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时钟设计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写除充电寄存器外的所有寄存器内容。 DS1302 与 RAM 相关的寄存器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 RAM单元,共 31 个,每个单元组态为一个 8 位的字节,其命令控制字为 C0H~ FDH,其中奇数为读操作,偶数为写操作;另一类为突发方式下的 RAM 寄存器,此方式下可一次性读写所有的 RAM 的 31 个字节,命令控制字为 FEH(写 )、 FFH(读 )。 温度传感器 DS18B20 本设计的测温元件采用 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该产品采用美国DALLAS 公司生产的 DS18B20 可组网数字温度传感器芯片封装而成,具有耐磨耐碰,体积小,使用方便,封装形式多样,适用于各种狭小空间设备数字测温和控制领域。 使用 DS18B20 数字温度传感器,可以感测周围环境温度变化,并将数据传送给单片机进行处理,实现周围环境实时温度的监测。 DS18B20 具有独特的单线接口,只需 1 个接口引脚即可通信;多点能力使分布式温度检测应用得以简化;不需要外部元件;可用数 据线供电,不需备份电源;测量范围从 55℃ 至 +125℃ ,增量值为 ℃。 等效的华氏温度范围是67176。 F 至 257176。 F;以 9 位数字方式读出温度;在 1 秒(典型值)内把温度变换为数字;用户可定义的,非易失性的温度告警设置;告诫搜索命令识别和寻址温度在编定的极限之外的器件(温度告警情况);应用范围包括恒温控制,工业系统,消费类产品,温度计或任何热敏系统。 下图(图 24)为 DS18B20 硬件接线图 : 图 24DS18B20 引脚接线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8 引脚说明: GND 为接地引脚; DQ 为数据输入输出脚。 用于单线操作,漏极开路; VCC 接电源正; a) DS18B20 的主要特性 1)适应电压范围更宽,电压范围: ~ ,在寄生电源方式下可由数据线供电。 2)独特的单线接口方式, DS18B20 在与微处理器连接时仅需要一条口线即可实现微处理器与 DS18B20 的双向通讯。 3) DS18B20 支持多点组网功能,多个 DS18B20 可以并联在唯一的三线上,实现组网多点测温。 4) DS18B20 在使用中不需要任何外围元件,全部 传感元件及转换电路集成在形如一只三极管的集成电路内。 5)温范围- 55℃ ~+ 125℃ ,在 10~ +85℃ 时精度为 177。 ℃。 6)可编程 的分辨率为 9~ 12 位,对应的可分辨温度分别为 ℃ 、℃ 、 ℃ 和 ℃ ,可实现高精度测温。 7)在 9 位分辨率时最多在 内把温度转换为数字, 12 位分辨率时最多在 750ms 内把温度值转换为数字,速度更快。 8)测量结果直接输出数字温度信号,以 一 线总线 串行传送给 CPU,同时可传送 CRC 校验码,具有极强的抗干扰纠错能力。 9)负压特性:电源极性接反时,芯片不会因发热而烧毁, 但不能正常工作。 DS18B20 只需要接到控制器(单片 机)的一个 I/O 口上,由于单总线为开漏所以需要外接一个 的上拉电阻。 DS18B20 数据线是开漏结构,这就意味着 ,在没有数据的时候 ,总线处于什么样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加一个上拉电阻就可以使总线在空闲的时候处于高电平状态 . b) DS18B20 的供电方式 DS18B20 的供电方式有两种:寄生电源供电方式和外部电源供电方式。 本设计采用外部电源供电方式, DS18B20 工作电源由 VDD 引脚接入,此时 I/O线不需要强上拉,不存在电源电流不足的问题,可以保证转换精度。 外部电源供电方式是 DS18B20 最佳的工作方式,工作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而且电路也比较简单,可以开发出稳定可靠的多点温度监控系统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9 液晶显示模块 12864 概述 OCM12864 液晶显示模块是 128*64 点阵型液晶显示模块,可显示各种字符及图形,可与 CPU 直接接口,具有 8 为标准数据接口、 6 条控制线及电源线。 采用KSO108 控制 IC, 其接线图如 25 外观尺寸: 1136511mm ( ocm128641), 937010mm ( ocm128642) 787010mm ( ocm128643) 视域尺寸: ( ocm128641) 38mm ( ocm128642), 6444mm ( ocm128643) 最大工作范围 ( 1) 逻辑工作电压( Vcc): ~ ; ( 2) 电源地( GND): 0V; ( 3) LCD 驱动电压( Vee): 0~ 10V; ( 4) 输入电压: Vee~ Vdd; ( 5) 工作温度( Ta): 0~ 55℃ (常温) / 20~ 70℃ (宽温) ; ( 6) 保存温度( Tstg): 10~ 65℃ 图 25 液晶显示模块接线图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0 语音芯片及功放 概述 ISD40034 单片录放时间为 4 分钟,其通信方式为 SPI 方式(详见 ISD 公司关于该芯片的数据手册),本系统中以单片机模拟 SPI 方式与其接口。 单片机对其写入 16 位格式命令时序。 芯片内部框图以及电路图 图 26 ISD40034 内部框图 SS1M O S I2M I S O3V s s d4V s s a11V s s a12A U D O U T13A M C A P14A N A I N 16A N A I N +17V c c a18V s s a23R A C24I N T25X C L K26V c c d27S C L K28U 3 0I S D 4 00 3i n p u t 2i n p u t +3GND4o ut p ut5V C C6U 3 1L M 3 86M I S OM O S IS C L KSSI N TR A CR T 92 0KC71 04C81 04C91 04E74 .7 u FE81 uFE94 .7 u FE 102 20 u FM K 7 50M i c 2Q 1 89 01 4R 1 131KR 1 141 0KR 1 151 0KR 1 163 00 KR 1 172KS pe a ke r8 / 0 .5 WGND1OUT2IN3U 3 2S E 8 1 1 7V C CJ 21J um p e r 图 27 语音模块电路图 第二章 系统硬件设计 11 芯片管脚 语音芯片管脚排列图如 28 所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SS M O SI M ISO VSSD NC NC NC NC NC NC VSSA VSSA AU D O U T AM C AP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SC LK VC C D X C LK /IN T R AC VSSA NC NC NC NC VC C A AN A IN + AN A IN N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VSSA RAC NC NC / I NT X CLK VCCD SCLK SS M O SI M I SO VSSD NC NC 28 27 26 25 24 23 22 21 20 19 18 17 16 15 NC NC VCCA ANA I N+ ANA I N NC AM CAP NC AUDO UT NC VSSA VSSA NC NC T S O P P D IP / SO IC 图 28 芯片管脚排列图 引脚描述: 电源( VCCA, VCCD) : 为使噪声最小,芯片的模拟和数字电路使用不同的电源总线,并且分别引到外封装不同管脚上,模拟和数字电源端最好分别走线,尽可能在靠近供电端处相连,而去耦合电容应尽量靠近器件。 地线( VSSA, VSSD):芯片内部的模拟和数字电路也使用不同的地线。 几个 VSSA 尽量在引脚焊盘上相连,并用低阻通路连到电源上, VSSD 也用低阻通路连到电源上。 同相模拟输入( ANA IN+) : 录音信号的同相输入端,输入放大器可用单端或差分驱动。 单端输入时,信号由耦合电容输入,最大幅度为峰峰值 32mV,耦合电容和本端的 3KΩ电阻输入阻抗决定芯片频带的低端截止频率。 差分驱动时,信号最大幅度为峰峰值 16 mV。 反相模拟输入( ANA IN) : 差分驱动时,这是录音信号的反相输入 端。 信号通过耦合电容输入,最大幅度为峰峰值 16 mV,本端的标称输入阻抗为56KΩ,单段驱动时,本端通过电容接地,两种方式下, ANAIN+、 ANAIN端的耦合电容值应相同。 音频输出( AUD OUT) : 提供音频输出,可驱动 5KΩ的负载。 片选( SS) : 此端为低,即向该 ISD4000 芯片发送指令 ,两条指令之 间为高电平。 串行输入( MOSI) : 此端为串行输入端,主控制器应在串行时钟上升沿之前半个周期将数据放到本端,供 ISD 输入。 串行输出( MISO) : ISD 的串行输出端。 ISD 未选中时,本端呈高阻态。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2 串行时钟( SCLK) : ISD 的时钟输入端,由主控制器产生,用于同步 MOSI和 MISO 的数据转输。 数据在 SCLK 上升沿锁存到 ISD,在下降沿移出 ISD。 中断( /INT) : 漏极开路输出, ISD 在任何操作(包括快进)中检测到EOM 或 OVF 时,本端变低并保持。 中断状态在下一个 SPI 周期开始时清除。 中断状态也可用 RINT 指令读取。 OVF 标志 — 指示 ISD 录、放操作已到达存储器的末尾。 EOM 标志只在放音中检测到内部的 EOM 标志。基于单片机的多功能时钟设计_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