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夏大豆生育期结构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12 致 谢 15 华南农业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成绩评定表 1 1 前言 中国是大豆的起源中心 ,大豆是我国分布最广的作物之一,几乎遍及全国。 大豆起源于我国, 有 5000 多年的种植历史,后来大豆的栽培技术由中国传到日本, 并经欧美等地传 向世界,目前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主要作物。 我国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 中国各地保存的大豆地方品种约 17000 余份,野生大豆和半野生大豆 5000 余份,外国引进品种 10000余份。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具有光周期特性。 大豆受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影响较大 , 不同生态地区所培育的品种 ( 系 ) 生物学特性有所不同。 生育期是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因素之一,大豆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 , 形成了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生态类型(王金陵, 1981)。 生育期是大豆最重要的生态性状。 生育期相关性状是代表不同品种类型特点的主要生态特性(季道藩, 1988)。 生育期结构不仅包括生育期(出苗 — 成熟)的长短,而且包括花期(出苗 开花),生殖生长期(开花 成熟)及各期占生育期的比例。 大豆育成品种生育期结构的演变是长期产量选择的间接效应 , 自觉地对生育期结构进行定向选择有可能提高大豆产量的选择效率(孙志强,田佩占, 1990)。 在同一条件下品种生育期长短的比较反映了品种生育期特点的遗传差异。 一个品种的生育期性状决定了它在当地复种指数制度中的地位,是重要的育种目标性状。 受品种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生育各期的相对长度是固定的。 韩天富等在盆栽条件下研究表明延 长生育前期长度均明显增加单株粒数和产量 , 生育后期的延长有助于增加百粒重 , 但不利于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韩天富,盖钧镒,陈风云 ,等, 1998)。 陈学珍等对夏播大豆生育期研究认为前期所占比重越大 , 分化的花芽数越多 , 单株荚数、单株粒数越多 , 单株产量越高(陈学珍,李欣,谢皓,等, 20xx)。 Dumphy等( Dumphy E J, H anw ay J J, G reen D E., 1979)和 Dav id等( David A R, Jam esH O, Charles P, 1982) 的研究表明大豆 生殖生长期持续时间越长 , 产量就越高。 Board等进一步对大豆源库关系的研究表明生殖生长期源强度改变对产量的影响远大于营养生长期源强度的改变( Board JE, H arvi lle B G, 1998)。 在一定的耕作条件下,大豆品种的生育期长短相对稳定,而在生育期结构方面则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王连钟,王金陵, 1992)。 目前我国大豆育种的主要问题是遗传基础狭窄,造成品种退化加快,经济寿命缩短(杨光宇, 1985)。 大豆既是粮食作物,又是最重要的油料作物。 中国对进口大豆消费需求的迅猛增长态势不仅没有减缓,反 而在近年国产大豆种植面积大幅锐减后变得更为疯狂,即使是政府强有力的限价或抛储政策进行干预,也很难改变这种长期稳定的依赖关系。 毕竟中国 2 每年 7000万吨的大豆消费量,相比美国 3亿多人口每年 5000万吨、巴西 口每年 4000万吨的大豆消费量来说,还有巨大的差距。 即使考虑到饮食结构的差异,中国对大豆的消费需求仍有很大的增长潜力。 广东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对进口大豆的依赖尤其严重。 据广州海关统计, 20xx 年 1~8 月,广东进口大豆 万 t,价值 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 %和 %;进口均价为 美元 /t,大幅上涨 %(张辉, 20xx)。 国际大豆的价格的波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粮油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乡人口结构的变化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后我国植物油和豆粕消费需求总量将继续增长,在国内大豆产量减少的情况下,国内大豆产需缺口不断扩大,进口数量将进一步增加。 品种在大豆增产中的作用已不容置疑,品种在大豆生产中的贡献率达 30%以上,选育优质、抗病、高产的大豆品种是大豆科技和生产发展中的主旋律,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因此,在品种选育上要有新的突破, 就是要 选育产量上有重大突破的超级品种。 实现这个目标,必须提高育种技术水平,拓宽遗传基础。 大豆是世界上食用油和食用蛋白的重要原料,国际大豆贸易非常活跃, 美国的转基因大豆冲击中国市场,国产大豆没有竞争力,面对这种境况,大豆育种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迎难而上, 要不断提高我国的育种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为扩大国内大豆市场的供应,抑制大豆价格不断攀升,缓解国内压榨企业的成本压力,以防国内食用植物油价格的上涨,保障国内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培育优质、多抗、丰产,稳定及适应当地生态坏境条件的新品种。 我们对来自我国五个省区常栽 培的 50份材料进行研究,分别分为三个生育期组和五个省区组来分析它们的花期、生育期、生殖生长期、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的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旨在为广东大豆品种区划、引种、育种等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供试材料 50 份供试验材料,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四川、江西,每个省区 10 份材料。 每个材料都是在当地常种植的材料。 试验方法 本试验于 20xx 年 7 月播种于华南农业大学宁西试验田,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3 行区,行长 ,株距 15cm,行距 50cm。 田 间调查统计生育期(出苗期 — 成 3 熟期),花期( 出苗 — 开花 )。 成熟后,在每个小区中间行取连续 10 株测定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 分析方法 ( 1)根据全生育期的长短将 50 份大豆材料分为三个生育期组,分别为早熟材料(全生育期< 100 天)、中熟材料( 100 天≤全生育期< 110 天)、晚熟材料(全生育期≥ 110 天),分别为 19 份、 15 份、 16 份。 ( 2)采用 MicrosoftExcel20xx 软件分析各生育期组材料各性状的平均表现和标准误。 ( 3)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19 软件对不同生育期组材 料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 ( 4)将材料按省区来源分成五组,采用 MicrosoftExcel20xx 各组材料各性状的平均表 现和标准误。 ( 5)采用 MicrosoftExcel20xx 软件对各省区材料各性状进行间进行方差分析。 ( 6)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19 软件对各省区材料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 ( 7)采用 IBM SPSS Statistics19 软件对 50 份材料各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根据生育期类型分析 不同生育期类型材料各性状的平均表现 从表 1 可知,晚熟材料的花期、生殖生殖期、全生育期均最长,分别为 、 、 天,而早熟材料的最短,分别为 、 、 天。 总体的花期、生殖生产期,全生育期分别为 、 、 天;早熟材料和中熟材料的花期占全生育期比例都是%,晚熟材料的是 %,总体的是 %;早熟材料、中熟材料、晚熟材料的百粒重分别为 、 、 ,总体的是。 晚熟材料百粒重的变幅和标准误都是最大。 早熟材料、中熟材料、晚熟材料的单株粒重分别为 、 、 ,单株粒重的标准误分别为 、 、。 总体的单株粒重和单株粒重的标准误分别为 和。 早熟材料、中熟材料、晚熟材料的单株粒数分别为 、 、 粒。 晚熟材料单株粒数的变幅和标准误最大,为 ~ 和。 4 表 1 不同生育期类型材料各性状的平均表现 性状 \生育期 早熟 中熟 晚熟 总体 平均值 变幅 平均值 变幅 平均值 变幅 平均值 变幅 全生 育期 /天 177。 ~ 177。 ~ 177。 ~ 177。 ~ 花期 /天 177。 ~ 177。 ~ 177。 ~ 177。 ~ 生殖生长 /天 177。 ~ 177。 ~ 177。 ~ 177。 ~ 花 期占全生育比例 /% 177。 ~ 177。 ~ 177。 ~ 177。 ~ 百粒重 /g 177。 ~ 177。 ~ 177。 ~ 177。 ~ 单株粒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