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煤矿8煤层井田开拓开采与矿井通风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 60 防治措施 ........................................................... 60 监测方面的措施 ..................................................... 60 其它 ................................................................. 61 避灾路线 ............................................................. 61 矿山救护 ............................................................. 61 结论 ..................................................................... 62 部分参考资料 ............................................................. 64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1 第一章 矿井概况 井田自然概况 交通位置 银宇煤矿位于古交市西北 7km,白家沟村一带,行政区划隶属梭峪乡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 112176。 06′ 46″ 112176。 08′ 12″,北纬 37176。 58′ 11″~ 37176。 59′ 10″。 矿区西距太佳公路约 ,距镇城底铁路专用线约 ,与太佳公路相连,交通方便。 银宇煤矿位于吕梁山脉关帝山东翼与云中山端交接处,属褶皱蚀中山区,沟谷发育,切割深度 90~ 160m,地势总体为东北高西南低。 最高点位于井田东部山梁,标高为 1327m,最低点位于井田西部,标高为 1130m,最大相对高差 197m。 河流水系 本井田地表水系属黄河流域汾河水系,井田内无常年性河流,只发育一些较小的沟谷,这些沟谷平时干涸, 遇暴雨或大雨时形成洪水,井田北部沟谷向西北,南部沟谷向西南汇入汾河,井田东部沟谷向东汇入后背沟,再向东南汇入矾石沟,矾石沟向南汇入汾河,属汾河水系。 气象及地震情况 区内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内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短暂,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平均气温 ℃。 全年无霜期 120~ 180 天,每年 11月底霜冻,翌年 3 月初解冻。 最大冻土深度 80cm,年均降水量为 ,大多集中在 7~ 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 60%以上,年平均蒸发量 ,为年均降水量的近 5倍。 矿井供电 银宇煤矿在本矿区西北约 处建有 35kV 变电站一座,站内设 2 台 20MVA 变压器,有 10kV 出线间隔;该 35kV 变电站双回路电源,分别引自火山 35kV 变电站和镇城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2 底 110kV 变电站 35kV 不同母线段。 两变电站均能满足本矿生产用电量的要求。 在矿井工业场地建有 10kV 变电所 1 座,两回 10kV 电源分别引自本矿区 35kV 变电站 10kV 母线段,导线型号均为 LGJ150mm2,输电距离约。 两回电源线路一回工作,一回 (带电 )备用。 当一回线路故障时,另一回仍能保证全矿井 负荷用电。 矿井供水 地面供水水源:银宇煤矿已与古交市梭峪乡白家沟村民委员会签订了供水协议书,主井工业场地生产和生活用水由古交市梭峪乡白家沟村提供。 井下供水水源:矿井正常涌水量为 30m3/h,最大涌水量为 60m3/h,涌水排至地面后,经净化处理达标后,作为矿井井下消防、洒水及井下用水设施用水水源。 井田内小煤窑开采情况 据调查,井田内 2+3 号煤层存在一处小窑破坏区,位于井田东北部,面积为289350m2, 20xx 年关闭,具体开采情况不明。 井田 地质 地层 井田内山梁一般为新生界地层覆盖,沟谷两侧多为基岩出露。 所见地层有古生界二迭系下统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新生界第三、四系。 奥陶系中统峰峰组 一般厚 85m 左右,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厚 ~ ,一般 25m 左右。 为一套灰色、灰黄色角砾状泥灰岩。 角砾成分为石灰岩、泥灰岩碎块,呈棱角状。 常夹有层状隐晶质石膏或脉状纤维质石膏(称第一石膏带)。 上段:厚 ~ ,一般 60m 左右。 岩性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致密坚硬,裂隙发育,中部 有时夹灰黄色薄层状泥灰岩。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3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全厚 ~ ,平均 ,呈鸡窝状分布,厚 0~ ,平均 左右;本区埋藏浅,钴孔所见亦多为褐铁矿。 其上为不稳定的 G 层铝土岩,厚 0~ 8. 23cm,平均 左右;银灰或浅灰色,团块状,具鲕状结构,常与铁矿共生,有时呈侵染状或透镜状赋存于铝土泥岩之中。 个别点见铁矿、铝土岩同时尖灭,代之以砂岩或砂质泥岩直接覆于奥陶系中统( O2)之上。 中、上部由灰黑色泥岩、深灰色粉砂 岩、灰色砂岩及浅色粘土岩组成,夹不稳定灰岩 1~ 2 层及煤线 1~ 2 层。 主要为浅海相、过渡相;总的旋回结构明显,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属海陆交互相沉积,系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之一。 全厚~ ,平均。 按岩性、岩相和沉积旋回的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下段:自 K1 砂岩至 8 号煤顶。 基底 K1(晋祠)砂岩在本井田不甚发育,厚 ~,平均 ,多为灰色中细粒砂岩,泥质胶结,含铁质,横向变化较大,有时相变为砂 质泥岩;其上为一组黑灰色、灰色过渡相及陆相沉积,岩性以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粘土岩及不稳定砂岩,含 1 8号煤层,其中 9 号可采。 中段:自 L1 至 L4 灰岩顶。 本段以碎屑岩为主,有三层灰岩。 其中 L4 灰岩全区稳定。 K2灰岩有时由三角洲相碎屑沉积(称马兰砂岩)所替代。 L4下为零星可采的薄煤层 — 7 号煤层。 上段:自 L4 灰岩顶至 K3砂岩底,以过渡相为主。 中、下部由各粒级砂岩组成;上部以泥质岩为主,夹 6号薄煤(不可采)及菱铁矿层(相当 L5 灰岩层位)。 本段不含或很少含化石。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全厚 ~ ,平均 ,与下伏太原组呈连续沉积,为井田主要含煤地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4 层之一。 基底 K3 (北岔沟)砂岩在井田一带不甚发育,多系河漫、河床相沉积,为灰色、灰白色中细粒砂岩,有时相变为粉砂岩或泥质岩,厚 0~ ,平均。 K3 砂岩沉积之后,其上以陆相沉积及含煤厚度大为特征。 主要由黑灰或深灰色砂质泥岩、深灰色粉砂岩、灰色砂岩组成。 旋回结构较为明显,岩性变化不大。 含煤 4~ 5层,分别为 0 0 2+ 4 号煤层,其中 2+ 4 号煤层稳定可采。 03 号 煤层以上受河床变迁的影响,地层厚度岩性变化比较大。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全厚 ~ ,平均 ,以 K4(骆驼脖)砂岩为基底与下伏西组整合接触。 本组依岩性及色调的不同,以 K5 砂岩分为上、下两段。 下段( P1x1):厚 ~ ,平均 ,以深灰色、灰色、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夹黄绿色砂岩,呈互层状,下部常含 1~ 2层煤线。 上段( P1x2):厚 ~ ,平均 43m,以灰绿色、黄绿色粉砂岩、砂质泥岩力主,间夹黄绿色砂 岩及灰色泥岩。 上第三系上新统保德组 全厚 0~ 25m,一般 10m 左右。 以砾岩为基底不整合于下伏基岩之上。 砾石成分以石灰岩、变质岩为主,胶结较好。 其上为棕红色粘土,含粉、细砂质较多,上部含 2~ 3层钙质结核层。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下部为中更新统离石组,全厚 0~ 30m,平均 7m 左右。 以淡红色、浅红色粘土及砂质粘土力主,中下部含钙质结核 3~ 5层,底部常有 1~ 2层半胶结状砂砾层。 不整合覆于较老地层之上。 其上为上更新统马兰组,全厚 0~ 25m,一般 3m 左右。 主要为灰黄 色黄土,含粉、细砂、垂直节理发育,底部有豆(卵)状钙质纬核,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5 构造 本井田处于吕梁山隆起东翼,西山煤田平缓不对称向斜的北部。 本井田褶曲构造较发育,轴向北东的白家沟背斜穿过井田西部,背斜西北翼在井田内走向北北西,倾向西,倾角约 9176。 左右;东南翼地层走向北东,倾向东南,倾角约 13176。 在井田中部发育一个宽缓的向斜构造,轴向与白家沟背斜近平行,向南倾伏,其西北翼为白家沟背斜的东南翼,其东南翼地层走向北西,倾向西南,倾角约 8176。 左右。 井田断裂构造较发育,现分述如下: .F44 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北边界附近,走向北东 ,倾向西北,倾角 80176。 ,落差 25~ 29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 1400m。 F57 正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走向北东,倾向东南,倾角 65176。 ,落差 5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 300m。 F58 正断层 位于井田北部,走向北东 78176。 东,倾向南,落差 4m,井田内延伸长度约为 600m。 F94 正断层 位于井田西南部,走向北 45176。 东,倾向西北,倾角 60176。 ,落差 5m,井田内延伸长度 200m 左右。 井田内未发现岩浆岩等构造和侵入岩体。 另外,在井田西南部, 361 钻孔施工时,揭露一个陷落柱, 361 钻孔位于陷落柱边缘,推断陷落柱长轴直径经 50m 左右。 总的来说,该井田地质构造属于简单类型。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6 煤层特征 含煤地层及含煤性 本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山西组,共含煤 11 层,自上而下为 0 0 2+ 11 号,其中 2+ 9 号煤层为全区可采煤层, 0 7 号煤层为零星可采煤层。 含煤地层平均总厚 ,煤层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可采煤层平均总厚 ,可采含煤系数 %。 山西组 山西组平均地层厚度 ,含煤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太原组 太原组平均地层厚度 ,含煤平均总厚 ,含煤系数 %。 可采煤层 本井田可采煤层有 2+ 9号煤层。 2+3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中部,上距下石盒子组 K4 砂岩 20m 左右,煤层厚度 ~ ,平均,稳定 ,全井田可采,结构简单,有时含有一层夹石,夹石最大厚度。 顶板岩性可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底板岩性为细砂岩或砂质泥岩。 4 号煤层 位于山西组下部,上距 2+3 号煤层 ~ ,平均。 井田内稳定可采,煤层厚度 ~ ,平均 ,结构简单,无夹石。 煤层顶板岩性为细砂岩或砂质泥岩。 底板岩性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全(专科) 7 8 号煤层 位于太原组下段顶部,上距 4 号煤层 ~ ,平均。 煤厚 ~,平均。 全区稳定可采,结构简单,有时含 1层夹石。 为井田主要稳定可采煤层之一。 顶板为泥灰岩或石灰岩。 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粉砂岩。 9 煤层 位于 8 号煤下 ~ ,平均。 煤厚 ~ ,平均。 厚度稳定,全井田可采,结构简单,有时含 1~ 2 层夹石。 顶底板岩性均为细砂岩或砂质泥岩。 各煤层赋存特征见表 211。 表 211 可采煤层特征 煤质 煤的物理性质 8 号煤层:以光亮煤型为主,镜质组和半镜质组含量 80~ 85%,在丝炭化、半丝炭地层 煤层 厚度 ( m) 间距 ( m) 结构(夹石层 数)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岩性 顶板 底板 山西组 2+3 简单(0~ 1) 稳定 全区 可采 砂质泥岩细砂岩 细砂岩砂质泥岩 4 简单无夹石 稳定 全区 可采 细砂岩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细砂岩 太原组 8 简单(0~ 1) 稳定 全区 可采 泥灰岩石灰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 9 简单(0~ 2) 稳定 全区 可采 细砂岩砂质泥岩 砂质泥岩粉砂岩 太原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说明书 矿井通风与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