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所有专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导学生去欣赏、品味这些艺术作品中的美感,则常常被人们所忽视“美”的实践性。 同时, 语文教学 也 是一种 “ 美 ” 的实践性活动 , 它要求学生在获得教师传授的知识后,要尽快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 这就需要学生的情感理解、领悟,而这种能力就需要实践 才能得到。 因此,要让学生到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去领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发 现美、欣赏美,同时要求学生在作文表达训练中去创造美,更深刻去理解美,在这种 “ 美是生活 ” 的实践中努力提高审美能力。 (三) 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 示范性原则 “知多为师,身正为范”,是审美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这一内容更为重要,要求也更高,这是因为教师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偶像,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楷模,没有广博精深的科学文化知识是难以成就的。 “身正为范”表明既要言传,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成为学生效法的表率和学习的楷模。 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讲授教材的 过 程中,心灵 也会 受到深浅不同的感染,情动于中 , 以 至引起情绪 、 姿态 、 语气 、 声调的 各 种变化,相应地做出或忧或喜、或褒或贬等不同的反映或评价。 教师动情地教, 更会 让他们触景生情,体味、感悟 “ 美 ” 的深蕴。 只有这 样,才能激发学生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对真善美的热爱。 教师 在 语文教学的 审美教育 对学生起着一种示范作用。 教师的示范在于他的系统 地 、科学 地 、透彻 地去 发现美、欣赏美 ,并用自身的能力去 创造美 ,学生会以此为“美”的标准,以此为示范加以实践, 使语文 审美教育 落到实处。 另外,教师的板书设计、书写艺术、语言交谈都对学生起着模仿示范的作用 , 教材中的一切美学因素都会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 并加以实践。 (四) 进行审美教育应遵循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就是在实施审美教育时要按照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 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基础性,可发展性,他们接受知识,运用知识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需要必要的过程。 在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就得 让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由浅入深、由低到高逐步进行。 要注意到 审美教育 过程中的对学生的普遍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 又 要 注意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 因材施教,使个别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美的感受能力,然后才能发展到学生的审美想象和艺术创造能力。 简单地说,就是先从学生身边能理解、接受的内容出发,进而步步深化,形成系统的理论及实践。 另外,循序渐进原则还体现在教师的不断反复的审美教育过程中,比如对于优秀的文学作品要反复吟诵,反复欣赏,这样每欣赏一次就会有不同的新的感受。 三、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 结合教学实践, 我 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 (一) 指导诵读,感受艺术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传统的语文教育非常重视朗读,朗读几乎是感受诗歌音韵,走进诗歌意境 的唯一途径。 《红楼梦》中香菱学诗,学了半天,找不到门径,林黛玉就教导她:“先读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杜甫的七言律诗,再读一两百首李白的七言绝句” ,“然后再把陶渊明、 应瑒、谢、阮 、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功夫,成了,不愁不是诗翁了”。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典诗歌,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其间的音韵美,从而由音及情,由情及意,由意及人,充分感受语文的美丽,从中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 再者, 文章是语言的书面化,正确的诵读则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 诵读必先注于目,出于口,再入于耳,然后了然于心,从心理过程看 ,这样多种感官协同工作,有利于学生感知语言的优美、和谐,揣摩、体味作品的艺术境界。 诵读得愈好,就愈能感受作品的艺术美。 教师范读,应“情动于中,而声发于外”,充分运用语音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声调的美、韵律的美、情感的美等美育因素表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