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 [7]。 ” 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单位不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当主动要求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注意不要签具有“霸王条款”的不平等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书。 四、大学生就业权利受侵害成因分析 大学毕业生实现就业不仅是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和发展的要求,也是家庭对教育投资回报的要求,更是高校和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权益受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市场 方面的原因,还有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不健全的原因,以及高校就业工作的不到位和毕业生个人维权意识淡薄的原因。 (一 )相关法律制度不够健全 法律法规在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保护广大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武器,也是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在有关维护毕业生就业权益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颁发了以《宪法》为依据的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在内的一系列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法律法规 [8]。 但由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大学 毕业生求职就业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面临新的形势,现阶段我国有关大学生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仍然存在漏洞,毕业生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又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法律救济,这就为就业市场中的某些不规范行为提供了温床。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法治经济,和谐劳动关系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法制保障。 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时间还不长,各种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侵权行为的法律规制尤其欠缺。 比如,目前我国法律在规范劳动权利时,并没有把高校应届毕业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加以规范,而是笼统的涵盖于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之中。 如果大学生 在实 习期间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一般不能通过劳动监察机构来维护个人权益,而只能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进行维权,而这显然就 造成 了 对 大学生就业维权的 严重 限制。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把增加就业放在就业工作的 首 要位 置,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鼓励大学生先就业后择业, 而对于 部分大学生低质量就业和 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问题则有所忽略。 (二)政府及高校就业管理水平不高 7 每年我国的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相比之下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的大学生认为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太乐观,需要经过多次面试才能找到 合适职位。 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十分有限,形成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这种状况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了十分不利的外部环境,使得毕业生一职难求,处在相对弱势的地位。 面对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的侵权行为,政府的监管能力也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这也一定程度上助长或纵容了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行为。 由于政府对就业市场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部分用人单位利用大学生没有经验和求职心切,以实习或试用期为陷阱骗取毕业生的财物或免费劳动力等不规范行为大量存在,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扰乱了 就业市场秩序 [9]。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维护其就业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式、手段和途径相对落后,对学生维权能力的培养和维权一时的提高并未起到太大作用,很多高校片面追求就业率,一味教育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对毕业生在就业中遇到的权益问题避而不谈,导致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收效甚微,毕业生就业权利难以得到保障。 (三 ) 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高校毕业生作为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并拥有了一定专业技能的专业性人才群体,在劳动力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但事实上今年来大学生在就业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这与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不无关系。 首先,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的覆盖范围较为狭窄。 我国很多地区的大学毕业生都无法享受到就业社会保障,同时,由于社会保障机制在全国各省市不统一、城乡不统筹、运作不规范、地区间难转接,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闭塞,流动性不强。 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应当覆盖全体大学毕业生,才能体现其公平性和共济性,才能真正起到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作用。 其次,保障制度不完善。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一项根本性措施,能够形成一种社 会安全体系。 现阶段,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门还缺乏及时有效的保障措施帮助大学毕业生这一短期待业人群快速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按照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未就业大学生无法享受失业保险待遇,而与之相关的医疗等待遇也更无法享受,独立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群体仍然未被在社会保障制度纳入保障范围。 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的就业法律法规来保障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权益,过低的劳动价格,过高的违约金,充满歧视的用人标准,都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应有权益。 再次,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 [10]这种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区间的不 平衡,相对于许多发达的中心城市而言,中小城市、贫困区县的基层相关福利保障制度未能完全落实到位,而对于大学毕业生而言,在择业时却比较看重这些福利标准,这就造成资源分布的不均等。 二是 8 行业间的不平衡,在一些贫困基层单位、边远地区由于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员工提供基本的福利。 员工收入较低 ,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基本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保障也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渠道选择上越来越窄 ,就业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四 ) 企业和社会劳动权益观念的缺失 随着 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的日益健全 ,劳动就业领域 的法制化程度日 渐 提高 , 就业过程也越来越公开化和透明化,但现实生活中侵犯从业者基本权利的现象仍然 比较常见。 在 鱼龙混杂 的 就业 市场中,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对劳动法律法规的 认识和 理解,也没有什么劳动权益保护方面的 观念和 知识。 还有 一些用人单位 利 用其在就业关系中的优势, 故意 打法律和政策的擦边球,任意设定各种不必要的条件和限制 来谋取自身利益 , 侵害 大学生应有的就业权益。 进一步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权益受损通常不是关乎身家性命的 重大 问题,社会 舆情 总体上也就较为忽略这些方面的问题。 近年 来,虽然我国社会其他方面的公民权益维护 都 取得 了显著的进步, 然而 在大学生就业方权益 保障方面 如 维护 平等就业权等 对大众来说 还是相当陌生的概念 , 特别是相 较 于其他例如农民工欠薪、工伤赔偿等更为激烈的劳动纠纷 问题 ,大学生就业权益受损问题还 遗忘在 一个被 忽略 的角落。 此外,由于企业用人成本 在 日益增加,一些较为苛刻的招聘条件甚至轻微的侵权行为,甚至因为 能 够 得到社会公众的谅解 而大行其道。 (五 )毕业生个人维权意识淡薄 由于权利意识的淡薄,大多数大学生都不知道自己拥有哪些方面的劳动权利,也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权益。 在本次问 卷调查中,我们发现有 %的在毕业生对我国劳动就业法律法规的的了解情况调查中选择了不太了解,这意味着近三分之一的毕业生缺乏劳动就业法律知识,维权意识淡薄,甚至有 %的被调查者对我国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完全不了解; 而且,由于我国劳动就业方面的法律尚不健全,个人维权的代价很大,很难获得成功,这也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去维权。 大学生对我国劳动就业先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了解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2:大学生对我国劳动就业法律法规及政策的了解情况 选项 小计 比例 非常了解 1 % 9 比较了解 6 % 一般 15 % 不太了解 17 41. 46% 完全不了解 2 % 在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虽然就业也是双向选择的结果,但大学生群体作为求职者, 获得就业机会的需求极为强烈,从 整体上 来 讲还 属于 劳动就业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受到用人单位的种种制约,几乎没有多少与用人单位讨价还价的筹码。 大多时候,个人只能被动地接受用人单位的挑选,能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是非常珍惜了,而对于用人单位的一些侵犯个人权益的做法, 大学生们 明知道自己吃了亏,通常也只选择 逆来顺受,忍气吞声, 来保住工作机 会,大学生的这种观念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用人单位的气焰,降低了侵权的成本,从而使用人单位无所顾忌任意侵犯大学生的就业权利。 五、 促进大学生就业权利保障的对策 从上文所述可以看出,造成大学生就业权益屡受侵害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有效维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努力防范侵犯大学生就业权益的行为,强化对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畅通劳动就业的权利救济渠道,加大对用人单位的法律监管。 (一)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强化政府监管 当今社会,劳动力市场建设的突出特色就是通过法律法规规范劳 动力市场中政府、用人单位、求职者三方的行为,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与秩序,就业立法越来越成为政府调控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手段,从而实现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因此, 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法律保障,首先要 有针对性地 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的 相关 法律 法规,使大学生群体就业权益受到侵害时有可供使用的法律武器,做到有法可依。 应尽快制定和完善《反就业歧视法》、《社会保险法》等劳动就业法律, 制定《大学生就业法》 将大学生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来予以对待 [11]; 其次 ,通过制定和完善对用人单位有 约束 力的法律法规,明确损害大学生就业权益行为 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重点是要提高用人单位违法和侵权行为的成本, 加大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还要 积极畅通权利救济的渠道, 鼓励和支持 社会团体或法律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完善的法律援助,提高大学生劳动就业权利救济的效率,积极推动大学生就业维。大学生就业权利保障问题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业生愿意而且能够就业的数量,既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意愿也包括大学生有就业的能力。 ( 1)二元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意愿的二元性。 从就业意愿方面看,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宁愿等待,也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就业,而不愿到欠发达地区工作。 这主要是由于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付出了较高的人力资本投资,其受教育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心理成本等。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都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决策主体,因此
用户 注册 后才可以在网站上留言,而管理员可以在后台查看并管理所有留言信息。 下面两图为普通用户心灵留言功能模块图和管理员心灵留言功能图: 图 417 普通用户心灵留言功能 图 图 418 管理员管理心灵留言功能 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设计 实体 ER 图 普通用户 添加新留言 查看留言信息 管理员 浏览留言信息 删除留言信息 回复留言信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设计与实现 20
...................................................................... 34 后台管理部分结构 ................................................................................... 35 三、程序描述 ......................
者相同。 企业如果发现哪个求职者符合条件 , 可通过此功能向指定邮箱发送招聘信息。 以上三点是前台实现的功能。 前台的功能如下 图 32 所示: 图 32 前台功能结构图 业进行分类 , 并可查询相关信息 , 使操作更加方便。 系统由管理员管理求职者和求职信息 , 当管理员发现哪个求职者的信息过期或已经找到工作而求职者信息还没有删除的 ,管理员有权限对其删除。 则同时也就删除了他所发布的求职意愿
a. 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 有 %的人选择娱乐性太强,没什么实际意义而且浪费时间作为不关注娱乐新闻的原因; %的人认为娱乐新闻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没必要关注,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都很重视自己所关注的新闻带给自己的意义和用途;而因为没时间而不关注娱乐新闻的人只占 %,可见只要是对自己有帮助的新闻,大学生还是愿意拿出时间去关注的。 附表 29 大学生不关注与自身专业相关新闻的原因分析 响应
问卷调查法以 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为样本,主要考察了性别、年级和城乡生源因素对我校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水平的影响,以及我校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水平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我校大学生孤独感水平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女生,来自农村学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高于来自城市学生的孤独感;大学生社交能力水平总体上在性别、年级和生源上不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