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经济增长也会带来产业结构相应的变动。 我国学者运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中国、部分省(含自治区、直辖市)、部分区域的产业结构变动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但关于 孝感市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并 不多。 本课题以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为特定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丰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机理,为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借鉴。 (二)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2 本文相关数据 主要通过图书馆查询、网上浏览、 查 阅统计年鉴 等方法来 收集。 主要采取规范分析、实证研究和对比分析等方法, 多次 运用计量经济学 Eviews软件 进行 回归 分析和检验 ,对孝感市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三)本课题研究的结构安排 本论文共 分为 五 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部分,介绍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方法以及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部分主要回顾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的国内外研究理论;第三部分介绍样本数据的选择及建立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第四部分为结论 ;第 五 部分为对策建议。 二、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回顾 (一)国外 产业结构 的理论研究 在西方的经济理论中,对产业结构最早论述的是威廉配第。 他 (l978)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而亚当斯密 (l981)在《国富论》中论述了产业部门、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 业的顺序。 [2]此后,克拉克受配第等有关思想的启发,在《经济发展条件》 (1940)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同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规律,指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为主向第二次产业转移,随后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转移。 [3]由于受到克拉克观点的影响,库茨涅兹 (1949)在论述国民收入的度量问题时提出,一个国家国民收入的度量必须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去衡量。 [4]为此,库茨涅兹 (1957)用 5O 多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和长期历史数据做了统计分析,认为 :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在整个国民收 入中随着经济发展处于不断下降之中;工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来看呈稳定上升趋势;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都是上升的,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二)国内 产业结构 的理论研究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经济理论界没有使用“产业结构 这一概念。 大约在20 世纪 80年代初,我国引入西方产业经济理论,渐渐地人们对产业结构有了基3 本了解,研究产业结构的文章相继出现。 马洪 (1981)的《 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研究 》着重总结新中国成立后前 30 年的经验教训,重点转向了对中国现实问题的批判性分析。 [5]杨治 (1985)的《 产业经济学导轮 》 则代表了 80 年代中后期我国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的新方向。 其特点是以三次产业分类为基础,从静态理论演绎转向动态实证研究,将产业结构状况及其变化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要素禀赋、政府干预等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6]郭克莎 ( 1993)的 《中国:改革中的经济增长与结构变动》一书中,除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和结构变动的一般特点外,特别注重对效率、效应的分析。 他经过统计分析指出,综合要素生产率 (TFP)的变动与经济增长率的波动呈现负相关。 [7]刘伟 ( 20xx) 的《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 》通过采用考虑不 同产业结构对生产影响的函数,对全国各地区 (199220xx)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会导致经济的良性增长。 [8]周振华 ( 1995) 的《 现代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 》 旨在通过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分析来说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采用系统研究的方法,以投入产出模型为基础,不仅考察了产业结构内部关联的结构效应,而且从国民产品运动的角度考察了产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反应程度,揭示了结构弹性效应。 [9]周振华 ( 1998) 的《 我国经济结 构调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 》 提出了制度性调整与经济性调整并举、局部性调整与整体性调整协调、过渡性调整与目标性调整相结合的思路。 [10]周振华 ( 20xx) 的《 产业融合: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 指出在信息化进程中,出现了在数字融合基础上的产业融合。 随着产业融合在整个经济系统中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它将导致产业发展基础、产业之间关联、产业结构演变、产业组织形态和产业区域布局等方面的根本变化,对整个经济与社会产生综合影响。 [11]李长明 ( 1994) 的《 产业结构与宏观调控 》 对我国 1978 年到 1992 年的国民产值的产业构 成、就业结构状况进行了分析并说明变化原因。 得出我国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指出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2]郭金龙 ( 1998)的《 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分析 》 从理论上分别解释了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以及对提高生产率的显著作用,为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得出部门产出在总产出中占的比重不同会改变各部门的权重,从而导致总增长率的变化。 [13]乔为国 ( 20xx) 的《 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特征及解释 》 在对需求4 结构考察的基础上,解释了我国对第三产业投资大幅倾斜但产出中第三产业比重基本不变而 第二产业比重大幅提高的状况;也解释了在国际比较中,我国第三产业比重偏低而第二产业比重偏高等产业结构特征。 [14]周英章 ( 20xx) 运用时间序列经济计量技术对我国 1952— 1999 年期间的产业结构变动和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结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的重要原因,而实际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动没有显著的影响。 [15]朱慧明 ( 20xx) 《 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 利用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 的贡献,得出的结论与周英章相同。 [16] 综上所述,许 多经济学家针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他们都肯定了产业结构的重要性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并认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变动能推动经济增长。 但是由于这些学者大多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产业经济或经济结构,或多从经济结构同经济增长的关系入手来全面考察所有问题。 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在产业结构研究上不够细化,尤其是在产业结构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方面的研究不是很充分。 本课题通过对孝感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研究,增加其实证分析,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三、 样本数 据的选择与回归检验 (一)数据来源及处理 国际、国内较为通用的表示国民经济增长的一项重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即 GDP。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和构成情况及它们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 本文 采用的指标数据为 1992~ 20xx 年年度数据,具体为反映孝感市 历年经济增长的国内生产总值 GDP (按当年价格计算 ), 反映历年产业结构情况的第一产业产值 (Y1)、第二产业产值 (Y2)、 第三产业产值 (Y3)、第一产业比重 (R1)、第二产业比重 (R2)和 第三产业比重 (R3)指标数据 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具 体数值如 下 表 1所示。 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组织和构成情况及它们所占的比重和相互关系。 本文选用产值结构 Y Y Y R R R3 (分别代表 孝感市5 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 以及第 一、二、 三产 值 比重 )来表示产业结构。 对于经济增长,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 GDP。 (表 1) 表 1 1992~ 20xx 年 各衡量指标 年份 GDP 总量(万元) 第 一产业 产值(万元) 第 一产业比重( %) 第 二产业 产值(万元) 第 二产业比重( %) 第 三产业 产值(万元) 第 三产业比重( %) 1992 652368 278561 % 202234 % 171573 % 1993 752404 286241 % 259715 % 206448 % 1994 885223 399292 % 234753 % 251178 % 1995 1251853 533831 % 387942 % 330080 % 1996 1471773 665801 % 421013 % 384959 % 1997 1558432 671045 % 484693 % 402694 % 1998 1578133 696036 % 456445 % 425652 % 1999 1683094 713931 % 514159 % 455004 % 20xx 1943165 722089 % 628795 % 592281 % 20xx 2136405 728200 % 720xx9 % 688086 % 20xx 2368252 759800 % 819377 % 789075 % 20xx 2678117 813400 % 941019 % 923698 % 20xx 3227100 884800 % 1172700 % 1169600 % 20xx 3602300 945000 % 1353600 % 1303700 % 20xx 4041500 995900 % 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