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坡煤矿90万吨矿井初步设计_采矿专业毕业设计(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石灰岩,夹少许泥质灰岩。 上马家沟组 (O2s):厚度为 22—。 岩性为厚层状灰色、浅灰色石灰岩、白云质石灰岩夹少量泥灰岩。 底部有一层厚约 2m 左右的灰黄色角砾状石灰岩。 石炭系中统本溪组( C2b) 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即铁铝层,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岩性为深灰色泥岩、砂质泥岩夹数层浅灰色中砂岩 及 l一 2层灰色石灰岩。 厚度为 — ,平均。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 C3t) 底界为 K2中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本区主要含煤层段之一。 岩性为浅灰色中粗砂岩、深灰色至黑色泥岩、砂质泥岩及煤层,下部夹有一层不稳定的薄层泥灰岩。 厚度为 — ,平均为。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P1s) 底界为 K3中、粗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为本区含煤层段之一。 岩性为深灰色砂质泥岩、泥岩、浅灰色中、粗砂岩及煤层组成。 厚度为 — ,平均。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 P1x) 底界为 K4中粗砂岩,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K4 砂岩厚度可达 10 余米,为长石石英砂岩,泥质胶结,风化后呈灰黄色,为疏散状。 下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状中、细砂岩,厚度约 30— 40m;上部为灰绿色砂质泥岩夹有紫斑状铝质泥岩数层,风化后紫色增多,厚度 30— 40m。 本组地层厚度为 — ,平均为 左右。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 P2s) 底界为中、粗砂岩 (K6),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岩性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黄绿色或暗紫色中粗砂岩。 本井田出露厚度 约。 第四系中、上更新统 (Q2+ 3) 下部为浅红色亚粘土、亚砂土夹钙质结核 (离石组 Q21)。 上部为土黄色亚砂土 (马兰组 Q3m),广布于丘陵之顶及斜坡之上,厚 0— 16m。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7 全新统( Q4) 为冲积层,由砂、卵石及次生黄土组成,分布于井田北部大沟及马营河两岸,厚度0— 20m。 四、井田内煤系地层的主要 地质构造 区域构造 大同煤田位于天山一阴山纬向构造带和新华夏系的复合部位。 北部天镇东西向构造带与南部洪涛山背斜 (北北东向,新华夏系 )控制着大同煤田的南北边界。 大同煤田总体上为一个北北东向的向斜。 在此背景上发育有次一级北西西向的断裂和褶曲。 本井田位于大同煤田西南部。 井田构造 本区位于洪涛山背斜的西翼,为一个走向北东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 2176。 - 4176。 ,并伴有次级波浪状起伏。 除此以外,区内未发现有其它构造。 综上所述,井田内构造简单,属Ⅰ类。 五 、 井田的水文地质条件 井田大面积为新生界地层覆盖,仅在沟谷中有上石盒子组 (P2s)地层出露,山西组及其以下地层均埋藏于侵蚀基准面以下。 地表水及地下水水量很小。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一 )、地表水 本区东南侧的马营河由东向西从井田外围流过,区内有三条干涸的 冲沟。 仅在暴雨时形成急流,排泄积水。 冲沟距含煤地层在 100m 以上,一般情况下,即使是洪水季节对矿井开采也不会带来威胁。 雨季在冲沟两侧可出现泉水,为下降泉,多集中在北部山村附近,流量均很小。 出水层位为上石盒子组 (P2s)中的中粗砂岩。 山峡村和庄窝村都有水井,据访问水量逐年减小。 山峡村水井为上石盒子组 (P2s)下部砂岩涌出,井深为 ,涌水量为 / s。 (二 )、含水层 奥陶系中统石灰岩岩溶含水层组 该含水层组埋藏深,本区没有出露。 左云南普详查勘探区有三个岩溶孔揭露,上下马家沟组厚。 下马家沟组厚度为 — ,为灰色、青灰色、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和浅灰色、灰黄色白云质石灰岩夹少许泥灰岩。 含有 2 个富水带,厚 7l0m,在富水带内岩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8 溶、孔洞裂隙发育。 两富水带之间间距 3080m,由于没有进行抽水试验,涌水量不详。 水位标高左云县树儿里附近的 609 号孔为 ,右玉县元堡子村附近的 201 号孔为,据 1957 年《大同中部煤田概查报告书》资料,鹅毛口 36 号孔涌水量为 / s, 227 号孔裂隙少,涌水量为 / s。 由此可见奥陶系中统岩溶水的富水性与 岩溶、裂隙发育程度密切相关。 上马家沟组厚 2260m,岩性为灰白色石灰岩、白云质灰岩夹少量泥灰岩。 本组小溶洞、溶孔裂隙发育,富水性好,但不稳定。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本含水层主要为 6号煤层顶板粗砂岩,厚 10 余米,为直接充水含水层。 据左云南普详查勘探区 609 号孔抽水试验,水位标高为 ,单位涌水量为 / ,渗透系数为 / d。 距本区较近的 1001 号孔 (山峡村北约 )为涌水孔。 该孔孔口标高为 ,钻至该层段孔口涌水量由 / s 增 至 / s,净增 / s。 水质类型为 HCO3CL— Na 型,矿化度为 500mg/ L,硬度为 / L。 二叠系下统山西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本含水层主要为底部 K3砂岩,为中粗砂岩夹不稳定砂质泥岩。 分布稳定,该砂岩带厚度可达 ,为 4 号煤层的直接充水含水层。 在邻区安平煤矿主斜井掘进揭露该砂岩层有泉水涌出,涌水量为 ,泉水标高为。 水质类型为 型,矿化度为 262mg/L,总硬度为。 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 层组 本含水层组有 2层砂岩层段,即 (1)底部 K4砂岩,为粗砂岩,底部为砾岩,泥质胶岩,厚约十余米。 (2)中部含砾粗砂岩层段( K5),厚 25m。 据 1001 号孔揭露,该孔钻至该层孔口涌水量由 ,净增。 水质类型为 型,矿化度为 356mg/L,总硬度为。 二叠系上统上石盒子组砂岩裂隙含水层组 本含水层组也有 2层砂岩带,即 (1)底部为 K6砂岩,为含砾粗砂岩,厚度为。 (2)中部含砾中粗砂岩带,厚度为 25m,本区西北部山峡村附 近有泉水溢出,涌水量为。 向北左云县降家村一带有大量的泉水出露,涌水量较大,约为。 水质类型为 型,矿化度为 200300mg/L,总硬度为。 第四系砂砾孔隙含水层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9 本含水层主要为马营河两侧砂砾石层,呈窄分带分布,厚度为 25m。 富水性很小。 (三 )、隔水层 本溪组和太原组底部隔水层 本层主要由泥岩、铝质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系奥陶系中统岩溶水与石炭系上统太原组砂岩裂隙水间的隔水层。 局部地段夹有薄层石灰岩和砂岩。 厚 4050m。 岩石致密,分布稳定,隔水性良好。 石炭系和二叠系砂岩裂隙含水层间的隔水层 该隔水层为泥岩、含铝质泥岩、砂质泥岩和煤层组成。 夹在各层砂岩裂隙含水层之间构成平行复合结构,厚度为数米至数十米,起层间隔水层作用。 煤层采空后,因顶板裂隙发育,其隔水性变差,各含水层及其与地表水之间可相互沟通。 (四)、断层、老窑的水文地质条件 本井田内未发现有古窑分布。 据以往勘探资料,区内亦无断层分布。 但邻近矿井开采中揭露有小断层,且具导水性,如安平煤矿 F1 断层面有 2处突水点。 (五 ) 、充水条件分析及矿井充水类型 本区 6 号可采煤层的老顶为厚层状中粗砂岩,直接充水含水层为裂隙含水层类。 据邻近矿井开采资料,含水量很小,涌水量为 60L/s,水文地质条件简单,据井下穿水点观测,由煤层顶板直溢出,进水方式为直接充水型。 周边矿井开采后形成的采空区内会有大量的积水,这些积水会沿岩层裂(孔)隙充入本矿井,是将来井下充水的主要因素之一。 矿井充水类型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裂、孔隙水直接充水型矿井。 (六)、下伏奥陶系中统岩溶水突水条件分析 据鹅毛口资料分析,奥陶系中统岩溶水可能是比较丰富的。 但埋藏较深,推断本区水位标高约为 1220m,而最低可采煤层 (9 下号 )底板最低标高为 1250m,后者高于前者约30 余米。 所以奥陶系中统岩溶水对矿井开采不会造成较大的威胁。 (七 )、矿井涌水量 本区及其周边均没有系统的抽水试验资料,预算矿井涌水量的各类参数无法确定。 只能根据邻近安平煤矿目前矿井实际原煤产量的排水资料,采用含水系数法预以推算。 计算公式: Q=P179。 Kp ( 1)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0 其中: Q──矿井未来涌水量, m3/ h; P──原煤产量, t/ h; Kp──含水系数 (m3/ ) 安平煤矿现采 4号煤层,实际年产量为 30179。 104t/a,日排水量为 930m3/d。 本矿井的设计生产能为 90179。 104t/a,则日涌水量为: Q=90179。 930/ 30=2790 m3/ d = 117m3/ h 上述计算适用于煤产量起主要作用的矿井。 本区直接充水含水层富水性弱。 根据其它矿井资料,矿井初期涌水量较大,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 含水系数也随着年产量的提高而减小。 (八 )、供水水源 本区目前没有永久性水源,但据山峡村北 1001 号涌水孔的涌水量资料分析,孔深( P1x) ,涌水量为 ,孔深 (C3t),涌水量为 / s,太原组含水量较丰富,而且水质也好,开采太原组的砂岩裂隙水,也可作为供水水源。 奥陶系中统岩溶水水量丰富,但该含水层取水困难。 如选择适当的成井方法,解决取水设备,可以作为本区永久性水源勘探对象。 综上所述,本井田水文地质类型为简单类型。 第三节 煤层 的埋藏特征 一、 煤层的赋存特征 本区位于洪涛山背斜的西翼,为一个走向北东向、北西倾斜的单斜构造,倾角 2176。 4176。 ,并伴有次级波浪状起伏。 除此以外,区内未发现有其它构造。 二﹑煤层 本区含煤地层为石炭系上统太原组和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现按地层顺序自上而下叙述如下 : 山西组 ( 1) 31号煤层 该煤层为全区较稳定大部可采煤层,厚度变化大,为薄一中厚煤层,厚度 —,平均厚。 JKl 号孔最薄( ), 511号孔最厚( ) , 厚度变化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1 井田中部厚、东西两边变薄,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 02层。 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 ( 2) 32号煤层 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 ,上距 31号煤层 ,平均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 ,为中厚煤层。 煤层厚度一般为 ,平均。 JK2 号孔最薄 (),补 2号孔最厚 (),厚度变化不明显。 煤层结构复杂,含夹矸 02层。 顶板为砂岩或砂质泥岩、泥岩,底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细砂岩。 太原组 ( 1) 4 上 号煤 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上距 32号煤层 ,平均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为中厚 厚煤层。 厚度 ,平均 . 1001 号孔最薄 (), S2 号孔最厚 ()。 ( 2) 4 下 号煤 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上距 4 上 号煤层 ,平均 JKl 与 S2号孔一带与 4 上 号煤层合并。 厚度 ,平均。 补 2 号孔最薄 (), JK2 号孔最厚( )。 含夹矸 02 层,结构简单。 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或细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中砂岩。 ( 3) 6 号煤 该煤层全区稳定可采,上距 4 下 号煤层 ,平均。 煤层厚度变化不大,为厚煤层。 煤层厚度 ,平均 , JK1 号孔较薄( ),补 1号孔最厚( )。 JK1 号孔与 JK2 号孔一带较薄,其它区段较厚。 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 06层。 顶板为砂岩, 含砾砂岩或粉砂岩、底板为砂质泥岩或细砂岩。 三 、 煤层围岩性质 (一)顶、底板条件 井田内各可采煤层顶板条件类型根据钻孔揭露,叙述如下: 31号煤层的老顶为中粗砂岩或细砂岩,厚度为 ,顶板类型属 III 类。 32号煤层的直接顶板为砂岩、砂质泥岩夹薄煤层。 顶板类型属 I 类。 来压比较稳定,随煤层回柱垮落,基本填满采空区。 4 上 号煤层顶板为中、细粒砂岩老顶,有时直接顶为泥岩,砂岩厚 ,致密坚硬,顶板冒落性属中等,为 II 类顶板。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2 4 下 号煤层顶板为泥岩、砂质泥岩、厚度约 左右。 6号煤层的顶板为含砾粗砂岩老顶,厚度为 左右,致密坚硬,岩石完整,极难垮落,属 III类顶板。 表 1 煤层厚度及煤层间距统计表 地层 煤层 厚度 (m) 间距 (m) 夹矸 稳定性 可采性 顶底板岩性 最小~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 平均 顶板 底板 山西组 31 ~ 0~ ~ ~ ~ 02 稳定 全区 可采 泥岩 砂 质泥岩 细砂岩 泥岩 砂质泥岩 32 ~ 02 稳定 全区 可采 砂岩 砂质泥岩 砂岩 砂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 太原组 4 上 ~ 02 稳定 全区 可采 砂岩 泥岩 砂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 4 下 ~ 02 稳定 全区 可采 泥岩 砂质泥岩 泥岩 砂质泥岩 6 ~ 03 较稳定 全区 可采 砂岩 含砾砂岩 粉砂岩 砂质泥岩 细砂岩 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