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胎肉羊养殖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毛、羔皮及适应性强和小尾寒羊生长发育快、多胎多产的优良特性,遗传性稳定,不论自繁或杂交后代,在体形、被毛、产肉和繁殖性能方面都表现得很优越,也是培育肉羊新品种宝贵的母本材料。 推广利用 多胎肉羊的上述优点使其 10 多年来备受养殖者青睐,同时由于其价格比热销于全国各地的小尾寒羊低 1/3~1/2,因此甚至是小尾寒羊主产区的山东、河南部分群众也纷至沓来抢购多胎肉羊,有的将其羔羊冒充小尾寒羊又在当地高价变卖牟取巨额利润。 此外,还有来自东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河北、安徽和西北诸省 (区 )购羊者也引进多胎肉羊作为肉羊新品种培育及生产商品羊肉的母本材料。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外销各地的多胎肉羊约在 6 万只以上,多胎肉羊在各地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了优于同羊与小尾寒羊的很强适应能力和种用价值。 效益估测 多胎肉羊由于一胎多产,绝大部分羊只繁殖实现两年三胎,其中约 1/3 可年产两胎,这样一来, 1 只多胎肉羊的产值比原 种同羊或当地各类杂种羊要高 1 倍 ~,每只每年多获经济效益达 1000 元以上,十多年总获效益约 亿元以上,加上各地引入的多胎肉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至少也达十多亿元,对我国肉羊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要技术措施 建立选育基地,加强种羊选育 笔者在广泛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确定以合阳、澄城、蒲城、白水四县为重点选育基地,每个基地设选育点 2 个 ~4个 (包括原白水县种羊场 )。 20xx年在修订原“多胎肉羊个体表型鉴定 (试行 )标准”后,笔者于每年春秋季结合生产环节进行抽样选种,确定基础群体和选留后代,并 加强繁育,明确后代的父母羊血统含量,最后比较含小尾寒羊血统 1/ 1/8和 1/16的综合品质,最终确定以含 1/4小尾寒羊血统的群体最好,次为 1/8群体,1/16群体不理想。 现有多胎肉羊群体中,以含小尾寒羊基因1/4为主,并有部分 1/8个体。 制定饲养管理规范程序,点上示范,向面上推广 以白水县同羊原种场和合阳县王村镇为核心,实施既定各项饲养管理规范,着力提高多胎肉羊的体重、产肉性能和稳定的繁殖力,将有关配套技术和优秀种公羊推广到面上,扩大面上的繁育数量,提高其主体品质,增强养殖者经济收益。 结合同羊选育提高 4 个科研和推广项目,促进多胎肉羊选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主要抓住每年春秋季羊的表型鉴定,加强种公母羊的选种,制定选配计划和饲养管理技术规范,产羔及羔羊培育,繁殖力与产肉性能测定,生产经营效益以及卫生保健与疫病防治等多项工作。 重点抓好理想型群体的自交繁育,扩大核心群数量 从1990年开始,将含 1/4和少量 1/8小尾寒羊血统的优秀公母羊分别互交,现已出现八代以上自交后代。 关键是抓好种公羊的选择及其有效利用,做好种公羊的分区投放安排,才能使多胎肉羊群体持续稳定地得以发展。 此项工作历时 20余年,由于羊多为个体农户分 散繁育,给系统的持续选育提高增添了不少难度,加之限于无专项经费开展工作,只能是指导广大养殖者做好繁育并获得一定效益。 白水县同羊原种场作为核心基地之一,仍以原种同羊保种选育提高为主要任务,始终保持多胎肉羊的小量群体进行选育提高,以为周边地区多胎肉羊的发展做出贡献。 今后仍有待立项来加强扩繁与提高。 沙湾县 山泉农牧开发有限公司 ,法人: 朱永章。 项目区位于沙湾县 博尔通古乡森塔斯地区 ,距离县城 30 里,距离周边村队 5 公里距,距离 沙博 公路 10 公里,养殖场周边为草场、 农田,远离居民区,该养殖 基地 以养殖 多胎湖羊为主,该项目区 水、电、路基本配套完善, 山泉公司 承担本项目技术人员、资金、技术力量都十分雄厚,项目建设实施有保证。 羊肉产量迅速增加,人均占有水平不断提高。 20xx年以来,我区绵山羊的存栏量、羊肉产量和人均占有量迅速增长。 20xx年全区羊存栏 3801万只,出栏 3740万只,羊肉产量 ,人均占有量。 除羊存栏量较20xx年减少 300万只外,出栏量、肉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均较20xx年大幅增加,分别增长 %, 48%和 44%。 肉羊养殖规 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 目前,全区已有肉牛、肉羊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 112家,经营领域涵盖了畜牧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全区共建设规模羊养殖育肥小区 700多个,养殖总量达到 200多万只。 全区规模肉品加工企业已达 57 家,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和覆盖面明显增加。 区内优质羊肉出口、出疆大幅度增加, 20xx年出疆活羊达到 12万只,羊肉 1 万多吨,出口羊肉达到 3400吨。 ,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近年来,为发展肉羊养殖,我区先后引进了萨福克、陶赛特 我国美利努肉用细毛羊等专用肉羊品种,积极开展了阿勒泰羊、巴什拜羊、和田羊本品种选育推广工作。 20xx年我区肉羊地方品种优良化率达到了 69%,同时,广泛开展了肉羊二、三元经济杂交,使肉羊的个体生产性能明显提高。 目前,我区有 42个牛羊肉产品已通过无公害食品产地认证,有 10个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 生产水平有所提高,改良投入逐年增加。 20xx年以来,各地 充分利用地方优良品种,有针对性地选择引进适宜的区外新品种,采用现代繁殖技术,在主要产区分区域改良推广不同的高明产高效肉用羊品种。 同时,加大改良投入, 狠抓“良种、良料、良法”三良工程,大力推进以优换劣 、以良换土,鼓励农牧民发展良种良畜,积极推动品种改良工作。 20xx年以来,每年自治区财政安排用于重点种羊场建设的专项资金达 300 多万元,并于 20xx 年起,每年集中采购 20xx 多只优质种公羊,重点安排在边远草原牧区和南疆三地州,加大贫困地区 绵羊、 山羊品种改良力度。 ,肉羊产业化发展已具雏形。 近年来,我区根据遗传资源丰富和拥有高科技畜牧、兽医、草原技术力量等因素,有效整合资源和技术优势,建立完善肉羊产业发展体系。 充分利用地方优良品种、发 展调控、快繁及肥羔生产等现代肉羊实用新技术,在主要产区分区域改良推广不同的高产高效肉用羊品种。 同时,加大改良投入,充分利用自治区品种改良示范县建设示范带动作用,狠抓“良 种”、“良料”、“良法”三良工程,大力推以优换劣,以良换土,鼓励农牧民发展良种良畜,积极推动品种改良工作,至今已完成 86 个品种改良示范县建设。 20xx 年以来,自治区财政每年专门安排 1000 万元品种改良专项资金,用于重点种畜禽场重点扶持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每年安排 500万元, 20xx年达到 900万元,在国家和自治区重点种畜禽场每年采购补贴优质种 公羊,重点安排在肉羊产业带和南疆三地州,加大肉羊品种改良力度。 肉羊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滞后,改良用种明显不足。 在肉羊改良工作方面,从品种方面来说,使用的品种主要以地方优良肉用品种为主,引进国外良种为辅,地方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主要由民间自发完成,没有长远育种规划,选育方向不明确,工作不连续,品质提高进程缓慢。 从数量上来说,目前我区包括地方品种在内的主要内用种羊繁育场年供种量不足 1 万只,根本无法满足全疆的肉羊改良需求。 从改良效率来说,小畜人工授精在基层,尤其是农区比例很低,改良进展不明显。 草原牧区肉羊产业受资源承载能力和生产条件限制,发展空间逐步缩小。 近十年来,我区草原牧区牲畜存栏大幅增长,据统计,牲畜存栏总量由 1996年的 1900多万头(只),发展到 20xx年的 2400多万头(只),增长了 %与此同时,草原超载过牧现象日趋严重,全疆草原超载率达70%,而与之相配套的人工草料地建设相对滞后,年新建不足 30万亩,远不能置换出退牧草原。 牧区为确保草畜平衡,缓解草畜矛盾,发展空间逐步缩小。 ,肉品质量不高。 我区肉羊良种率较低,羊胴 体重只有 19 公斤,与世界高水平绵羊29公斤胴体重相比,差距显著。 此外,我区羊肉市场供应有相当一部分出自于老、弱、残和淘汰羊,高档羊肉的比重较低、高档羊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区肉羊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同时,由于防疫机构不健全,手段落后,检验设备不完善,我区肉羊饲养业中疫病防治水平较低,一些重大疫病未能有效控制,严重影响肉羊生产,并成为羊肉出口的主要障碍。 ,一体化生产程度底。 在产业链的顺序中,如原种扩繁、改良制种、繁殖群、育肥群、屠宰、加工与销售等经营环节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 各个生产单位间集贸市场调节畜源,缺乏有效的监控 ,产业链极易打断,妨碍形成强有力的一体化生产。 我区肉品加工率远低于国内 40%的水平。 同时,屠宰较分散,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 60%以上的肉羊由个体户屠宰经营。 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分级标准,多数正规的屠宰加工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以致生产的羊肉产品与国际通行的质量卫生要求相距甚 远。 部分地方肉羊发展规划和目标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相 关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的品种改良经费,但部分地方重视力度不 够,羊肉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