入硒储备液 0、 1 1 1 24mL。 配置 液体 CM培养基, 向各个烧杯中加入液体 CM 培养基 600mL,摇匀,获得各个硒浓度梯度的 液体 富硒 CM 培养基 母液。 ② 分装 取干净的锥形瓶 48套。 将 每个 600mL 富硒 CM 培养基 母液 分装至 6 个锥形瓶 中, 贴上标签。 ③ pH 测定 使用 数字式 pH 计 测定锥形瓶中的 pH, pH 自然即可。 ④ 培养基、超净台的灭菌 ⑤ 液体富硒培养基的无菌检验 与斜面无菌检验方法一致,在 25℃ 恒温箱内培养 3d 后,只有当发酵液依然保持原来的清 澈程度,才可使用。 ⑥ 接种 将金针菇母种接种至富硒培养基,其中母种设置为 田野金针菇 20野树林白色金针菇 ,诱变梯度设置为 10min,硒浓度梯度为 0、 1 2 3 40( μg/L)。 设置一不接种的、不含硒的空白对照。 ⑦ 富硒培养 将平板置于 全温培养摇床 ,温度设置为 25℃ , 250r/min, 培养 9d。 固化 金针菇菌丝的形态学检测 ① 测定菌丝 粗细、 疏密 程度 、色泽。 ② 测定 菌落 半径 利用 十字交叉法 ,用游标卡尺测定 菌 落 生长 直径。 计算菌丝平均生长速率。 ③ 测定菌 丝直径 [13] 使用镜台测微尺将显微镜的目镜测微尺校准。 在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 石炭酸 棉蓝染色液,用镊子取出菌丝,放置在染色液中,使用 40 倍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8 目镜测定其直径。 ④ 测干重 使用镊子 尽量将培养基上的菌丝挑取出来,并且不可沾上培养基。 收集菌丝体于称量瓶,在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设置为 60℃ )中烘干至恒重,用 电子分析天平 称其干重。 液体培养 金针菇菌丝 球 的形态学检测 ① 观察菌丝球的色、香、味 、 测定菌液 pH、 测菌丝球数目 [14]。 ② 测菌丝球直径 将液体富硒培养所获得的金针菇菌丝球 及其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 在大大小小的菌丝球中,选择其中较大的 3个和较小的 3 个,使用游标卡尺测定这 6个菌丝球的直径,从而得出该培养基菌丝球的直径范围。 ③ 测干重 使用 2 层纱布过滤液体富硒培养基中的菌丝球,置于 培养皿 ,加入蒸馏水充分洗涤,过滤。 如此反复 5 次。 收集菌丝球于称量瓶,在电热恒温干燥箱(温度设置为 60℃ )中烘干至恒重, 用电子分析天平 称其干重。 ④ 计算菌丝体生物量 菌丝体生物量是菌丝体干重 ( g) 与液体培养基体积 ( mL)的比值 [15]。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金针菇菌丝体中的含硒量 在参考文献地基础上 [16], 我们做了改进 : 明确了硫酸高氯酸消化时间和水浴锅加热反应时间, 我们通过在通风处操作以及将锥形瓶盖上塞子,防止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白雾进入空气,危害身体健康, 将其中激烈反应这一并不明显的特征表现删除, 将冒白烟这一特征改成冒白雾,其出现的时间我们按照实验事实做了更正, 使用 100℃ 水浴锅代替电沙浴达到节能效果, 菌丝体与子实体不同,我们根据实验,将文献中加分析纯 改为 , 明确提醒出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地方,防止操作不慎产生恶果, 提醒使用塑料瓶盛装浓 NaOH 溶液, 硫酸高 氯酸消解液配置好后应避光保存 , 因 EDTA溶解度较低,实验中使用 EDTA 二钠盐代替 EDTA。 ① 消化 使用电子分析天平称取金针菇菌丝粉末 (平板获得的菌丝体取), 置于 250mL 锥形瓶中,使用移液管加入硫酸高氯酸消解液 12ml,塞上橡胶塞。 在室温下放置 24h,瓶中菌丝粉末被消化成糊状。 ② 提硒 打开水浴锅,温度设定为 100℃。 在通风处,向锥形瓶中加入钼酸钠溶液 3ml,可看到冒出白雾,钼酸钠加入完毕后迅速将塞子塞上,防止白雾扩散至空气中。 轻轻地水平地摇匀 1min,以防粉末颗 粒粘到了锥形瓶的侧壁,导致消化不完全。 然后将其放置在水浴锅中加热,瓶中产生大量翻滚的白雾。 加热1h 后,即溶液由糊状变成淡黄色时,取出锥形瓶置于台面上冷却。 向溶液中加入蒸馏水 35mL。 在通风处,加入分析纯 ,此 NaOH 固体应少量多次加入,每次加入后摇匀,使其完全溶解,防止溶液爆沸。 反应放热并有刺激性气体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9 使用 8mol/LNaOH 溶液和 pH 计调混合溶液 pH 为中性。 依次加入 40%盐酸羟胺溶液 2mL、 、 1:1(V/V)磷酸溶液 2mL,加塞摇匀 1min。 ③ 萃取 向 溶液加入 %邻苯二胺溶液 2mL,摇匀后静置 2h。 开启紫外分光光度计预热,设置波长为 335nm。 将锥形瓶移至紫外分光光度计旁的通风处 ,使用移液管加入甲苯 10mL,振荡 1min,将混合液倒入大试管 ( 70mL) 中 ,将大试管放入试管架上,静置 10min。 ⑤ 测定 取上层甲苯于石英比色皿中,测 吸收 值。 标准曲线的制作 分别 取硒 标准液 0, , , , , , 于 250 mL锥形瓶中 ,相当于分别含硒 0, 6, 12, 18, 24, 30μg/mL, 经过消化、提硒、萃取、测定步骤后,获 得其在 335nm处的 吸收 值。 以硒含量为横坐标,吸收值为纵坐标绘图。 以吸收值 A对硒含量回归,获得回归方程。 富硒金针菇菌株的选育毕业论文 10 3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紫外诱变对金针菇形态学特征的影响 紫外诱变 实验中 ,选择金针菇 201 和白色金针菇两个菌种。 我设置了 0、 10min 中的时间梯度,随后在平板中培养,发现紫外诱变时间越长,菌丝体的生长速率明显下降,并且菌丝越显得瘦弱。 金针菇在液体富硒培养中的特性 针对菌丝培养后硒含量的测定,我使用石英比色皿和玻璃比色皿制作了两个标准曲线,数据表格及曲线图见表 1~2 和图 1~2。 实 验中,针对金针菇 20白色金针菇及其紫外诱变菌种进行了条件优化的液体富硒培养,使金针菇菌丝体在液体培养基中能够充分的接触到培养基。 在液体富硒培养中,可以得出金针菇菌丝体各个菌株的不同特性。 观察 发酵液的浊度,菌丝球的色、香、味 及其形状 ,测定菌液 pH 和菌丝球直径,测菌丝球数目及其干重 ,记录各个菌种各个梯度菌丝球干燥所需的时间。 通 过对上述菌 株的生长状况进行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