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航空摄影工程项目--技术设计书(技术要求参考)(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成果 形式提交,连同成果数据,提供街区接图表; 、 数字正射影像 图 ( DOM) ( 1) 图幅分幅: 1: 20xx 标准分幅( 40cm 50cm) ; ( 2) 数据格式: 标准 TIFF( .tif)格式 ; ( 3) 地面分辨率:。 、产品精度要求 、数字线划地形图 ( DLG) 产品 ( 1) 平面位置精度指标 内 业加密点和地物点,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图上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表 2 规定 (《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61): : 表 2 平面位置精度 项目 城市建筑区、平地、丘陵地 (1:20xx) 加密点中误差 地物点中误差 地物点间中误差 注: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规定值放宽 1/2。 ( 2) 高程精度指标 内业 加密点、高程注记点和等高线对最近野外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表 3 规定 (《城市测量规范》 CJJ 899, P62): 表 3 高程精度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基本等高距 1m 1m 高程中误差 加密点 ≤177。 ≤177。 5 5 地形类别 平地 丘陵地 注记点 等高线插求点 (等高距 ) ≤ 1/3m ≤ 1/2m 注:林区、阴影覆盖隐蔽区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上表规定值放宽 1/2。 、数字正射影像图( DOM)产品  数字正射影像地面分辨率: ;  数字正射影像 (DOM)的成图范围为内图廓线外扩不少于 2 个像元。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位置中误差要求如下表所示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 1:500 1:1000 1:20xx数字正射影像图》, P3): 表 4 数字正射影像平面位置中误差 地形类别 平面中误差 图幅接边限差 平地 2 个像元 山地 2 个像元 总体 技术路线及生产流程图 、 总体 技术路线 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开展福州 大都市航空摄影及 1:20xxDLG、 DOM 的生产任务,包括航飞资料的检查、像控测量、空三加密、航内采集、外业调绘、编辑成图、成果入库等环节, 要求严格控制质量关键节点, 各环节质检合格后移交下一环节。 6 6 、生产流程图 图 2 测区 DLG、 DOM 生产流程图 技术方案 、 数码航空摄影 根据工程范围及实际地形地貌进行航飞设计,选择较好的航飞天气航摄,获取数码影像,资料处理,资料检查,对航飞质量较差区 域及漏飞区域重飞或补飞。 、 航摄相机参数 本测区选用高精度数码航摄仪。 具有影像高清晰;小畸变、高分辨率和均质的独一无二的镜头系统。 基于面阵 CCD 传感器:影像具有已定义的、刚性几何特征;传统的中心投影几何方式;适用于现有的数字摄影测量系统软件;相机带有陀螺平台的镜头座架,飞行管制系统 能够 自动保持相机在工作中的正确姿态,实时控制航摄飞行质量。 7 7 、航摄分区及航线 部分 示意 略 图 图 3 航摄分区及航线示意 略 图 8 8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基本参数 略 表 表 5 航空摄影技术设计基本参数 略 表 摄区名 称: 福州大都市(优于 16cm 区域) 总计 分区 1 2 3 福清 3(其他略) 面积( km2) 5697 约 1000 焦距 (mm) 像元大小( u) 幅面大小(像素) 14430 14430 14430 15552 9420 9420 9420 14144 最高点高程 (m) 600 1200 1200 最低点高程 (m) 0 300 300 基准面( m) 200 700 700 500 相对航高 (m) 2300 绝对航高 (m) 2800 设计航向重叠度 (%) 最高点航向重叠度(%) 最低点航向重叠度(%) 基线 (m) 396 设计旁向重叠度 (%) 最高点旁向重叠度(%) 最低点旁向重叠度(%) 航线间隔 (m) 1415 航线数量 (条 ) 30 航线长度 (km) 航片数量 (张 ) 11150 1656 878 1240 最高点分辨率( m) 9 9 基准面分辨率( m) 最低点分辨率( m) 东西覆盖因子 3 条基线 3 条基线 3 条基线 3 条基线 地貌特征 山地 平原 山地 山区 、 航摄质量控制 、飞行质量 (1) 像片重叠度 由于数码相机完全实现定点曝光,按照国家目前航摄及成图标准:像片航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 60%~ 65%,个别最大不超过 75%,最小不少于 56%;像片旁向重叠度设计一般为 30%~ 35%,山地区域个别最小不少于 20%。 而数码相机像片不存在边缘模糊圈,只要有重叠能变清地物均可选点、测图。 以上要求均由相机上飞行管理系统设置后,自动给予保证。 基于本次航摄任务的实际情况确定航向重叠度为 65%,旁向重叠度为 35%。 ( 2)像片倾斜角 像片倾斜角一般不大于 2176。 , 1:20xx 测图个别最大不超过 4176。 ( 3)像片旋偏角 像片旋偏角应满足以下要求: a)像片旋偏角一般不大于 15176。 ,在确保像片航向和旁向重叠度满足要求的前提下最大不超过 25176。 ; b)在一条航线上连续达到或接近最大旋偏角的像片数不应超过三片;在一个摄区内出现最大旋偏角的像片数不应超过摄区像片总数的 4%。 ( 4)航线弯曲度 航线弯曲度不大于 3%。 ( 5) 航高保持 航高应满足以下要求: a) 同一航线上相邻像片的航高差不应大于 20m,最大航高与最小航高之差不应大于 30m; b) 航摄分区内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应大于 50m;当相对航高大于 1000m 时,其实际航高与设计航高之差不得大于设计航高的 5%( 100m)。 ( 6)摄区 、分区、图廓覆盖保证 摄区、分区、图廓覆盖应满足以下要求: a)摄区边界覆盖保证:航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不少于一条基线。 旁向覆盖超出摄区边界线一般不少于像幅的 30%;在便于施测像片控制点及不影响内业正常加密时,旁向覆盖不少于像幅的 15%; b)分区边界线覆盖保证:分区边界线覆盖应满足分区各自满幅的要求; c)图廓覆盖保证:摄区、分区的边界线一般为图廓线,对图廓覆盖的要求与 a)、 b)相同。 10 10 ( 7)漏洞补摄与重摄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应及时补摄或重摄。 a) 航摄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漏洞和绝对漏洞应及时补摄; b) 漏洞补摄应按原设计要求进行; c) 应采用第一次航摄飞行的航摄仪补摄; d) 对不影响内业加密模型连接的相对漏洞,可只在漏洞处补摄,补摄航线的长度应超出漏洞之外一条基线。 ( 8)记录资料的填写 每次飞行均应认真填写航摄飞行报告表。 、影像质量 ( 1) 影像应清晰,层次丰富,反差适中,色调 柔和 ;应能辨认出与地面分辨率相适应的细小地物影像,能够建立清晰地立体模型。 ( 2)影像上不应有云、云影,当有云影 时,位于云影下的地物、地貌应可以判别和测绘。 ( 3)除用于编制影像平面图、影像图和数字摄影测量以外, 虽然存在不少缺陷,但不影响立体模型的连接和测绘时,则认为可以用于测制线划图。 ( 4)影像瑕点连续出现的数量应不多于 2 个。 ( 5)最大曝光时间的限定,除保证航摄仪探测器正常感光外,还应确保因飞机地速的影响,在曝光瞬间造成的像点最大位移不超过 1 个像素。 ( 6)拼接影像 应无明显模糊、重影和错位现象。 ( 7)融合形成的高分辨率彩色影像不应出现明显 色彩 偏移、重影、模糊现象。 ( 8)海域应在低潮位,水位变化大的河流、湖泊应在低水位时摄影。 要确保摄区内所有岛礁、滩涂、河漫滩、坡岸等影像完整。 、 像控测量 、 像控测量基本方法 像控平面控制:采用福州市 GNSS 综合服务系统网络 RTK 进行测量,网络信号无法保证测量精度的时间段或区域用静态 GPS 观测,测量时尽量架设三角架。 像控高程控制:在水准精化范围内,高程采用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成果 ;超出福州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范围的区 域(见图 5),采用福建省似大地水准面精化模型成果。 测区内的等级水准点及 GPS 控制点作为检核使用。 11 11 图 4 福州市似大地水准面精化范围 、 像控测量技术要求 ( 1) 精度要求 像控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 ;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 ( 2) 区域网布点要求 1) DLG 测区 区域网布点的航线方向跨度为 8 条基线 ,山区及困难地区可放宽至 12 条基线,旁向跨度为 2 条航线(如下图);区域网布点时应在每个区域网内加布至少 5 个检核点,检核点和像控点距离一般要在 3 条基线以上,检核点选择在影像 清晰、目标明确的地方;该点不参与加密 平差 ,只用于检核。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时,应在凹凸拐角处加布平高点。 (山区 DOM 测区的布点可以适当再放宽,根据 POS 数据的质量情况进行均匀实际布点) 图 6 区域网布点图 2) 特殊情况的布点 : 航摄区域接合处,控制点应布设在航线重叠接合处,邻区尽量公用,如不能满足公用要求,则应分别布点。 12 12 当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被云影、阴影等覆盖,或无明显地物时,均视为点位落水。 当落水范围的大小和位置尚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 时,可按正常航线布点;否则,应按全野外布点方法布设。 部分山地及森林茂密区域,像控点布设困难;当出现航向连续 12 条(含)以上或旁向连续 3条(含)以上基线无法在像片标准点位找到合适的目标时,可以适当放宽基线跨度要求,也可以考虑在像片非标准点位位置布设像控点。 ( 3) 选点及编号要求 1) 选 点要求 点位应选在影像清晰的明显地物上,一般可选在交角良好的细小线状地物交点及点状地物中心,弧形地物、阴影、交角为锐角的线状地物交叉不得作为刺点目标。 判刺像控点时要兼顾考虑高程精度,应选在高程变化小的目标(坡 度小且面积大,高程容易切准的目标)上。 点位在坎边沿及高于地面的地物上时,须量注比高至 ,并应注明点位刺在坎上、坎下或地物的顶部、底部。 2) 编号要求 像片控制点采用统一编号,平高控制点编号为“ PXXYY” ,其中 XX 代表航线号, YY 代表流水号;高程控制点编号为“ GXXYY” ,其中 XX 代表航线号, YY 代表流水号;检查点(保密点)编号为“ JXX”,其中 XX 为流水号,如 J001,J501 等,同一测区不得重号。 ( 像片控制点的点之记见附件 2) ( 4) 测量作业要求 像控点每个点位观测 2 个测回 , 取 2 个测回的平均值 为最终成果,如果 2 测回精度超限则需要使用 GPS 静态观测 ( GPS 外业观测手簿见附件 1)。 RTK 动态观测时须严格做到以下几点: 1) 要求大范围 作业 前对测区内高等级控制点观测,检核仪器的测量精度; 2) 观测前须对仪器进行关机初始化; 3)观测值在得到 RTK 固定解且收敛稳定后开始记录; 4)每测回的自动观测个数不应少于 30 个观测值,并取平均值作为定位结果; 5)测回间须对仪器重新进行关机初始化,测回间的时间间隔须超过 60 秒; 6)每个测回测点精度阀值平面 H 2CM、垂直 V 3CM;每测回采用 10 个双差固定解平滑 ;测回间坐标分量较差平面 H 2CM、垂直 V 3CM; 7)仪器高必须准确量取至。 ( 5) 成果格式要求 1) 像控成果格式为:点名,类型, Y 坐标, X 坐标, H 高程,备注; 2) 像控点点之记。 13 13 、航测内业 根据生产工序和项目进度安排,航测内业分为 基于 POS 系统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和 内业采集两 部分。 、基于 POS 系统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 POS 系统包括 GPS(全球定位系统)和 IMU(惯性导航系统) 2 部分,航摄时依靠 POS 系统可直接获取曝光瞬间航摄仪摄站的三维坐标( X, Y, H)和姿态角(φ ,ω,κ)。 基于 POS 系统的解析空中三角测量就是将获取的三维坐标和姿态角视为附加观测值引入摄影测量区域网平差中,经采用统一的数学模型和算法以整体确定点位并对其质量进行评定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利用空三加密软件 ( 适普公司的 VirtuozoAAT、 INPHO 的 MATCHAT 或 +平差 等) 对测区进行基于 POS 系统的光束法区域网平差,获取高精度的定向点,为建立测区模型及内业数据采集提供准确的数学基础。 、加密分区要求 针对测区情况并结合航摄分区、航摄方向划分加密 测区,需避开江、海等大面积水域,独立岛屿应单独形成测区,避免像主点落水的情况,测区大小以 300~400 片影像为宜, DOM 生产区域可适当扩大。 (每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