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大学生公寓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KN/m2 ⑥最薄 30 厚 LC轻集料混凝土 2%找坡层 6 = KN/m2 ⑦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板 120 厚 25 = KN/m2 合计: KN/m2 楼面恒荷载计算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8 ( 1)卫生间、盥洗室楼面 —— 铺防滑地板砖 ①小瓷砖地面(包括水泥粗砂打底) ② 3mm 防水涂膜 KN/m2 ③ 25mm 厚细石混凝土找坡 24 = KN/m2 ④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100 厚 25 = KN/m2 合计: KN/m2 ( 2)水泥砂浆抹灰楼里面: ①抹灰层 10 厚砂浆 ② 1: 水泥砂浆 20 厚 20 KN/m3 = KN/m2 ③水泥砂浆一道(内掺建筑胶) 不考虑 ④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100 厚 25 KN/m3 = KN/m2 合计: 屋面及楼面荷载计算 查规范 可知: ① 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载标准值 取为 kN /m2 ② 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水泥砂浆楼面取为 ; 走廊 、门厅取为 KN/m2; 厕所取为 KN/m2 ③ 屋面雪荷载标准值 : 0KrSS = = KN/m2 (式中 r 为屋面积雪分布系数) 楼板内力分析及配筋计算 在各层楼盖平面,梁系把楼盖分为一些单向板和双向板。 如果各版块比较均匀,可按连续单向板或双向板查表经行计算,如果各版块分布不均匀,精确的计算可取不等跨的连续板为计算模型,用力矩分配法求解内力。 为计算简便,板块的计算跨度近似取轴线之间的距离。 本楼盖采用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楼盖梁格布局如下图所示,选取第三层楼面进行板的设计。 参 见楼面地面建筑构造( 01J304),做法如前所述。 计算简图如下图 34所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9 示: 如下图所示 ,可将该区板块分为 A、 B两种板,分别计算如下: 楼盖梁格布置图 ( 1) A区格板(双向板) 恒荷载设计值: 21 .2 3 .0 7 3 .6 8g KN m   活荷载设计值: 21 .4 2 .0 2 .8q K N m   22 3 .6 8 1 .4 5 .0 8g q KN m    22 KN m 23. 68 2. 8 6. 48g q K N m    A区格板为四边固定,则 单位板宽跨中弯矩: 22( 0 . 3 9 4 0 . 2 0 . 0 0 4 2 ) 5 . 0 8 3 . 6 ( 0 . 0 9 2 1 0 . 2 0 . 0 1 8 ) 1 . 4 3 . 6 4 . 3 9 /xm K N m m           22( 0 . 0 0 4 2 0 . 2 0 . 0 3 9 4 ) 5 . 0 8 3 . 6 ( 0 . 0 1 8 8 0 . 2 0 . 0 9 2 1 ) 1 . 4 3 . 6 1 . 4 7 /ym K N m m           单位板宽支座弯矩: 39。 20 . 0 8 2 3 6 . 4 8 3 . 6 6 . 9 1 /xxm m K N m m       39。 20 . 0 5 7 6 . 4 8 3 . 6 4 . 7 9 /yym m K N m m       保护层厚度取 20mm,钢筋选用Ф 8,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0 故 xl 短跨方向跨中截面有效高度 支座处 0h 均为 76mm, 取, A区格板配筋计算结果见下表 A区格板配筋计算 ( 2)、 B区格板(单向板) 1) 2)、荷载组合设计值 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由永久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21 .3 5 4 .0 1 .4 0 .7 2 .5 7 .8 5g q KN m       故取由可变荷载效应控制的组合: q KN m 3)、内力计算 取 1m板作为计算单元,按弹性理论计算,取 B区格板的计算跨度 0 2400l mm。 如 B 区格板两端是完全简支的情况,则跨中弯矩为 考虑到 B区格板两端的 嵌固作用,故跨中弯矩取为 B区格板如果两端完全嵌固,则支座弯矩为 ,考虑到支座两端不是完全嵌固,故取支座弯矩为 B区格板的弯矩计算表见表 01 3 1 81 0 0 2 0 7 622dh h c m m      200 . 9 5 , , 3 3 5 , 3 0 00 . 9 5s s yyMA H R B f N m mhf   板 筋 选 用位置 截面 选配钢筋实配钢筋 ( )跨中方向 76 176 Ф 8@200 251方向 76 77 Ф 8@220 251支座A 边支座 ( 方向 )76 366 Ф 8@160 387A 边支座 ( 方向 )76 251 Ф 8@200 2790()h m m  /M K N m m  2sA m m  2m inb h m m2mmxlylylxl7 . 2 , 2 . 4 , 3 3 ,xxy yll m l l    故 按 单 向 板 算  2018M g q l  20xx0M g q l  20xx2M g q l     20xx4M g q l  21 . 2 4 . 0 1 . 4 2 . 5 8 . 3g q KN m    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1 B区格板的弯矩计算表 截面 跨中 支座 弯矩系数  1/10 1/14    20 /M g q l K N m m   板保护层厚度取 20mm,选用Ф 6钢筋作为受力主筋,则板的截面有效高度为: 混凝土采用 C30,则 N mm ,板受力筋选用 23 3 5 , 3 0 0yH R B f N m m , B区格板配筋计算见表 B区格板配筋计算 截面 跨中 支座  /M KN m m 210scM f bh   1 1 2ss    0s s yA M h f mm 162 115 选配钢筋 Ф 6@150 Ф 6@150 实配钢筋( mm) 189 189 横向框架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计算 横向框架简图 假定框架柱嵌固于基础顶面之上,框架梁与柱刚接。 由于各层柱的尺寸不变,故框架梁的跨度等于柱截面型心之间的距离,此处取 4 轴线横向框架示意计算,计算简图所示。 0 1 0 0 2 0 3 7 72dh h c m m     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2 4轴线横向框架简图 楼面梁布置简图、横向 框架计算简图分别如图 梁布置简图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3 由于房间内布置有次梁,故直接传给该框架的楼面荷载如图中的水平阴影线所示, 计算单元范围内的其余楼面荷载则通过次梁和纵向框架梁以集中力的形式传给横向框架,作用于各节点上。 由于纵向框架梁的中心线与柱的中心线不重合,因此在框架节点上还作用有集中力矩。 恒荷载作用计算 恒荷载计算 各构件恒 荷载计算 ( 1)墙、门、窗单位面积重力荷载 ① 外墙 200厚 ,粘土非承重空心砖( 12 KN/m3,考虑了外墙保温 )内侧 20mm抹灰, 则外墙重力荷载 为: 120. 2+17 = KN/m2 ②内 墙 200厚 ,粘土非承重空心砖( 12 KN/m3)双侧各 20mm抹灰, 则 内 墙重力荷载 为: 120. 2+17 2= KN/m2 ③ 木门单位面积重力荷载: / m 2 ④ 铝合金窗单位面积重力荷载: / m 2 恒荷载作用下各层框架梁上的荷载分布如下图: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4 梁上恒载作用示意图 ( 1)对于第 5 层 11q 、 12q 代表横梁自重,为均布荷载形式。 图 55 4轴线横向框架简图 11q =25=3. 938 kN/m 12q =25=2. 625 kN/m 39。 2q 为屋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 ,由图 关系可得 相应尺寸,并将这些分布荷载转化为等效均布荷载值 P P2分别由边纵梁、中纵梁 、中间 次梁 直接 和间接 传给柱的恒载,它包括主梁自重、楼板自重、次梁自重、女儿墙自重等重力荷载,计算如下 : P1=女儿墙自重 +板传荷载 +次梁自重 +主梁自重 P2=板传荷载 +次梁自重 +主梁自重 P P2 集中力产生的弯矩 12MM、 计算如下: ( 2) 对于 1~ 4层, 11q 包括梁自重和其上横墙自重,为均布荷载,其它荷载的计算方法同第 6 层。 11q =+ ( ) =12q =39。 2q 为楼面板传给横梁的梯形荷载 ,转化为均布荷载 2q   322 1 2 ( / ) / 2 K N m          52 5 1 . 2 0 . 1 2 7 . 2 5 . 1 8 1 . 8 2 3 . 6 1 6 . 4 4 6 . 9 282 5 0 . 2 0 . 6 0 0 . 1 2 6 . 9 4 2 2 5 0 . 2 5 0 . 6 5 0 . 1 2 3 . 6 21 4 8 . 1 8 K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5 . 1 8 1 . 8 2 3 . 6 5 . 1 8 1 . 2 7 . 2 1 6 . 4 4 6 2 2 5 0 . 280 . 6 0 0 . 1 2 6 . 9 4 2 2 5 0 . 2 5 0 . 6 5 0 . 1 2 3 . 6 21 8 0 . 0 6 KN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 12 2 2148 .18 / 2 4180 .06 / 2 0M p e KN mM p e KN m          合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 15 P1 =板传荷载 +外纵墙 +内横墙 +梁自重 P2 =板传荷载 +外纵墙 +内 横墙 + 梁自重 = P P2 集中力产生的弯矩 12MM、 计算如下: 将以上横载的计算结果汇总 可得下表: 横向框架恒载汇总表 层次 5 1~ 4 恒荷载作用下的 内力计算 梁端、柱端弯矩采用弯矩二次分配法计算,由于结构和荷载均对称,故计算时可用半框架。 弯矩计算过程如图 510所示、 所得弯矩图 如图 511所示。 梁端剪力可根据梁上竖向荷载引起的剪力与梁端弯矩引起的剪力相叠加而得。 柱轴力可由梁端剪力和节点集中力叠加得到。 计算过程还应考虑柱自重。 梁端、柱端弯矩的计算: 梁、柱线刚度如 下图 所示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