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领到白领》内容摘要:

《无领到白领》 许国庆 李国忠/著 中信出版社 求职成功的第一步读八大求职受挫现象 每年六七月份是毕分办老师最繁忙,却也最骄傲的时候。 陪着毕业生一同走到了毕业抉择的岔路口,看着同学们踌躇满志地奔赴前程,忙碌了整整一年的我们感到无比欣慰。 但每年的这个时候也会留下一些小小的遗憾,一些同学直至走出校园,仍未能找到满意的工作。 我将这些同学在求职中遭遇的挫折总结出来,以资借鉴,希望同学们都能在求职路上走得更好,收获更多,成长更快。 八大求职受挫现象 1、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求职力度不够大,不熟悉应聘理想企业的方式,屡试屡败。 2、很少参加招聘会,对招聘企业调研不够,在求职信及面试时,屡屡在“知彼”关口中箭落马。 3、简历写作没下足功夫,乱箭齐发,结果简历石沉大海。 4、面试着装不讲究,面试中得不到好印象。 5、面试技巧不熟悉,话不投机半句多。 6、简历中无相当的工作经验及社会工作经历,往往被认为是不适合工作的书呆子,或是娇生惯养、缺乏工作能力。 7、求职外企英语却不好,口语不过关,又找不到有效的办法提高。 8、抱怨找不到适合学生的求职技巧书籍,守着好书却不认真求解,不按书中的指导做。 被中国学生忽略了的暑期实习 上溯十多年,暑期实习也早已在校园推广,但是大多数学生还是把它当做接触社会的一次机会,甚至多少抱着些游戏的心态,很少有人把它跟毕业后的工作联系起来。 但目前,暑期实习已成为求职的实战演习。 重视暑期实习,少则可以了解求职的基本过程,提早体验职场气氛,多则可以早些进入心仪的行当,也许实习单位正好可以作为求职首选,即使不成,良好的实际经历也可为自己以后求职时加分。 哈佛商学院的暑期实习工 王烨 “暑期实习是两年 活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实践第一年所学知识的机会,好的暑期经验还能使你在毕业谋职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请于10月15前将你的个人简历送到求职办公室。 另外,为帮助你们准备于11月开始的暑期工面试,学校将在以下时间安排有关面试的讲座和培训”拿着这张通知,我有点傻眼了。 我才脱商海,想到这里静下心来读两年“圣贤”书,怎么又要和外面打交道啦。 心里不明白,决定去找同学聊聊。 转了一圈,听下来有几种说法比较有道理:第一,不容置疑,暑期工是实践所学知识的好机会;第二,来招聘的公司对这事都挺认真的,因为他们也希望通过暑期实习找到喜欢的学生。 既然如此,那我们也得提前做好准备;第三,在美国,哪都不去都得花钱。 暑期打个工,能挣万把块钱,减轻点生活压力,或者到哪玩玩,不都挺好的吗。 思想包袱解除了,又碰上个到底要干什么的问题。 记得在国内读大学的时候,可选择的行业基本上是和所学专业紧密联系的:学化工的就去搞化工,学电脑的就去搞电脑。 到了这里,突然发现金油”。 看看学校布告栏里排得满满的公司介绍会的通知,只觉得似乎什么行业都欢迎我们去。 人就是这样,选择太多,反倒不知所措。 仔细想想,觉得很多工作都不能干。 管理咨询,以前干过;证券公司,一周工作100小时,太辛苦;大众消费品,没什么感觉;传媒业,好是挺好的,可惜我的英文不够好想来想去,决定去试试与计算机相关的信息产业。 风风火火地用了两个礼拜准备好个人简历,立即到学校的数据库找公司寄简历。 数据库设计得挺方便的,可以按照地方查询。 做高科技当然首选赫赫有名的“硅谷”,当即输入“没想到计算机查了有半分钟,告诉我没有找到任何今年有意到挺诧异:硅谷可是世界第一大计算机产业中心,那里的公司竟然没一家到哈佛来招人。 不甘心,决定拿掉硅谷二字,只按照高科技行业查。 “什么,只有3家公司。 ”而且只有一家公司我知道,那就是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我真的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3家公司,要我怎么找工作。 不懂就问,是我在美国学到的经验。 马上和分管招聘的老师谈我的情况。 寒暄了几句,“烨,你以前在高科技行业工作过么。 ” “没有。 ” “那么,你本科读的是计算机或者是电子工程么。 ” “不是。 ” “那么,你以前在美国工作过么。 ” “没有,我所有的经验都在亚洲。 ” 了口气,用看似轻松的语气对我说:“烨,我觉得你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你的选择方向。 正如你所提到的,高科技是我们国家最有前景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 大量的 望进入这个行业,竞争非常激烈。 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或者专业技能,很难胜出。 另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公司都发展太快,且多以工程师为主,所以他们很少到商学院来招人,学生往往得自己找上门去。 一句话,这个行业是最热门也是最难进的行业之一。 你肯定你不想考虑其他行业。 ” “谢谢你的建议,但是我对高科技特别有热情,而且希望在美国做暑期工(其实亚洲金融危机也使那里的工作机会少了很多)。 请问我该怎么准备。 ” 这次,如果你真的很认真,从现在起就必须开始关注你所感兴趣的产品和公司;大量阅读有关行业发展的文章;并多和有经验的同学交谈。 贝克图书馆有很多资料你可以从那里开始。 此外,由于大多数高科技公司要到明年3月份才会考虑招人,你有三四个月的准备时间。 ” 走出长长地吁了一口气。 看着手里那写满记录的纸,我知道我给自己找了块硬骨头。 但转念一想:平平淡淡不是真,年轻时不找些有挑战性的事做做,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更何况,连哈佛都进了,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小小暑期工打倒。 万事开头难。 信息产业之大,让我一时间都不知如何下手。 它包括的行业有硬件、软件、互联网、电子商业、通讯、芯片、网络既然是找工作,就还是以公司为主,通过公司了解技术。 于是,那段时间里,每天早上7点起来读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先了解那些高科技公司是谁。 下午上完课,马上到图书馆查有关公司和行业的资料。 到了晚上,先读书到12点,然后再花一到两个小时读下午找到的资料。 刚开始的时候,尽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是觉得越看越心虚,更不敢去面试,因为自己没听到过的东西实在太多。 幸好美国信息电子化程度很高,互联网有大量信息,并且大多免费,这样我至少可以先在家“闭门造车”。 苦修生活持续了两个月,虽然还不是很有信心,但时间不等人,是骡子是马,总得拉出去遛遛。 于是,大张旗鼓地开始联系公司。 陆陆续续发了好多信,每封信里还针对各个公司的情况,谈了自己的看法,以显示自己的“经验”。 之后的日子,每天开信箱时都盼望着能有面试的邀请信。 不幸的是,不是收到拒绝信,就是根本音信全无。 后来才知道,很多公司根本不发拒绝信,没有消息就是被拒绝了,微软公司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也有一两家公司给了我面试机会,但一进去就感觉不对。 自己虽然拼了命地往脸上贴金,并且大表忠心,坐在对面的先生似乎总让我觉得不是很有精神。 结果不说也知道了。 一晃儿,都到3月底了,离放假还有40天,我还没被任何公司录取。 我终于知道“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厉害了。 关键时候,朋友的支持是最可贵的。 通过他们,在4月份,我又和几家公司取得了联系。 其中有两家是惠普和思科公司。 我在电话上和惠普公司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面试后,又和他们的一个副总裁见了一面。 和思科公司的面试则很让人好笑。 因为招聘经理太忙,他只能在机场候机厅里和我见面。 而且在面试的最后,他告诉我他招人的原因是因为他夏天要离开3个月去结婚,所以需要一个人来顶替他的工作。 当他问我是否还会考虑这个机会时,我真是哭笑不得,只有先点头再说。 虽然这两个面试感觉还不错,但基于以前的经历,也不敢多指望。 那时候,其实也没有什么退路了,因为绝大多数非高科技的公司都已经结束了暑期工的招聘。 虽然每天下午下课后我还是坚持给硅谷的公司打电话,但我已做好了放假后背起行囊到硅谷找工作的准备。 天地如此之大,我就不信没有可以容我之地。 奇迹发生在最后一刻。 4月25日,经过4轮的面试,我终于拿到了惠普公司的录取通知。 3 天之后,我又收到另一封通知书,来自思科公司。 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感觉,真让我百感交集。 思科公司,由于其在计算机网络界的领导地位,和英特尔(全球最大的个人电脑芯片生产商)、微软并称为全球信息产业的三巨头。 经过仔细的考虑,我决定去思科公司。 5月11日,当我结束期末考试,整理完那些产业介绍材料,准备出发去位于加利福尼亚硅谷的思科公司报到时,不由得又回想起这半年来的经历。 打开电脑,我发现自己一共向30家公司寄信,有4家给我面试机会,最终有两家公司决定录用我,包括我最想去的公司(后来我才听说,我是思科公司招的第一个持中国护照的哈佛 虽然和我的美国同学相比,我的求职过程多了些周折,但最终是殊途同归。 更重要的是,我再一次证明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本文经作者王烨先生同意转载,略有删改。 ) 诚讯联丰公司许国庆先生点评 暑期实习是两年 活的重要一部分,它不仅提供了实践第一年所学知识的机会,好的暑期经验还能使你在毕业谋职时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 2003年中国迎来了高校扩招后的第一届毕业大军:212万毕业生一同涌向就业市场。 临近毕业,全国起码还有 20%30%的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 毕业生人数的激增必然会导致市场难以顺利消化,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招聘单位像往年一样,不论市场上的毕业生源有多充足,总是有许多空缺无法填满,原因是合格的、理想的毕业生实在不多,实在难找;另一方面,毕业生又苦于市场上职位不够,入职无门。 假如中国的高校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即许多学生在校时就已经有了丰富的实习及兼职工作经验,无论求职准备、面试过程乃至初始入职,都表现得非常专业,人见人爱,那么上述的两难程度就会大大减轻。 美国从几十年前开始,就很流行暑期实习,人均4个聘书的哈佛商学院对暑期工作更是如临大敌,从哈佛商学院中国 学暑期求职工作的艰难历程,可见一斑。 目前中国的高校也很时兴暑期实习和兼职,得到这种机会的同学无不在毕业求职时得到了很大益处,但将此作为一种“必修课”的看法还不够深入人心,许多同学还认为暑期工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有的甚至还在工资上讨价还价,独生子女的“病原体”干扰了暑期工作的正面意义。 不懂就问,是我在美国学到的经验。 不懂就问,并不是在美国才有的专利,但是在找工作中,这却是最快捷的一条路。 在哈佛商学院,不光毕分办老师是好的资源,同学之间更是可开发的丰富资源。 同学间的交流不光不会带来竞争,反而会增加各得其所的概率。 相比之下,中国的有些高校已树立了良好的切磋求职经验的风气,有些高校正迎头赶上,个别高校则缺乏正确的风气引导。 连哈佛都进了,难道就这么轻易地被一小小暑期工打倒。 万事开头难。 这里,我一再强调大家需要重视的是,哈商毕业生的聘书个个都来之不易,而为此做准备的暑期工作求职,更是难上加难。 “万事开头难”这是大实话,如果我们国内的同学们也能借鉴一些哈商同学找工作的方法和精神,得到的不光是工具,更可能是收获和成果。 这里,建议大家再回到文章重温一下细节:“每天早上7点起来读当天的华尔街日报,到了晚上,先读书到12点,然后再花一到两个小时读下午找到的(招聘公司)资料。 ” 离放假还有40天,我还没被任何公司录取。 我终于知道“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厉害了。 是啊,如果找暑期工作都这么不顺,毕业找工作可就更不顺了。 所以,如果说暑期工作的“经验”是毕业求职时的敲门砖,那么“找”暑期工作的经验则是“找”毕业工作的最好模考。 我发现自己一共向30家公司寄信,有4家给我面试机会,最终有两家公司决定录用我。 要说王烨同学的战果已经是相当不错了,居然用另辟蹊径的方式,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拿到了两家大公司的聘书。 他若是采取传统路数参加“专卖店”式的校园批量招聘,恐怕能拿到更多聘书。 我在1993年从哈佛商学院毕业后,连续好几年与后几届的学生建立了友谊,保持着联系,对中国同学暑期工作的聘书数量有个大体的了解。 一般情况每人都能拿到两三个聘书,毕业时则为三四个。 但寄发求职简历的数量则大都在30。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