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龄化时代社区养老的新路径——基于苏州地区的实地调研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年人享受到社区实惠的高层次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供需平衡,是我们今后应该重点解决的问 题之一。 表二:各年龄层老人的参与意愿和权利意识交叉 表 表三:老年人健康变化状况 单个样本 T 检验 表 匮乏的人力资源与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之间存在着“缺口” 社区养老服务是一个体系工程,其人力资源包括直接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社区养老的管理人员、社会工作者以及志愿者群体等。 目前在苏州,相对大 量的老年人口以及衍生的需求,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极度匮乏。 在社区基层,社区养老的管理人员一般一个社区只有一人,而且大多数还是兼数职于一身。 由于社区工作量大,大多数时候,他们还得从事许多“分外之事”。 直接提供服务的工作人员目前也极少有专职性质的,基本上属于家政范畴。 社会工作者的人数也比较少, 而且大多数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在我们抽样的 25 个社区中仅有 10 名工作人员取得了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 另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社区目前急需营养员、护理照料员等。 社区养老服务 人力资源队伍不完备,缺乏体系,结构单一,督导机制也 几乎没有。 这种现状不仅影响到工作效率,而且也影响到养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人力资源数量与是质量是社区养老服务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基础支撑。 从长远来看,不仅苏州,整个中国老年人口由于基数大,再加上高速持续的增长率,必然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提出更高要求。 如果不加以认真对待,匮乏的人力资源与庞大的老年群体需求之间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 因此如何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源加入到养老事业中,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表四: 社区服务缺少的人员类型 多重响应分析 响应 个案百分比 N 百分比 $社区服 务缺少的人 照料人员 14 % % 检验值 = 基本不变 t df Sig.(双侧 ) 均值差值 差分的 95% 置信区间 下限 上限 健康状况变化 683 .000 .410 .32 .50 7 员类型 a 护理人员 11 % % 营养师 17 % % 护理指导员 13 % % 全科医生 12 % % 小时工 11 % % 志愿者 9 % % 总计 87 % % a. 值为 1 时制表的二分组。 b. 百分比和总计以响应为基础 为应对人员的匮乏,苏州政府引入中介组织参与养老服务,试图缓解“人力荒”,这种作法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人力资源危机,但从长远来看,仍只是杯水车薪。 一方面,这些中介人员是以四五十岁为主的下岗再就业职工或者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文化层次低,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因此服务范围和服务内容有限,大多只能提供低层次的服务,如洗衣、做饭、陪同就医等。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越来越重视高级需求,社区养老服务的重点也会向高层次的服务转变,这些人员将难以适应变化趋势,无法满足老年人更高层次的需求。 换句话说,即使中介组织的介入暂时缓解了人力资源数量问题,也难以保证服务的质量。 在人力资源不足的情况下,我们还看 到了另外一种令人担忧的趋势 —— 社区存在大量人力资源流失现象。 很多年轻的社会工作者认为毕业后到基层从事社区养老工作难以实现个人价值,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或者只把这项工作当作“跳板”,“弥补”基层工作的经验,一旦机会成熟,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脱离社区。 这些人很难在社区“扎根”,更加剧了“人力资源荒”。 社区自身具有很大潜力与社区能动性受到限制之间形成反差 在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社区位于区 —— 街道 —— 社区三级体系的最末端,其主要职能是配合街道负责养老服务的落实,担当养老服务的载体。 尽管处于最末端,在三级体系中 ,社区却是最有潜力的一级,因为社区关乎人们的生活,最贴进老年人,具有正式机构所没有的灵活性;另外社区有着大量的社会资本,它不仅是个生活场所,而且是生活家园,在精神慰籍方面有着其他主体无法替代的优势,而这恰恰是养老服务最需要的。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尽管社区有着种种优势,但在现实中,社区能动性往往受到忽略,优势难以发挥,表现在:其一,社区自治被虚化。 我国法律规定,社区是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当前大多数社区已经沦为行政管理任务的“腿”,社区(居委会)负责大量的计生、治安、劳保等工作,“上 有千根线,下有一根针”,大量的“线”都要从社区这根“针”穿过,社区疲于应付各种事务,在真正自治的养老环节,难以投入大量精力。 其二,社会资本被忽视。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的发展,但是在调动社会资源参与方面,尤其是发挥社会资本作用方面,显然有许多不足。 从图一中可以看出,社区与其他社区、企业和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大多表现为关系一般甚至没有联系, 社区养老服务基本上依靠政府推动,社区的主体性与社会资本的作用被大大忽略。 这样一方面,政府面对严峻的养老形势“焦头烂额”,另一方面,社区大量的社会资本没有得到 很好的利用,资源没能实现优化配置。 其三,社区之间的耦合被割裂。 在社区养老服务中,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有的社区在“软件”资源方面有优势,有的在“硬件”设施方面有优势,如果创造条件让社区之间相互合作,把各个社区资源整 8 合起来,既有利于社区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发挥 1+12 的效应,也有利于实现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但在现实中,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以及合理的考核机制,社区之间在养老服务中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五 、完善社区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针对社区养老服务 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从规划、管理、人力资源等各个层面着手,不断改进与推进相关工作,具体而言,建议如下: 做好规划工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社区养老服务事业也是如此。 在相关调查中,我们感觉,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目前基本上处在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相关服务工作总是被实践发展“牵着鼻子走”,还缺乏一种总体性以及前瞻性的规划,主动地引导工作的开展。 为此有以下建议:其一,有必要对社区的养老资源(包括现实的以及潜在的资源)做一系统调查,为服务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其二,有必要对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做一系 统调查,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与配置资源,尤其需要对未来老年人( 50— 60 岁的老年人)的需求做一系统调查,以便未雨绸缪地做好准备工作。 当前社区养老服务已经滞后于现实发展,如果不做好前瞻性工作,未来的“缺口”只会越来越大,使工作更加被动。 其三,对如何耦合社区资源做一系统性的调研,在此基础上合理配置与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以免出现“大而全、小而全”的资源浪费。 以信息化为基础进行动态管理 在有限的资源下,为使老年人得到满意的服务,把握老年人不断变化的养老需求,实行动态管理,十分关键。 在这方面,苏州沧浪区的“居家 乐”养老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居家乐”以中国电信通讯技术为硬件支撑,以“居家乐” 221 养老服务系统为技术支撑,实现对老年人需求的动态管理。 整个需求管理基于两种数据: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静态数据是由养老服务需求的历史调查资料、政府团购服务内容等组成的历史数据。 动态数据是通过对老年人定期与不定期的走访收集到的服务信息;老年人主动来电寻求帮助的服务信息;系统对静态数据进行分析预测生成的服务信息等。 当然,动态数据经过积累沉淀也会转化为静态数据。 总体而言,这一模式具有以下功能:一是预测计划功能。 系统依据历史数据 库预测服务需求,主动关怀老年人,征询服务内容;二是全程记录功能。 系统自动记录服务过程中形成 9 的服务对象、内容、时间、结果、回访等一系列数据;三是监控管理功能。 系统依据服务过程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对服务人员、服务商的服务质量与技能进行考评;四是统计分析功能。 系统可根据服务客户、服务项目、服务人员、服务商等不同主题,进行智能分析并自动形成种类表。 五是深度开发功能。 系统经过阶 段性运行,对老年人的分类服务需求进行分析处理,自动形成新的共性服务项目,促进养老服务系统的深度开发。 上述基本功能有效地保证了养老运行主体能够主动获取养老服务需求、快速编制养老服务计划、及时组织养老服务活动、有效进行养老服务监控以及精细实施养老服务管理。 “居家乐”养老模式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模式,在网络化与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借助相关技术进步,把技术成果运用到养老服务管理环节中,实现智能化管理,更好地推动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挖掘现有的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数量和素质是影响社区养老服务的重 要因素。 缺乏良好的人力资源,社区养老服务就如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再好的理念和服务也难以实施。 社区养老服务工作人员人力不足、水平不高,会影响服务项目的扩展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从而影响社区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建议如下:其一,提升现有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建议将目前社区养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