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十五”及“211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班子,两块牌子,全面负责“ 211 工程”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建设项目的管理,下设大学“ 211 工程”办公室。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代表 : 大学领导小组及法人组织成员 : 8 建设项目一览表 序 号 项 目 名 称 一 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1 地球表层系统学科群 2 地球化学学科群 3 地球物质科学与材料学学科群 4 国土资源勘查评价学科群 5 工程学科群 6 地球探测与信息应 用技术学科群 7 地下水资源与 环境保护学科群 二 公共服务体系项目 1 校园网扩建及数字地大工程 2 图书文献保障系统二期工程 3 博物馆馆藏及信息化建设 三 师资队伍建设项目 四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纳米矿物材料工程中心 9 二、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九五”期间,在原国土资源部和国家计委、教育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实施了“ 211 工程”。 学校坚持“ 211工程”建设的宗旨,坚持用“ 211 工程”建设的高标准要求各方面的工作。 因此,“ 211 工程”建设的成果不仅表现为重点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改善,而且带动了全局,对学校整体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但综观全局,学校“ 211 工程”建设也存在问题和不足,一是“ 211 工程”一期建设成果,为实现国家批准的学校总体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总体目标还不能说已实现;二是重点学科建设有成绩,有进展,但五年时间建设毕竟太短,特别是面临 21 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传统地学受到严重挑战,急待加快发展;三是把学校办成教学研究型尚有一定差距;四是师资队伍现状还难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因此,学校进行“十五”期间“ 211工程”建设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一)建设中国 大学是我国 事业发展需要。 我国已加入 WTO,各方面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地学也不例外。 我国在地学教育、生产和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不少优异成绩,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但进入世界先进行列还有一定差距,要使我国由地学大国变成地学强国,中国 大学应做出自己贡献。 (二)建设中国 大学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 10 要 面对 21 世纪,人类面临资源、环境、人口三大难题,中国大学在解决资源、环境两大难题方面,必将能作出重大贡献。 当今,人口剧增、资源匮乏、粮食短缺、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等问题已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严峻挑战,影响了国家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资源勘查、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等都面临越来越多的难题和问题。 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45 种主要矿产品已探明储量,预计到 20xx 年只能满足需求量的三分之一。 环境问题也极为突出,尤其是水资源问题,全国 60%的城市水资源不足, %的城市面临缺水危机。 灾害频繁发生,地震、泥石流、滑坡、地面沉 降等所造成的损害每年达 300 亿元。 继续搞好“ 211 工程”建设,可以使中国 大学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地学人才,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做出更多新贡献,为人类造福。 (三)建设中国 大学是振兴中国高等地学教育,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的需要 资源是国家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空间。 寻找各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是地学科学工作者的神圣任务。 培养大批合格的、有真才实学的,特别是有奉献精神的地学科技工作者是地学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但是,这些年来,地矿行业不景气,愿学艰苦专业的青年 学生越来越少,即使毕了业,也不愿到地矿部门工作,致使有些部门和单位 10 年得不到人才补充,使地学人才再次出现了断层。 从事地学教育的院校又纷纷改名,更使地学人才培养雪上加霜。 现在用 命名的学 11 校只有中国 大学。 从国家利益出发,从振兴中国地学高等教育出发,都必须加强中国 大学建设。 (四)建设中国 大学是地球科学发展的需要 21 世纪,人类自身与地球的协调发展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严峻,研究人类生存的唯一地球的地球科学正面临重大转折。 一方面地学研 究和服务领域从过去单纯矿产资源已拓宽到资源、环境、灾害等社会问题上,地学已成为跨基础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并与人文社会科学密切相关和交叉渗透的综合性系统科学;另一方面地学对高新技术的依赖和高新技术对地学发展的促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要,我校具有优势的传统学科必需用 理论和高新技术的新成就加以充实和提高,甚至必要的更新和改造。 而中国 大学“ 211工程”项目的建设,又必将促使地球科学的发展、拓宽、延伸,为人类生存发展做出新贡献。 (五)建设中国 大学是落实江泽民同志“五四讲话”关于建设若干所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需要。 我校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 5 个,“九五”期间以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为依托,组建了五个学科群,经过建设,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力、优势更加突出。 根据国家重点学科新的发展和新的优势学科涌现;根据地学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十五”期间,我校确定重点建设七个学科群,相信通过“十五”建设,还会产生若干个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点学科。 12 三、建设目标及主要建设内容 中国 大学“十五”规 划主要内容: 1. 办学总目标 :以 、资源、环境和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多学科协调发展,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 2. 学科建设 :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大大加强学科建设,使国家重点学科力争增加 2 个,达到 7 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增加 4 个,达到 15 个;硕士点增加 12个,达到 45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实现零的突破。 3. 科学研究 :“十五”期间计划完成科研项目 700 项,到位科研经费 4 亿元。 出版专 著 64 部,发表论文 5000 篇,入选三大检索论文约 300 篇。 4. 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教研水平高、满足知识创新和人才培养需要的师资队伍,五年内新增院士 1— 2 人;国家级杰出人才 2 人以上,长江学者 3— 5 人,学科带头人 50 人。 (一)指导思想及总体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 1.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按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和《全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的要求,面向世界,瞄准前沿,锐意创新,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把学校建设成知识创新、科技开 发基地,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教兴国”及“科教兴地”做出新贡献。 13 2.继续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核心,坚持高标准、高水平,调整学科结构,大力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信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学科。 3.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需要,努力满足现代化建设对地学人才的需求。 “ 211 工程”建设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先进性、超前性和可行性;坚持“有限目标、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的方针; 4.加大改革创新力 度、与时俱进。 创新是“ 211 工程”建设的灵魂。 要以重点学科群建设为依托,注重并积极参与对学科及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加强高新技术开发研究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出更多的创新性成果,使学校在若干领域内成为国家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基地。 总体建设目标: 在“九五”“ 211 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向高新技术学科倾斜,狠抓人才培养,为真正把中国 大学建设成以 、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 ,整体办学水平达到国内先进、国家重点学科达到国际先进,并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的现代型、开放型、国际型的大学奠定更坚实的基础,力争把学校办成地矿类世界一流大学。 (二)“十五”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 1.“十五”建设目标 ( 1)“九五”期间,学校实施“ 211 工程”建设,建设效益显 14 著,标志性成果突出,突出地表现在: ① 地学特色更加明显,实现了学科交叉、渗透。 经过五大学科群的建设,以 、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基本建成。 国家重点学科由 4 个增至 5 个,又新增了 13 个省部级重点学科,现有硕士点 33 个,博士点 11 个,博士后流动站 2 个,湖北省批准立项建设的硕士点 13 个,博士点 7 个,教育部还批准了六个特聘教授岗位。 ② 科研实力明显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在“ 211 工程”支持下,建设了两个国家级专业实验室, 9 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一个部级工程中心。 新购置等离子光质谱仪等大型仪器设备 24 件,使学校承担重大科研任务具备了坚实的基础和先进手段。 “九五”期间,承担各类科研项目 1168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含 973 计划、863 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40 项 ,在 类高校中名列第一。 发表论文 3075 篇,其中进入三大检索 203 篇,“九五”期间科研经费 3 亿元,比“八五”增加五倍。 标志性成果突出,据统计有 37 项标志性成果,其中“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剖面及综合研究”和“国际二叠 — 三叠界线层型剖面和点” 2 项成果入选 20xx 年全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③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北京两校区建成了校园网,入网户数 1564 户,进网计算机 1558 台。 图书馆馆藏增加 64 万册,总藏书量达 万册,新建电子阅览室 4个, 拥有计算机 120 台。 15 相继建成了一批高水平的公共基础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 拥有计算机近 1000 台,使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1996 年以来,建成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 3 门,省、市优质课程 11 门,校一类课 11 门, 10 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奖励。 学校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次通过率超过全国重点高校平均水平。 教学成果 24 项获奖,其中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有四项。 ④ 办学环境改善,办学实力增强。 “ 211 工程”建设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和建设,校容、校貌、精神文明建设都发生了极 大变化, 1999 年学校被中央精神文明办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单位”,教务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务处”,研究生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学工处被教育部授予“全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综合实力增强,师资队伍强大,专任教师 1415 人,其中有中科院院士 8 人,教授 230 人,副教授 495 人。 在学术榜上,中国 大学综合实力名列地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前茅。 如199 1999 两年中科院发布的“科学发展报告”在 学科领域发表论文最多 及被引用数量最多的前 5 个单位中,我校均名列第一。 办学规模扩大, 20xx 年各类在校生 33200 人,比 1996年 5448 人增加 27752 人,是 96 年的 6 倍。 由于“ 211 工程”建设成绩突出, 20xx 年教育部以何继善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对学校“ 211 工程”建设项目进行了全面验收,一致认为:中国 大学按照原计划全面完成了“ 211 16 工程”项目的建设。 “十五”“ 211 工程”建设是在“九五”建设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起点要高,要有继承 性。 ( 2)“十五”“ 211 工程”建设目标。 在“九 五”建设基础上,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使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产生一批对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突出的标志性成果;进一步完善以 、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理工为主,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学科体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使学校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成为培养高层次地学人才和解决国家资源、环境以及地方经济、科技发展重大问题的基地。 2.建设任务 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十五”“ 211 工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 1)把实施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作为“十五”期间“ 211 工程”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任务,使我校重点学科在队伍建设、条件保证、教学及科研成果上有显著提高。 初步形成面向 21 世纪科教、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新型学科体系。 本着加强重点、突出特色、扩大优势、协调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 、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拓宽学科面,形成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