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乡幸福农庄建设项目可研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施“ 猪 →菜(鱼、果、林)”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供应市场。 以满足市民对无公害蔬菜食品的需求,又可使 农庄 生产和效益的发挥。 养殖场以良种畜禽繁育和销售为一体。 养殖场所产生的粪便和人的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后,向蔬菜基地提供优质的有机肥源。 、 社会和环境效益 1. 建养殖场可对原粮进行转化,实现种、养良性循环。 建一个年产 4000 只家禽和一个 1000 头生猪的养殖场,每 年可转化粮食 500 吨。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科技含量高,高附加值农业转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条投资少,见效快的有效途径。 2. 以沼气为纽带,以人禽的粪便处理,通过对废弃物的重复利用,可产生节能降耗的效果,保持循环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 改善了种、养生态环境,减少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有害物残留 11 量,提高了农产品质量。 为市场提供无公害食品。 提高产品竞争力,增强了农产品的出口创汇的能力。 改善了农村生产和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户生活水平,农业全面发展,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促进了农村 两个文明建设。 促进我 市 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持农村稳定,对农民实现奔小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第二章 项目背景 、 项目建设的 背景 自然条件优越。 广水市位于湖北省北部偏东,以平靖关、武胜关与河南连界 , 自古为南北交通要冲,素有“鄂北门户”之称。 地跨东径 113176。 31′ 114176。 07′,北纬 31176。 23′ 32176。 05′。 北与河南省信阳县毗邻,东邻大悟县,南接孝昌县、安陆市,西连随州市曾都区。 东西宽 公里,南北长 公里, 国土面积 2647 平方公里 , 占全省总面积 %。 广水市地处桐柏山脉南麓、大别山脉西端 , 属低山丘陵地带。 地势北高南低,自北而南,山地、丘陵、岗 地、沿河小块平原,依次分布。 山地占总面积的 %,丘陵占 %,平原占 %。 山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和东北部,一般坡度为 30176。 至 45176。 ,最高处大贵山海拨 米,相对高差在 300 至 500 米之间。 岗地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 100 米上下,坡度一般在 15176。 左右。 小块河谷平原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南及东南部,海拔一般在 50 米左右,最低处平林市水河床海拔 37 米,地势以鄂豫边界为脊干,以低山为屏障,丘陵岗地主体,由北向南逐渐倾斜,经横坡河的切割,形成岭谷平行并列的地貌景观。 农 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广水市委、市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工作 13 方针,始终把农 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来抓,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大力调整农业结构,稳步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 把农业基地建设作为工业化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稳步推进 50 万亩高效经济林、 5000 万袋(棒)食用菌、 50 万头生猪、 10万亩蒜 — 稻高效栽培模式、 10 万亩名特优水产品等特色基地建设,全市经济林面积达到 18 万亩、食用菌扩大到 20xx 万袋(棒)、出栏生猪33 万头,是全省重要的商品粮、银鱼、大蒜、香菇、中猪生产基地和全国著名的“白灵菇之乡”。 20xx 年,全市多种经济产值占农业总 产值的比重由 20xx 年的 %上升到 %,农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 产业化格局逐步形成。 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近 700 家,以农产品为原料实施加工转化的规模企业达到 23 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 家、随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5 家。 全市已初步形成了食用菌生产加工出口、粮食转化、农产品冷藏销售、生猪养殖加工出口、药材种植加工、水产品养殖加工等六大产业链条。 开发和创立了银涛牌银鱼、香炉山牌莼菜、吉阳牌大蒜、飞龙牌乳酸、云雾牌香菇等一批精品名牌农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标识 6 个。 全市以乡镇集市为中心的 农产品集贸市场发展到 98 处,各种中介服务组织迅猛发展,订单农业面积超过 13 万亩,农产品货畅其流。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通过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和实施农业资源民 14 营化改革,全市累计投入农业基地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资金近 10 亿元,尤其是农业综合开发、退耕还林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工程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全市改造中低产田 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 平方公里,完成节水灌溉示范面积 1 万亩,增加有效灌溉面积 5 万亩,解决饮水困难 2 万多人;实施退耕还林面积 20 多万亩,全市森林面积增加到 110 万亩,森林覆盖率 达到 %。 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依法开展土地二轮延包,全面推行村帐站审,大力实行清欠化债,全面取消了农业税和全额兑现各种政策补贴,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融洽,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和谐发展。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 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关系,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系统整合再生能源技术和 高效生态农业,引导农民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土地、太阳能和生物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形成农村生产、生活的良性循环。 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 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目标。 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15 广水 是农业 市 ,全 市 总人口 93 万,其中农业人口 70 万。 由于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 因此;必须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在稳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优质高产经 济作物和饲料作物,力争粮食、经济作物、饲料比达到 4: 3: 3。 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培养土壤肥力,大力发展畜牧业,发展多种经济,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特别是秸秆粪便资源。 搞好新农村沼气建设,提高粮食单产。 开展沼气综合利用,发展无公害农业和畜牧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条重要途径,势在必行。 促进庭院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开展多种模式的综合利用,充分合理的利用光、热、水、土和生物能资源,种植与养殖并举,实现庭院经济和粮食生产的同步发展。 促进无公害农产品 生产,增强农副产品的竞争力。 通过减少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农副产品污染,并逐步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标准进行生产,提高农产品食用安全水平。 努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位及市场竞争能力。 本项目实施后,将使项目区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为周边农村发展名优农副产品创造有利条件。 同时对丰富城乡居民菜篮子工程作出贡献,对满足城乡居民物质需求将发挥积极作用。 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条件,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我 市 农村由于人畜粪便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毒 16 有害气体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苍蝇、蚊子和细菌等各种微生 物滋生,严重污染了农民生 活环境,常常导致传染病的发生。 农村公共卫生条件较差,影响了 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广大农民反映强烈。 发展沼气,对粪便实行厌氧发酵,能有效杀灭寄生虫卵以及肠道致病病菌,使苍蝇和蚊子等减少繁殖场所,是实现人畜排泄物处理利用的有效途径。 项目是缓解能源紧缺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能源短缺已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目前;我国农村能源消费量仅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41%,人均消费量不及城 乡 的 1/ 3,存在很大的增长空间。 目前我 市 农村还是以柴草、煤、石油天然气和电为主要的生活能源。 以沼气为纽带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集能源节约、农药节约、饲料节约、劳动力节约和减轻生产劳动强度于一体,成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典范。 由于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替代秸杆、薪柴等物质能源,也可替代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电等能源。 因此;发展沼气是落实国家能源替代战略,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对于增加农村优质能源供应,不断改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缓解能源紧张状况具有现实的重大意义。 、 项目建设条件: 气候资源条件优越 广水市属北亚热带大 陆性季风气候。 冷暖适中 , 冬干夏雨 , 雨热同季 , 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在 1316℃ 之间,北部为 17 1314℃ , 中部为 1415℃ , 南部为 1516℃ , 南北温差 2℃。 一年中,最冷月为 1 月,月平均气温 ℃ ;最热多在 7 月,月平均气温 ℃。 极端最低气温出现在 1976 年 1 月 3。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