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管理会计原则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者认为 , 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决策有用观”侧重于对财务会计目标的描述 ,而早期的受托责任观侧重于对管理会计目标的描述。 从这个角度来看 ,受托责任观并非完全的“过时了、不符合实际了” ,如果在受托责任观的基础上展开进一步的探讨 ,或者说运用“修正了的受托责任观” , 则能够 较好地理清管理会计的目标。 从管理会计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来看 ,无论是在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还是在决策性管理会计阶段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最大区别之一 ,在于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而要服务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首要的是向资源提供者反映资源受托管理情况。 这也正是管理会计目标的第一个层次。 这里的“资源提供者”主要包括两类 : 一是企业所有者 (股东 )和债权人。 所有者和债权人是企业资金 (包括货币资金和物化资金 )的提供者 ,也是企业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的提供者。 二是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包括企业的最高决策层和中层管理者。 这些人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提供者和组织者。 管理会计向这两类企业资源提供者 (尤其是后者 )反映有关情况是管理会计最基本的目标 ,因为只有将相关情况了解清楚了 ,管理人员才能据此了解现实、推测未来 , 进而为企业作出正确的选择。 这里的“资源受托管理情况”是管理会计向上述两类资源提供者反映的企业人、财、物等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情况 ,或者说是企业生产经营现状、生产经营能力的一种反映。 上述这些与财务会计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都是对企业现状的一种反映 ,但又主要存在着以下差异 :首先 ,主要服务对象不一样。 财务会计主要服务 于企业外部的信息需求者。 而管理会计则侧本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者服务。 这一点是两者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其次 ,所遵循的报告原则不一样。 由于财务会计主要是面向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 ,为了便于同一信息使用者对不同企业的有关信息进行比较 ,也为了方便国家的宏观管理 , 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需要遵循统一的报告原则 ,体现为《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报告条例 》 等。 而管理会计主要是为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 每个企业都有其自己的特色 ,且有着不同的经营管理需要 , 因此 ,不同企业的管理会计在反映情况和提供信息时没有必要也不可能遵循 一种统一的报告原则。 最后 ,所提供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征。 为了便于外部信息需求者的使用和比较、分析 ,财务会计提供的信息具有大致上统一的格式 ,且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 ,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 而管理会计提供的信息 ,其格式没有统一的规定 ,由各企业视其内部经营特征和经营管理需要而自行确定 ,且是货币计量单位和非货币计量单位并重 ,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重 ,尤其关注在了解过去、认识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的有关信息 ,以更全面、更好地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 除向资源提供者反映 资源受托管理情况之外 ,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是管理会计的一大目标。 而且管理会计越发展 ,这一目标突现得越明显 ,且逐渐地被强化。 如被视为 20 世纪后期现代管理会计变革之一的作业管理 ( Activity Based Management, ABM) ,其意图就在于通过充分发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优势 , 改进和完善企业的作业链 —— 价值链 ,把不增加价值的作业降低到最低限度 ,从而把有限的资源应用于能够增加价值的作业的上 ,优化价值链 ,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进而不断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 ( 余绪缨 , 1999)。 其特点包 括把管理深入到作业水平、以作业成本计算为中介、以产品设计、适时生产系统和全面质量管理等基本环节为重点、辅之以柔性管理等多个方面。 由此可见 ,优化企业的资源配置 是其直接目标之一。 再如 ,“战略管理会计”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 SCM) ,是从战略高度 , 围绕本企业、顾客和竞争对手组成的“战略三角” , 既提供顾客和竞争对手具有战略相关性的外向型信息 ,也对本企业的内部信息进行战略审视 ,帮助企业领导者知彼、知己 , 进而据以进行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从而最大限度地促进本企业“价值链”的改进 与完善 , 保持并不断创新其长期竞争优势。 其主要内容包括“长期经营投资决策、战略成本管理及战略性业绩评价等” (李守明 、 冉秋红 ,2020)。 可见 ,这些内容落实到企业实际的过程 ,也即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过程 ,都是围绕着“优化资源配置 ” 展开的 :战略成本管理下的长期投资决策要求企业将资源投放到那些对企业有利的项目中去。 而战略成本管理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成本管理方法来同时达到降低成本和加强战略位置之目的的过程”。 而战略性业绩评价则要求企业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地评价业绩 (战略执行过程和结果 ),以为企业的资源配置优化提供可靠的 参考依据。 因此 ,战略管理会计的具体实施是一个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以维持企业长期竞争力的过程。 、生产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 生产效率”通常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业务量 ,“生产经济效果”是指生产过程产生的结果 ,常表现为相同时间内业务量的多少 , 效率和效果是正向的变动关系 ,若效率提高了 , 就意味着企业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业务量增加了 , 那么在相同时间内所完成的业务量也随之增多 ,也就是生产的经济效果更好了。 效率与效果一般可以在企业内部体现 , 其高低主要是执行中的问题。 “经济效益”则是 指经济方面的效果和利益 ,一般不能直接在企业内部体现 ,而必须通过企业同外界的联系才能体现 ,其好坏主要取决于经营决策是否正确。 一般而言 ,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 ,即企业在生产中节约资源 , 增加业务量一般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但如果企业的经营决策不正确 ,生产出来的产品不能适销对路 ,就无法通过销售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较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果转换化为较好的经济效益。 而且这样的产品生产效率越高、生产得越多 , 企业所受的损失也越大 ,经济效益也越差。 因此 ,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以及经济效益是相互联系的 一个整体。 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是经济效益的基础 ,经济效益是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的目的。 而一个企业要提高经济效益 ,不仅要尽可能提高生产效率 ,而且要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 ,符合社会需要。 管理会计系统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 ,必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