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发改委版(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最适宜生活的城市之一。 厦门位于东经 117176。 53′ — 118176。 15′,北纬 24176。 23′ —24176。 46′,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与台湾本岛和澎湖列岛遥遥相对。 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以及大陆九龙江北岸沿海部分组成,陆地面积 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 300 多平方公里。 其主体厦门岛,南北长 公里,东西宽 公里,面积 133 平方公里,地势由南向北倾斜,西北部 较为平坦,南部多山,最高为云顶岩,海拔 米,厦门港是个海峡性港口,海岸线蜿蜒曲折,长达 234 公里。 港外星罗棋布的岛屿,形成天然的防波屏障,港内四周群山环抱,提供良好的防风性能,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水深多在 12 米以上,历史上就是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4 厦门属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光热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在21176。 C 左右。 夏无酷暑,冬无严寒。 年平均降水量在 1200 毫米左右,5~ 8 月份雨量多,风力一般 3 至 4 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 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 4- 5 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 7- 9 月份。 厦门四面环海,海域面积宽广,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海湾、沙滩、礁石,海天相映;岛内山峦起伏、奇石遍布,湖泊、水库、瀑布、山水相依;宜人的气候,丰富的植物资源,四季常春,百花争艳,集雅、俏、奇、巧于一岛,是大自然赐于厦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厦门凭其优越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怡人的气候条件,为厦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经济环境条件分析 厦门建立经济特区以来,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厦门的区位优势,大量引进外资、侨资、台资,拓展横向经济联合,形成以工业为主,一、 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 1992 年进入中国城市综合实力十强之列,国内生产总值( GDP)年均递增 20%以上,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 根据厦门市计委和市统计局发布的报告, 20xx 年厦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多项经济指标超过预期目标 ,即国内生产总值 760 亿元,增长 %;外贸进出口总值 亿美元,增长 %;地方级财政收入 73 亿元,同口径增长 %;城镇居民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5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 创办厦门经济特区 以来, 全市努力发挥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强化口岸辐射功能,特别是成功举办了历届“九 .八”投资贸易洽谈会以及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交易会 , 海峡两岸商品博览会 ,极大地发挥特区窗口功能 ,使厦门成为著名的对外招商和贸易口岸。 如今厦门已和世界上 180 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关系,对外贸易日益活跃,出口产品数量、品种不断增加、层次不断提高,出口产品已从过去的以农副产品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发展成为农副产品、机械、电子、化工、纺织、矿产、医药、食品等多种产品多头并举的局面。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旅游设施和旅游环境的不 断完善,国际旅游业也日益发展。 截止 20xx 年底,全市共有星级酒店 44 家,其中三星及以上级酒店 16 家,悦华酒店跃居五星级,厦门假日海景大酒店荣膺皇冠级;旅行社经过类别调整,现全市共有 67 家旅行社。 20xx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 1000 万人次以上。 旅游创汇 亿美元。 创办厦门经济特区以来的二十年,是厦门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经济结构变化最大,城乡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时期。 随着厦门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产业结构的逐渐优化调整,居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美化 环境,净化空气,亲近自然,增加视觉感受的休闲环境成为人们新的追求。 从以上分析可知,厦门市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达、厦门市对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6 创建园林城市的重视以及创建国际性港口风景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都给该工程的建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条件。 第四章 建设目标和内容 主要目标 建设多要素、布局合理、信息传递速度快和自动化程度高的航线气象监测网;建设客观化、定量化、精细化的航线气象预报系统;建设实时性强、滚动运行、专业化的航线气象服务系统,为各级政府、公众和有关专业 用户 提供优质的海洋气象服务,提高厦金航线海域的 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和服务能力。 主要建设内容 本项目是一个复杂的业务系统,包括航线综合探测系统、航线气象预报警报系统和航线气象服务系统等三大部分。 航线综合探测系统建设 系统建设的思路 航线综合探测系统是项目建设的基础,在充分利用辖区内外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气象站、卫星地面接收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站的基础上,在航线附近海域增布多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对航线海域的高时空密度的大气立体监测网。 同时根据加密监测网的建设主要是硬件(设备)的组装、组合的特点,建设中一是要做 好设备的选型论证,二是要以单机设备的实际质量检测和监测网整体的运行调试为工作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7 重点。 此外,设备,特别室外设备的安全保护技术,如防雷击、防撞击、防腐蚀等技术,也要加以解决。 系统建设主要内容 航线上增设的自动站网主要内容是: 1)沿航线的加密地面气象站网 :每隔 12 公里布设一个多要素(温、压、湿、风、降水等)地面站,总数在 610 个; 2)沿航线的气象能见度自动监测网:能见度站 58 个,主要布设在重要码头航线附近的岛屿等; 3)航线上的海岛上布设自动气象站 58 个; 4)建设移动气象台,用于为突 发性海上事故服务。 5)建立监测信息的综合采集分析显示系统;相关应用软件系统的建设(如地面要素(温、压、湿、风)自动化实时监测网设计;地面水平能见度的自动化实时监测网设计等),以及信息的客观分析与集成应用技术研究等; 航线气象预报警报系统 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 航线气象预报警报系统是项目建设中的中心环节。 该系统研究的重点是预报的原理与其体现技术,而基础是预报信息的合理开发技术。 因此,系统研究将按如下的基本要求实施: 1) 建立面向项目建设需要的专题数据库 ,整录入格式化的常规与非常规的 气象资料。 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8 2) 选择合理 ,实用的信息化处理技术 ,以对丰富的源资料进行模式 (公式 )化的信息化处理 ,形成内容更丰富 ,质量更好的客观 ,定量化的再生信息库 ,以改善预报研究的信息环境。 3) 选择合理 ,实用的信息化分析技术 ,以能从丰富的信息中 ,精选出质量好的预报因子。 4) 研制 ,选择合理 ,实用的信息集成应用技术 ,以能用精选出的大量预报因子 ,组成物理意义明确的预报模型。 5) 针对不同的预报种类采用不同的研究策略 : 用于短时与临近预报的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主要目标,是研究风场和温、湿场的数值预报。 拟以调试物理过程参数和下垫面参数等办法对引进的区域性数值预报模式加以改进、消化,摸索有关“本地化”运行的经验。 研究策略:抓住重点,突破要点,带动全面。 大风研究先主攻台风大风和冬季冷空气大风两类,大雾研究先主攻 2~ 5 月的雾季。 技术上要明确目标标准,了解目标成因,摸清背景,分别类型,各个击破。 分析上要制定合理、规范、定量化的因子和预报模型的识别规则,强化预报研究过程与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软件开发:制定系统研究的软件需 求清单→设计软件的系统结构→确定开发平台→实行功能模块化设计→设计面对子系统的数据库。 开发中,将重视有实用软件的引进与消化,以加快开发进程。 主要建设内容 1) 各类资料的信息化处理平台的研制,其中包括 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9 (1) 数据场中的多尺度信息的定量化开发之数学模型的设计; (2) 非常规实时监测数据(实时监测网监测数据,地球同步卫星观测数据,雷达探测数据)的信息综合处理技术研究; (3) 向专题应用的信息库设计: (4) 相关应用软件的系统化设计。 2) 短期天气预报系统的研制 将采用背景场客观分型技术 和量化信息的全组合分析技术,建立概念化预报模型,以提高预报模型的客观,定量化程度和物理意义上的可解释性。 3) 短时天气预报系统的研制 将主要依靠引进先进,实用的区域性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输出 .此中 ,将进行模式的“本地化” 运行改造,同时也注重“ MOS” 预报模型的研制。 4) 临近天气预报系统的研制 除也将主要依靠引进的区域性数值预报模式的预报输出外,还将结合卫星与航线现场气象监测资料,进行诊断订正预报的研究。 5) 大雾大风的预报系统的研制 主要研究内容:大雾大风的时、空分布与演化之气候特征分析;大雾大风 的生成环境特征分析:形势场,物理量场与层结特征分析。 6) 信息的客观分析与集成应用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 (1) 因子与预报量的相关分析模式的研究; 厦金航线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 (2) 因子的集成应用模式的研究; (3) 短期( 12 小时内)短时( 6小时内)与临近( 3小时内)预报模型的客观研制与其优化集成技术的研究; (4) 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的引进与模式“本土”化运行调试研究; (5) 相关应用软件的系统化设计。 7) 实时预警系统的研制 其中包括自动化流程,可视化界面,产品制作、存储、分发等方面的技术研究。 航线气象服务系 统 气象服务系统建设的策略 航线气象服务系统是面向各级政府部门和海上专业用户的海洋气象决策服务技术支持平台,主要目的是及时提供航线区域的气象情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