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土木工作专业毕业设计任务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2. 5 961 .8 560 .7 724 5. 6 39. 9 222 6. 1 49. 5 712 3. 1 761 . 561 . 524 5. 3 19. 5 89. 5 822 6. 1 4 20 4. 6 212 3. 1 761 . 5 61 . 522 6. 1 49. 5 89. 5 820 4. 6 420 4. 6 220 4. 5 320 4. 0 824 5. 3 122 6. 3 324 5. 4 312 2. 6 760 .8 461 .8 79. 6 89. 4 211 9. 9 856 .7 263 .2 710 .1 18. 7 822 7. 2 124 6. 1 428 .3 6 4. 3 944 .8 6(1 53 . 4 5 )14 4. 6 111 9. 195 .3 0(2 11 . 4 1 )19 4. 7 7(1 74 . 4 9 )95 .8 5(2 11 . 0 9 )(1 74 . 4 7 )(1 94 . 7 8 )95 .8 5(1 74 . 4 7 )(1 94 . 7 8 )(2 11 . 1 2 )95 .3 7(2 11 . 2 4 )(1 94 . 9 6 )92 .7 7(2 11 . 8 3 )(1 97 . 1 5 )(1 74 . 3 9 )(1 73 . 9 8 ) 图 13: 恒载 弯矩图,右边 括号内 为 柱边 梁 截面弯矩值 (单位: mkN ) 将各层分层法求得的弯矩图叠加,可得整个框架结构在活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很显然,叠加后框架内各节点弯矩并不一定能达到平衡,这是 由于分层法计算的误差所造成的。 为提高精度,可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 ,修 19 正后的弯矩图如上。 跨中弯矩需根据求得的支座弯矩和各跨的实际荷载分布按平衡条件计算 , 进而可求得框架各梁柱的剪力和轴力。 同时 将梁端节点弯矩换算至梁端柱边弯矩值,以备内力组合时用。 框架梁在恒荷载作用下的 剪力 轴力图 如图所示 ,其中剪力图为已经换算成柱边梁截面的剪力值。 134134134 图 14: 恒载作用下 梁剪力、柱轴力图 (单位: kN) 20 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楼面活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 算采用分层法, 活载满跨布置, 不考虑活荷载分布的最不利组合,同样采用弯矩分配法计算。 计算方法以及过程同恒荷载计算,本处仅给出结果,计算过程略。 顶层: 图 15: 顶层活载弯矩图 (单位: ) 标准层: 图 16: 标准层活载弯矩图 (单位: ) 21 底层: 图 17: 底层 活载 弯矩值 (单位: ) 同恒载计算一样, 将节点不平衡弯矩再分配一次进行修正 ,得到竖向荷载作用下修正后的弯矩值,进而 求得框架各梁柱的剪力和轴力。 将弯矩和剪力换算到柱边梁截面以备内力组合时用, 修正后的 弯矩图、剪力图和轴力图如下所示: 22 23 .1 623 .1 665 .6 154 .4 4 618 .4 438 .0 419 .6 174. 668 .5 62. 8 162 .4 118 .7 437 .4 918 .4 474 .6 7 268 .8 2 262 .2 918 .7 437 .4 918 .7 4 2 274 .6 768 .8 262 .2 918 .5 237 .3 418 .8 468 .8 762 .5 5 5 774 .7 117 .2 636 .5 119 .2 5 968 .8 774 .9 2 762 .3 169 .9 7 3 4(15. 9 )(6 1. 27 )(5 7. 91 )(4 7. 37 )(30. 8 )(65. 3 )(6 0. 12 )(5 4. 31 )(3 0. 27 )(6 5. 36 )(5 4. 21 )(6 0. 37 )(3 0. 27 )(6 5. 36 )(6 0. 37 )(5 4. 21 )(3 0. 12 )(65. 4 )(6 0. 42 )(5 4. 46 )(2 9. 32 )(6 5. 57 )(6 0. 42 )(5 4. 23 ) 图 18: 活 载弯矩图,右边括号内为 换算到柱边截面的梁弯矩值 (单位: ) 23 图 19: 活载作用下 梁剪力、柱轴力图 (单位: kN) 24 风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风荷载作用下的结构计算简图如前所示,内力计算用 D 值法,计算过程见图。 由于 A柱与 E 柱内力相同, B、 C、 D 柱弯矩相同。 为简洁起见,此处仅给出 A、 B 柱的计算过程。 由 附表 可以 查得, 0321  yyy ,即 0yy ,由 前图可见,风荷载分布接近于均布荷载,故 0y 由附表 111 查得: V P1 =V P5 =V P3 =V P2 =P 1 =P 2 =V P4 =P 3 =P 4 =V P6 =P 5 =K=a= D=V 6 =K=a= D=V 6 =∑D=∑D=∑D=∑D=∑D=K=a=D=V 5 =K=a=D=V 4 =K=a=D=V 3 =K=a=D=V 2 =K=a=D=V 1 =K=a=D=V 5 =K=a=D=V 4 =K=a=D=V 3 =K=a=D=V2=K=a= D=V 1 =y =M 上 =M 下 =y =M 上 =8 .4 2M 下 =8 .4 2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y =M 上 =M 下 =P 6 =∑D= 图 20: 风荷载作用 下 内力计算简图 注: 左 半图 :剪力在各柱间的分配 ; 右 半图 :各柱柱端弯矩 计算 25 图 21: 风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图 (单位: ) 注:左半图标注为柱的弯矩,右半图标注为梁的弯矩 26 (N 图)(V 图) 图 22: 风荷载作用下的剪力、轴力图 (单位: kN) 27 五 、 内力组合 及构件设计 : 内力组合与构件设计以第五层的构件为例。 梁和柱的控制截面选取入下图所示: 上下 图 23:梁柱控制截面示意图 梁的内力组合与构件设计 梁设计采用 C30 混凝土,三级钢筋 HRB40 各梁跨中弯矩按实际的支承条件和荷载情况根据静力平和求得,结果见表 梁内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