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愈乱,难收实效。 19 世纪初期出现的危机尚不止于此,还有更严重的人口问题。 根据较新的中国人口研究,康、雍之世,人口不过一点五亿,及至嘉、道已逾四亿, 150 年间,生齿剧增近 3 倍。 这种情况所衍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十分复杂,绝不是当时清廷的知识所能了解的。 三 、魏源的经世致用思想 一 “经世致用”的含义 “经世致用”是古人治经学、史学的原则和宗旨,意在强调从事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治国。 “经世”意为治理国家,使天下事如织布先经 后纬一般有序。 “经”字最早见于周代铜器铭文,其原初的涵义是“织物的经纬线”。 ○ 9 “经世”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西羌传论》:“计日用之权宜,忘经世之远略。 ”晋代葛洪在《抱朴子审举》中说:“故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 之略。 ”这里“治国”与“经世”并举,足见“经世”即“治国”。 “致 用”一词,意为尽其所用。 最早见于 《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 ”将“经世”与“致 用”两词合在一起,其意为:尽其所学用于治理天下。 “经世致用”作为治学的基本原则 早已有之。 先秦诸子学说就是应需而生,应用而存的。 儒学本身就是治世之学,从个人“修身”到“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文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兴盛于汉代的今文经学用意在经世致用,借阐发经文的微言大义,为汉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寻找理论依据。 毕业设计(论文) 共 11 页 第 4 页 二 主要内容 力主变革的政治思想 进化的历史观是魏源社会变革思想的基石之一。 在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之时,封建顽固派为了既 得利益拼命反对社会变革,提出“天地之理不可变”,“圣人之道不可违 ”,“祖宗之法不可变”。 为了倡行社会改革,回击封建顽固派的 谬论,魏源从理论高度,论证了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性。 并把变化的范畴外延扩展到天、地、人、历史、风俗、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 他认为,“天”是在变化着。 他说:“大官之书,古有而今无者若干,古无而今有者若干。 天差而西,岁差而东,是天不同后世之天也。 ” ○ 10 封建统治阶级的理论是“大莫大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魏源肯定天的变化,宣称:“易,天道也。 ” ○ 11 因为变易本身就是天道,这就肯定了社会变革的必然性。 地也在变化着,在自然规律的支配下,“ … 是地不同与后世之 地也 … ”。 人也在变化着:燕、齐、卫、郑,过去多美女;齐、鲁,古多纨绔子弟; 今三楚之地谁留长须。 勾吴地方谁还在身上划龙刺字。 “人变于古也”。 顽固派所谓“祖宗之法不可变”,无非是封建制度不可变。 在他看来,制度也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他说:在赋税制度方面,“租、庸、调变而两税,两税变而条编”,取仕方面,“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考试”。 ○ 12 怎么能说制度不可改变呢。 总之,在魏源看来,发展变化是事物的本质属性。 社会变革不仅不是大逆不道之事,而是顺天应民的神圣事业。 尤其在当时,社 会已到了“霜未冰,月几望,气数与人事合并,沉溺而不可救” ○ 13 的境地,唯有改革才能生存。 所以“小变则小革,大变则大革; 小革则小治,大革则大治”。 ○ 14 如果再不变革,则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他的这种以“经世致用”思想为出发点的改革理论,是对封建专制的一种反省,具有积极意义。 但他在认识领域同样存在历史局限性。 重商富民的经济思想 魏源的经济思想基本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主张发展新兴的商业资本以富民,而富民就会富国。 富民思想在中国由来已久,但在魏源的 思想中,商人的阶级货殖,在富民范畴中是居于首位的。 在农业方面,他也批判到封建国家对“有田之富民”不宜有过高的征发。 可见,魏源已多少摆脱了传统的重农思想。 他深信,新兴商人阶级的殷富,是国家力量强大的表现,同时又是应付国家缓急需要的经济后盾。 而以新兴的商人阶层经济组织活动来代替腐败的封建主义经济组织活动,也可使封建国家的财政问题得到缓和及部分解决。 魏源经济思想的第二个方面是重视货币财富的思想。 可以说,这是他的前一个方面思想的逻辑发展。 按照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观点,只有由农业生产物所体 毕业设计(论文) 共 11 页 第 5 页 现出来的财物才是根本的,这种“本富”应 加培植;于由货币开矿所体现的财富,则是无关紧要的,称曰“末富”, 舍本逐末,历来被认为是违反传统的谬见。 在这种传统思想的支配下,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一种思想意识上的严重障碍。 而魏源却认为食货二者并重,但在“夷烟蔓宇内,货币漏海外”这一国内经济衰退的情势下,货的问题较之食的问题更迫切更严重。 正是从样的基本经济观点出发,魏源对于当时的一些 具体经济问题如漕运、盐务、海防、对外通商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改革主张和看法。 选贤举能的人才思想 魏源经世思想以致用为目的,并围绕这一目的进行改革。 但要真正把改革落到实处,还需要有德才皆备的人才。 魏源的经世思想中包含有具有近代意义的人才观。 首先,他特别强调人才的重要性。 “师夷长技以制夷”,无疑是个进步的主张。 但是:“利器不如人和”,“若无羽扇秉麾人,尽得炮舰又何益。 ” ○ 15 他还亲自参加过抗击西方侵略者的斗争,实践使他体会到我守将中,如林则徐这样的人才太少了。 因此,他认为“今夫 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真贫”,国家“不患财而唯 噬 才”。 ○ 16 在《海国图志》总序中,他沉痛的指明要怯二患:“人心之寐患”和“人才之虚患”。 其次,他还十分强调人才的标准。 他说:个人如果于国于民漠然无情,其心思智力必然“不以济物而专以伤物”。 ○ 17 这里,魏源把“才”(才能)和“情”(德行)联系在一起,确实为中国传统的人才学说注入了新的内容。 再次,他十分强调出于公心,选拔起用人才。 魏源考察了中国封建社会用人制度的沿革,指出“乡举里选变而门望,门望变而 考试”,都是由“私”向“公”的一种进步,但是,科举也不能选出真正的人才。 他本人走的也是这条路,直到知命之年方熬到一介进士。 他联系到自己的经历,对这种制度的积弊看得更为真切,所以又对科举取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后来在编著《海国图志》的时候,他的思想似乎又前进了一步,竟然对美国的资产阶级政体和用人之制表示出钦羡之情。 魏源选才出以公众的观点的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