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15万亩丰产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力没有得以充分挖掘市场价格只有橄榄油的 5060%左右,是菜籽油的 23 倍。 油茶综合开发后产品附加值极高 茶油不仅可以食用,还是重要的化工、医药原材料,目前国内已成功开发出注射用的针剂药膏、药丸等,利用茶油能滋养皮肤和吸收 17 短波紫外线的功能,精炼制作天然高级美容护肤系列化妆品,使茶油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几十倍。 榨油后的枯饼,通过深加工可提取茶皂素和制作高蛋白饲料、生物杀虫剂和机床抛光粉等。 目前枯饼粉碎后的茶粕,价格达 2800 元 /吨,而且供不应求,甚为抢手。 茶果壳可提取糠醛、栲胶和木糖醇等,大大提高了油茶的综合效益。 (二)油茶产品 的国内外 市场分析 国内市场分析 ( 1)我国油料生产分析 我国地域广,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适合多种油料作物生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选用加工食用油的油料作物的范围越来越广,因而国内食用油产品丰富多样,油料年产量约为 40005000 万吨,主要以油菜籽与大豆为主, 两者约占 80%,大豆绝大部分用作粮食,真正用来榨油不到一半。 木本油料主要以油茶为主,但所占的比重很小,仅为生产总量的 2%左右。 (见下表) 表 1:国内主要油料生产格局 产量 类别 播种面积 (万亩 ) 总产量 (万吨 ) 折油 (万吨 ) 占当年比例 (%) 菜籽油 10715 1053 402 大豆油 13183 1615 382 花生油 7517 1495 棉籽油 6278 337 芝麻油 1198 90 36 茶油 5500 90 20 2 其它油类 ( 2)我国油料消费分析 我国年人均食用植物油自“八五”期间的 公斤提高到目前的14公斤左右,接近世界平均水平的 15公斤,但低于发达国家的 2030公斤。 国内食用油年消费量约为 2200万吨。 据有关统计数字表明,我 18 国消费缺口已从“八五”的 28%上升到如今的 50%以上,国内植物油消费逐年在大幅度增加(见下表)。 表 2:中国各类主要食用植物油消费对比表 单位:万吨 从食用油生产和消费比较中,不难看出我国食用植物油供应严重不足,每年都需进口大量的植物油料。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量还在逐年上升,也从单纯地考虑数量提高为数量和质量双重提高。 但国内草本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增长变缓,呈萎缩 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世界食用植物油市场的依赖度。 也就是说,茶油这种优质的食用油,在国内将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竞争力。 ( 3)国内油茶产品市场特点 我国油茶栽培面积 5500万亩,年产茶油 1820万吨,相当于我国食用油消费总量的 1%左右,从总量而言,目前根本无法与大豆、花生、油茶籽、棉籽、葵花籽及芝麻等各种主要油料直接竞争。 为此,油茶产品市场的发展重点应瞄准食用油的高端市场,针对大中城市的高消费人群和注重特殊保健需要的人群,在市场打造过程中必须尽快树立油茶产品知名品牌。 茶油作为优质食用油,一直以来就得 到产区人们的认可,初加工年度 产量 类别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豆油 棉籽油 棕榈油 菜籽油 花生油 葵花籽油 茶油 其他油类 合计 19 的茶油市场价格是菜籽油的 2倍左右, 2020年很多地方在 30元 /公斤以上。 通过精加工的食用油,价格更高,国内市场已上升到 4560元 /公斤,出口价已提到 1520美元 /公斤,这充分说明茶油已得到市场的认可。 为此,茶油市场的开发,要注重精炼工艺的提高,生产高级保健食用油,扩大贸易出口量。 同时也要逐步加大高级化妆品市场的开发力度,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的附价值。 油茶综合利用的副产品茶皂素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在建材、日用化工、医药、农药等领域有着很大的作用,市场需求量较大,价格在逐年上升。 用茶果壳生产加工成的食品活性碳,市场开发潜力也非常大。 国际市场分析 世界植物油料消费主要是以大豆油、棕榈油、菜籽油、花生油等为主体。 (见下表 3) 表 3: 20202020 年度世界食用油产量及 20202020 预测 单位:万吨 年度 产量 类别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2020 大豆油 2666 2835 2466 2756 3057 3371 棉籽油 389 419 463 496 530 565 花生油 486 493 581 675 783 905 葵花籽油 887 849 1125 1298 1396 1541 菜籽油 1415 1390 227 675 783 905 玉米油 204 211 210 190 190 190 橄榄油 256 270 331 233 244 257 棕榈油 2338 2380 2460 3058 3716 4426 棕榈仁油 289 298 377 494 631 788 椰子油 343 340 85 337 341 342 茶油 35 茶油来自国 家统计局统计数,其它来自《油世界》。 一般大宗油料生产国,肯定又是该油料的主要消费国。 其中印尼和马来西来等国则是以棕榈油等热带油脂为主,几乎占 95%以上;美国、巴西等以大豆为主,占 70%以上;俄罗斯和阿根庭以 棉籽油 为主 20 体,约占 50%以上;中国、德国和加拿大等以菜籽油为主,约占 40%左右,意大利和西班牙沿岸国家则是以橄榄油为主,占 35%左右。 油茶主产我国南方,日本、越南、泰国也有少量栽培,但仍以生态效益为主,整体产量非常少。 20世纪初期,日本和韩国等从中国进口茶油主要制成高级护肤化妆品;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 亚国家则进口大量的茶籽和茶枯来进行加工、提取的生物农药和机床的抛光粉等。 但作为高级化妆品开发的企业在日本,日本大岛椿株式会社以茶油作为高级天然护肤产品已有了 100 多年历史,目前增加了防晒、洗发等系列。 从上表可以看出,茶油占世界食用油总量的比重很少,属稀缺优质食用油资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对茶油的优质特性认识更上了一个层次,不但国外进口中国原料制作茶油产品,国内很多企业生产出来的茶油产品推介到海外销售。 中国加入世贸以后,更有利于茶油产品的出口,有眼光的油茶在逐步开拓占领国际市场。 ( 三 ) 油茶市场需求情况分析 虽 然油茶是上天赐与中国的一种极为宝贵的珍稀资源,但令人惋惜的是,长期以来,油茶却“藏在深闺人未识”,国人尤其是北方地区普遍对茶油缺乏足够的认知,油茶的产业化更是步伐缓慢甚至出现倒退,油茶产出效益极低,油茶的原产地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 品种低劣,优良品种推广面小。 有些地方还存在着见苗就栽、盲目种植的现象,造成品种良莠混杂,良少莠多,品种不纯,使结籽率、出油率降低,从而造成油茶林的低产。 由于缺乏资金投入,一些油茶林长期失管,长势不旺,产量低,大小年明显,林相混乱,稀密不匀,杂草灌木丛生,处于半荒芜状态。 老残 林多,油茶树龄老化,生长衰退,效益低。 油茶产业化程度低,综合利用水平低。 加工技术落后,设备老式、陈旧,出油率及品质低,而且只停留在茶油加工,没有药 21 品或化工原料深加工项目。 对油茶扶持政策没有连续性,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对油茶的科研投入非常少,重视不够,后续人才出现断层,油茶的良种选育和推广工作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首先,从油茶生产环节上看,我国油茶目前平均亩产只有 2- 3公斤,与亩产 50 公斤的油茶生产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极大。 1972 年,中国的茶油产量为 13万吨, 32年后的 2020年,中国茶油产量减少为 10万吨。 而 与此同时,橄榄油产量在突飞猛进,并风靡全球。 上世纪60 年代至 70 年代初,联合国组织在欧洲地中海地区所做的一项著名的“七国调查”,发现常年食用橄榄油的希腊人群癌症的死亡率是美国人的一半,患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只有美国人的 1/ 20,使橄榄油的价值迅速提升,地中海沿岸形成了广泛种植油橄榄的运动。 2020年,全球橄榄油产量达到 300 万吨,是 1972年 12 万吨产量的 25 倍。 其次,从油茶加工及综合利用效益来看,目前,全国各油茶产区大多采用热榨法榨油,生产的初级毛油市价仅每公斤 14- 15元左右,与进口橄榄油的价格相比,相 差十几倍。 油茶榨油后的茶粕大部分作为燃料烧掉,资源综合利用很差,浪费十分严重。 而反观国外,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国已掀起一场野生茶油美容、养颜的热潮,并已开发生产出了以茶油为原料的美肤油、美发油和护体油等茶油化妆系列产品,日本还开发出了以高纯度茶皂苷为原料生产的茶皂胶囊等产品,进一步拓宽了茶油及油茶产品在化妆品和医药保健领域的新用途。 而拥有世界 独一无二 的油茶资源的中国,除 个别企业外,在上述领域却几乎还是空白。 我国茶油生产企业的状况也令人堪忧。 目前,我国有 150 余家茶油生产企业,但大多规模小、技术研发能力低下。 除此之外,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类似于美国 FDA(美国食品药 22 品监督管理局)对橄榄油的支持举措也是我国目前所缺乏的,并非常值得借鉴。 2020年底,美国 FDA官方发布了一则有关橄榄油的新闻公告:允许橄榄油在其食品标签上标注“每天食用 23克橄榄油,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可以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允许作为非保健品的橄榄油使用这样的标注,显然将给橄榄油带来更加巨大的市场空间。 而另一方面,我国对高档食用植物油的需求在日益增长,目前年需求量在 60万吨左右,国际橄榄油组织称“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后也是最大的橄榄油消费国”。 仅仅从合理利用国内优势资源、发展民族产业出发,全面提升中国油茶产业已是刻不容缓。 而尤其重要的是,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为农民增产增收、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来考量,大力发展中国油茶产业也理应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 四、 油茶产业 在福安 发展的区域 优势 ( 一 ) 福安油茶 发展 史 福安为油茶重点产区。 福安种植油茶历史悠久,据清《福安县志》记 载,经营历史至少有 150年以上。 1974年,在山林普查的基础上,在上白石、潭头、城郊、松罗、溪柄建立 5个油茶基地,总面积 万亩。 1975年,营造油茶种子园 66亩。 其中潭头村 56亩、墩头村 10亩(经省林科所鉴定的优选单株闽 4闽 4闽 60均生长在墩头村)。 苗木采用省林科所在漳平、宁化、桐口林场与墩头优选的 22株优树实生苗与扦插苗。 1985年,产籽 500公斤。 1986年,国营化蛟林场在霞山区进行油茶嫁接换冠 20 亩,接穗采用福建、湖南、江西 3 省的 80个无性系,建成油茶优良采穗物种库。 1989年,在潭头镇 营造闽 4闽 4闽 60 等 3 个无性系的油茶采穗圃 130 亩,其中渔溪洋村 100亩、潭头村 30亩。 1989年,在上白石镇不老村营造亚 1(亚热带林业 23 研究所)、亚 亚 6等 3个无性系的油茶采穗圃 100亩。 1975~ 1990年,共新造油茶林。 福安群众历来有对油茶、油桐、毛竹成林进行中耕抚育的习惯,通常在夏秋季节进行劈草、锄草或松土,农谚有“七月挖金、八月挖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林抚育工作得到政府重视,尤其是油茶成林抚育,被列为生产议事内容,还在经济上给予扶持。 1956年,政府发放长期贷款扶助油 茶抚育工作。 1957年秋,由于对成林抚育的工分采取当年报酬的办法,全县油茶中耕抚育形成高潮,完成油茶抚育 万亩。 1960 年国家粮食困难,无力经营油茶, 1962 年,贯彻《六十条》,体制下放,实行生产队经济核算。 县委提出“以粮为纲,粮油并举”的方针,专区无偿投资 ,用以支援穷社队垦复油茶,油茶林垦复又形成高潮。 当年垦复油茶林 39954亩,为 1949年以来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一年。 直至 1963年,国民经济好转,国家拨款扶持,油菜成林抚育逐渐正常化。 同时在中耕抚育中进行“三改”(改劈草为挖山,改隔年 中耕为年年中耕、改秋季抚育为春秋两季抚育),同时在保土、保水方面推广湖南的经验,进行翻土包草堆畦,尽可能挖成水平梯层。 排洪沟与鱼鳞坑也得到推广。 1963- 1970年,全县共抚育油茶 ,年均。 1976- 1980年, 5个油茶基地在国家支持下,结合中耕、抚育,建筑“三保山” 5 万多亩。 1976~ 1980年,国家投资主要用在 5个亩茶林基地建设“三保山”上,油茶抚育任务多数未能完成,荒芜面积逐年增加。 1983~ 1990年,经济林生产责任制得到全面落实,全县 15万亩油茶林全面得到垦复。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后,重视油茶生产,荒芜油茶林得到垦复。 1957年,油茶大丰收,总产油 737吨,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上白石区墩头村千亩油茶林平均亩产油 ,被评为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 24 设 先进单位。 国务院授予该村“绿色油库”的荣誉称号。 1979年,全县茶油总产量达到 900 吨,比 1957 年增产 %。 1988 年,福安县被列为全省油茶低产林改造县,连续 3 年,每年投资 180 万元,改造低产林 11万亩。 1990年福安被国家林业部定为全国 53个油茶重点基地县市之一,年改造低产林 万。宁德市15万亩丰产油茶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