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专业毕业设计实例(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省 中部,属娄底市所辖的冷水江市金竹山乡境内 ,处于涟邵煤田桥头河向斜西南端。 矿井隶属于湖南黑金时代股份公司,行政区划属娄底市,企业经济类型为国有独资,矿山规模为小型。 矿区自然地貌属低山丘陵,地势东南翼及西北翼高,中部低平,地面标高最高为赤石岭 +,最低为 CK26 孔处约 +227m,井口标高 +242m。 矿井东距涟源市城区 22km,西距冷水江市城区 16km,矿井南部有湘黔铁路通过,设有金竹山站,涟(源)溆(浦)公路从矿井中部通过,交通较为便利。 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矿井设计和生产能力 一平硐是一个年产 30万吨优质 无烟煤的矿井,一水平已于 20xx 年 8月全部结束,目前已全部进入二水平上山采区开采,现有生产采区二个( 2 23采区),准备采区一个( 22采区),现正在准备, 22 采区由于煤层赋存条件差,设计为配采采区(设计年产 8 万吨), 2 23 采区作为主力采区(设计能力均为 20 万吨 /年),可采储量(截止 20xx 年 9 月底止)分别为 万吨和 万吨,按年产 15 万吨计算的服务年限分别为: 21采区: 247。 15247。 +1 = (年 ) 23采区: 247。 15247。 +1 = (年 ) 式中: 为按构造、煤 层赋存条件选择的储量备用系数; 1为递增、递减期。 按正常的采区布置,一个新采区从开工到第一个工作面投产约需 5年时间(按 个有效掘进头作业 ),加之一平硐矿井为突出矿井,考虑防突,施工期会更长,为确保一平硐矿井稳产,并保持强劲的生产后劲,按矿井总体设计,一平硐矿井三水平上山采区的开工应安排在 20xx 年上半年进行。 井田位置 一平硐井田位于涟邵煤田金竹山矿区西南部,桥头河向斜的西南端,东南翼起于 1勘探以西 200 米与土朱矿井接界,西北翼以石子岭断层为界,浅起小窑法定最低开采标高,深至 180m,走 向长约为 2600 米,倾向宽约为 1000 米,面积约为 平方公里。 矿井资源条件 地层 井田含煤地层为下石炭统测水组。 下石炭统测水组地层厚度 71~ ,平均。 地层厚度较稳定,以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 含煤七层,由上而下依次命名为 7煤,其中 5 煤为主采煤层, 4煤为局部可采煤层, 7煤不可采。 构造 本矿井位于桥头河向斜的西南端,构造形态整体上为一不对称向斜,东南翼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地层走向为 NE20176。 ~ 60176。 ,倾角较缓,一般为 10176。 ~ 25176。 ,西北翼地层走向为NE5176。 ~ 30176。 ,倾角较陡,一般为 25176。 ~ 70176。 ,由浅往深地层倾角逐渐变缓。 断层以正断层为主,主要大的断层有石子岭逆断层、利从井逆断层、时和春正断层,石子岭逆断层为井田边界断层,利人井逆断层、时和春正断层位于井田浅部,对采掘无影响。 对采掘影响较大的断层主要为采区内部的小型正断层,发育在 5煤及 5煤顶板以上,落差一般为 1~ 5米,两翼不对称,东南翼倾向为 NW,西北翼倾向为 NE,另外 5 煤底板逆断层也比较发育,这种断层落差较大,最大达 150米以上,造成 5 煤层赋存不稳定。 井田内褶曲不甚发育。 可采煤层情况 井田含煤地层平均总厚 80m,煤层总厚 ,含煤系数为 %。 可采煤层有 5共 4层,平均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为 %,其中主要可采煤层为 5煤层,平均总厚 ,占可采煤层总厚的 %。 各煤层层间距分别为: 23 煤 15m; 34 煤 5m,矿井西部 +30 以下三四煤层间距消失(合槽),东部局部合槽并向深部呈合槽趋势; 45 煤 12m,矿井西部及中部局部 5煤层间距消失(合槽)。 资源储量 截止 20xx 年年底,矿井可采储量 万吨。 其中 50~ +100m 水平可采储量 86 万吨; 180~ 50m 水平可采储量为 万吨。 突出煤层资源量为 万吨( 5 煤可采储量为 万吨),解放层资源量为 万吨(其中: 2煤可采储量为 万吨, 3 煤可采储量为 万吨, 4 煤可采储量为 万吨)。 矿井服务年限为 20 年。 开采技术条件 瓦斯 2、3、4煤层为非突出煤层,5、6、7煤层为突出煤层,该矿井属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根据 20xx 年 9 月矿井瓦斯鉴定资料 (表 ) ,一平硐煤矿相对瓦斯涌出量为 ,绝对瓦斯涌 出量为。 但 20xx 年 5月 17日该矿 2137 回采工作面发生了煤与瓦斯突出。 表 一平硐矿井 5 煤层 瓦斯基本参数测定成果表 序号 参数名称 单位 数值范围 平均值 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1 煤的坚固系数 f 2 瓦斯放散初速度△ P mmAg 49 49 3 水分 Mad % 4 灰分 Aad % 5 挥发分 Vdaf % 6 真密度 TRD t/m3 7 视密度 ARD t/m3 8 孔隙率 F % 9 瓦斯吸附常数 a m3/t 10 瓦斯吸附常数 b MPa1 11 煤层瓦斯含量 X m3/t ~ 12 煤层透气性系数λ m2/MPa2178。 d 179。 102~ 179。 102 179。 102 13 钻孔流量衰减系数  d1 ~ 14 煤层瓦斯压力 P MPa / 煤尘 据勘探中煤的工业分析资料, 5煤层煤尘爆炸性指数位 %,均小于 10%,煤尘无爆炸危险。 矿井自投产以来,没有发生过煤尘爆炸。 煤层自然发火 矿井可采煤层属不易自燃煤层,矿井开采至今,没有发生过煤层自燃现象。 煤层顶底板稳定性 4 煤层为中等稳定~稳定顶板, 5煤层为不稳定~稳定顶板。 水文地质条件 矿井最大涌水量 1300m179。 /h,正常涌水量 280m179。 /h,矿井涌水主要为大气降水。 主要生产系统 开拓系统 矿井为斜井开拓,分东、西两翼开采。 采用采区前进、区内 后退式开采顺序,采煤工作面为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方法。 矿井已开采至二水平,标高为 180~ +100m,运输大巷布置在 50 水平。 二水平采用上下山开采,其中上山采区 3 个,即 2 2 23 采区正在生产,下山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采区二个,即 2 25 个采区, 25已投入生产, 24 采区还在开拓。 矿井现有四个生产采区,即 2 2 2 25 采区,一个准备采区,即 24 采区。 采区内根据地质资料情况划分为区段,一般垂高在 2030米。 通风系统 矿井采用分区抽出式通风,共有三个风井 ,其中 213 风井负责 2 24采区的供风,安装 有两台 47211№ 20B 和一台 47211№ 20B 主要通风机,主、备风机装机容量均为 130kW。 目前,主要通风机风量达 1950m179。 /min,负压 1500Pa,矿井等积孔 ;新东二风井负责 2 25采区的通风,安装一台 47211№ 20B和一台 47211№ 20B 风机,主、备风机容量均为 130kW,风量达 1800m179。 /min,负压 1200Pa,等积孔 ; 18 风井负责 22 采区的抽风,安装两台 47211№20B 风机,主风机装机容量为 55kW,备用风机装机容量为 95kW,主风机风量为1250m179。 /min,负压 600Pa,等积孔 ,能满足矿井安全生产的需要。 矿井 2 2 25 采区均布置有专用回风上山。 井下排水系统 分别在 +100m、 50m水平设立了排水站。 50m水平排水站采用一级排水,有主、副两个水仓 ,主水仓容积为 1700m179。 ,副水仓容积为 1064m179。 ,共安装有七台DF28043179。 8 主排水泵,两趟规格为φ 325179。 8的主排管路 ,出口标高为 +,总排水能力为 1400m179。 /h。 +100 水平排水站采用一级排水,有主、副两个水仓 ,水仓总容积为 2369m179。 ,安 装有六台 150DⅡ 30179。 7主排水泵,两趟规格为φ 273179。 7 排水管,总排水能力 600m179。 /h。 矿井综合排水能力可达 20xxm179。 /h。 运输系统 地面运输:主井井口至煤仓采用型号为 ZK76/250 的架线式电机车运输。 井下运输:运输大巷采用型号为 SDXT86/110EX 隔爆特殊型蓄电池机车运输,采区各区段运输采用 ,轨距为600mm。 提升系统 矿井有主、副两个斜井提升系统,其中主斜井担负提升煤矸和下放材料,绞车型号为。 副斜井担负提人任务,绞车型号为 ,于 1990年安装投运,使用合格的 XRB156/6S 型斜井人车运送人员,各采区有轨道上、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下山,各区段的煤、矸、材料通过绞车提升。 供电系统 地面、井下供电情况: 地面供电系统:该矿井采用 35kV 双电源供电方式,电源分别来自冷江 110kV变电站和岩口 110kV 变电站,两台主变压器,主变压器型号分别为S75000/35/6kV 和 SJL3150/35/6kV。 能满足矿井供电负荷的需要。 井下供电系统: 井下主供电采用 6KV 高压供电方式 , 50 水平、 +100 水平中央变均为双电源,低压采用 660V 供电,井下变压器均采用中性点不接地专用矿用变压器。 井下双风机双电源情况 一平硐矿井共有局部通风机 30 台,其中 2155 机、风巷 4 台, 2551 切眼、风巷 5台, 23511 切眼 2 台, 21210 风巷、切眼 4台, 2239 机巷 2 台, 24180排水巷 2 台, 2468 主石门 2 台, 22 采区 80 北运巷 2台全部采用双风机双电源,只有 23311 煤柱工作面实切眼 1 台没有使用双风机、双电源装置。 三专两闭锁使有情况 一平硐矿井的各掘进工作面全部使用了“三专两闭锁”。 井下防爆管理情况: 井下使用的电器设备都是防爆电器设备,一平硐矿井下防爆管理是在机电矿长的统一指挥下,每月组织两次以上的防爆大检查,并下卡整改,责任落实到人。 机运科做记录登记检查情况。 井下淘汰设备情况: 一平矿的淘汰设备更换已经在 20xx 年 3月前更换完毕。 监测系统 矿井装备有 KJ90安全监控系统,风门安装有风门开关传感器,局部通风机及其它主要运转设备安装有开停传感器;井下各工作面分别安装有瓦斯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风速传感器等,传感器安装位置、数量符合有关规定,并实行连续不间断监测 且与地面监控室联网运行。 地面监控室能实时了解、掌握井下设备运行状况和所有项目的监测结果。 防尘系统 矿井防尘系统采用地面蓄水池,通过 4 寸供水管道输送至各水平大巷,然后湖南科技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第二章 一平硐矿井概况及 24 采区概况 用 2 寸管道输送到各区段平巷再续接到洒水降尘地点,采掘工作面回风巷安设风流净化水幕降尘,岩巷采用湿式打眼。 放炮使用水炮泥。 24 采区概况 采区 位置及范围 24 采区东南翼由 1 勘探线以西 200m 与土朱矿井 1 10采区相接,西北翼以 A( X: 3057620, Y: 37551733); B( X: 3058026, Y: 37551940)两点坐标连线与 24 采区为界,开采上限标高为 50m,下限为 180m,走向长为 1320~760m,平均走向长度 1040m,平均斜长 380m。 集团公司在《 50m 以下延深方案的批复》中仍将下限标高定为 180m。 邻近采区开采情况 24 采区东南翼为土朱井的 1 10 采区, 12 采区已采至 50m 区段标高,预计可采至 20xx年 8 月底, 10 采区尚未开发;上部 23采区已采至 2m标高; 21采区东翼已采至 177。 0m 标高; 西 翼为 25 采区。 地层和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基本特性及厚度) 本区内的地 层从上而下有: 第四系( Q):分布于地貌之表层,为残积坡积或冲积形成的黄土,夹砂岩、灰岩等碎块形成的亚砂土、耕植土。 其厚度为 0~20m,平均。 石炭系( C): ⑴ 、壶天群( C2+3):分布于采区中部,本区内出露的有中下部、下部地层。 岩性中部为灰白、深灰色致密状灰岩及泥质灰岩,具肉红色方解石脉及大量隧石条带,风化表面常呈皱纹状,富含蜓类及珊瑚类化石;下部为深灰色、浅灰色、浅红色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燧石结核或条带,含珊瑚及腕足类化石,本层厚约 150~300m。 ⑵ 、梓门桥组( C1z):分布 于本区两翼山坡上,上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