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开封地区女性服饰探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在本章节中,我从服装的质地、演变、风格、图案等方面,简单讲述了宋代不同阶级女性服饰。 分阶层时期场合讲述了下层、上层及婚丧中女性的服饰搭配。 宋代帝王屡次颁令,规定不同阶级的不同服饰,限制士人庶开,贵族命妇的服色花样,对身份地位的服饰进行严格控制,在理学思潮和当权者影响下,女装一改丰满宽博的唐风,讲究挺拔修长,以表现身材苗条之美,在延续唐风 和吸收胡风的共同推动下,创造成宋朝独特的审美风格好和着装风格。 总的来说,宋朝女性服饰,以其小家碧玉的特点,在服装上留下深刻的影响。 平民庶士用褙子襦裙,展示自然朴素的社会风气,贵族夫人的霞帔大袖有着淡雅、潇洒的风度,命妇后妃多用浅淡间色柔和色彩颇有新意。 婚庆服饰改变用色、风格、款式更适应当权者的审美观念。 第二章 北宋开封地区女性的头饰 古往今来,女性追求美与时尚,概括来说无非就是穿衣打扮。 女性对于妆饰的需求尤为重要。 而头发作为整体妆饰效果中最为夺目的一项,无疑会受到历代女性的特别关注。 对于头发的装饰,不仅 仅是美丽与时尚的体现,更蕴含着人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反映着女性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 因此,整理与装饰头发就成了古代女性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发式 发式,是指头发梳成的各种样式。 古代女性最常见的发式是发髻,就是将头发挽束起来,盘结于头顶或是脑后。 由于挽束的方式不同,所以形成的发式也各不相同。 宋代女性秉承唐、五代遗风,以高髻为美。 所推崇的常见高髻发型主要 有朝天髻、同心髻、螺髻、包髻、云髻、坠马髻、等等。 朝天髻又名不走落。 基本特征是梳高髻于头顶。 具体来说,是将头发于头顶部分编成两个圆柱形,然后 反搭向前额。 为了使发髻显得高大,一般在发髻底部都插有固定整个髻的钗簪等饰物。 这种髻式始于五代末年。 同心髻、流苏髻由朝天髻演变而来的,比朝天髻的造型简便。 同心髻只需要将头发绾结到头顶,编扎成一个圆形发髻,这样一来,既省去了朝天髻的繁琐工序又不失美观。 这种发式是宋代女性的一种常梳髻型。 流苏髻的发式,类似于同心髻型,与其不同的是,绾束头发时,在髻根缠绕丝带,使丝带自然下垂至肩部,看起来十分美丽。 据传是一位名叫轻云的富家女子所创。 螺髻,这种发式将头发盘梳于头顶形如螺壳,也叫螺鬟,绾成之后,其型如词人赵彦端所描绘 的“两两青螺绾额傍。 ”梳此发式的一般是孩童,但是经过改进之后,也颇受年轻女性欢迎。 包髻,这种发式是将头发绾成髻后,再用色绢、缯一类物质进行包裹,大多将包裹的布帛自然束缚成花样,有时也在髻的正面饰以珠花等头饰。 这种发式比较平民化,没有繁琐的挽扎程序,一般为年龄稍大一些的女性所喜爱。 也有命妇梳此髻者 10,可见高档包髻是礼服的一部分。 云髻,由于梳绾的比较高耸,犹如云状,因此名为云髻。 在宋人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及此种发式。 还有将头发绾成环形发髻,称作云鬟。 宋词如“绿鬓云鬟朝暮梳”、“早起怯梳头。 欲绾云鬟又却休”等等, 都是此种发式的记录。 坠马髻,这种发式是由前代流传而来。 基本形制是将头发扎梳于顶,绾束成髻,偏垂于一侧。 在创始之初是搭肩的垂髻形制,至宋代完全演化成一种高髻,只是顶端呈下垂状。 还有一种称作懒梳髻的发式,《齐东野语》中记载此种发式“髻偏坠”,与坠马髻的“偏坠”特征相似。 另外,据宋词“绿窗初睡起。 坠马慵梳髻。 斜插紫鸾钗。 香从鬓底来”对于此种发髻的描述来看,懒梳髻与坠马髻是同一类的髻型。 双鬟,是将头发均分成两半,在头顶或是额旁绾扎梳成两个鬟状,在宋代,此种发式十分常见。 年龄较小或者是未出嫁的少女多梳此种发式。 宋人喜好用“小鬟”、“丫鬟”来称呼其人。 即是对于年轻婢女的称呼。 又指年龄较小的女妓。 还 10 据载:“仁宗时尝召燕宫中,夫人同命妇特髻见,上顾之曰 :宗戚近属,有德者固当异数,若东阳家,无宜碌碌以朝。 诏有司命改服,自后以包髻入。 当时荣之。 ” 有一种同双鬟类似的“丫髻”发式,亦称“丫头”。 也是将头发均分为两半,在头顶或是额旁进行扎梳,梳成两个髻。 与双鬟一样,一般为年龄较小的女子梳扎。 宋代女性还十分注重对额发与鬓发进行修饰。 据《枫窗小牍》记载:“汴京闺阁妆,抹凡数变。 崇宁间少尝记忆作大鬓方额,政宣之际又尚急扎垂肩,宣和已后多梳云尖巧额、鬓撑金凤”。 从崇宁年间“大鬓方额”到宣和以后“云尖巧额”的不同形制来看,为追逐时尚,女性额发样式也处于不断变换之中。 为了使各种 高髻保持原形并且牢牢的立在头上,女性们妆饰发髻时颇费周折。 其中包含了多种情况,一种是在梳妆时,使用诸如簪、钗之类绾发工具进行固定或者通过特殊的绾扎技巧使其稳固;另一种是借用别人剪下来的头发添加进自己的头发里,使自己的头发看起来既高大又饱满;还有一种非常方便的做法就是使用事先做好的假髻,这些假髻大都是依照当下流行的各种髻型仿制而成的。 在盛行高髻的宋代,后两种情况显得非常普遍。 为了满足广大女性对于假髻的消费需求,北宋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珠翠头面„„特髻冠子”。 由于头 发的不易得,假髻可以被认为是宋代女性妆饰的高档用品。 据统计,一位成年女性的头发可以卖 600 文钱,这样说来,成本价就已经是不少了,再经过加工制作成各种样式的假髻,投放到市场上交易,价格自然不低。 加之在高大的发髻上插戴簪钗等各种装饰物,就显得更加雍容华贵了。 因此,戴假髻被认为是一种奢侈的事情,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虽然朝廷时常颁布诏令(太宗端拱二年( 989 年),朝廷就曾下诏:“妇人假髻并宜禁断,仍不得作高髻及高冠。 ”)但并未能够遏制女性喜好假髻的风尚。 第二节 发饰 发饰是指头戴饰物。 女性 们在发髻上除了簪戴由金、银、珠、玉等做成的簪、钗等传统发饰之外,还增加了包括冠、翠羽、梳、篦等各类发饰。 白角冠,此种冠由白角改造而成,冠体装缀白角梳数把,“上下相合,左右对称”,颇受 北宋汴京 贵妇推崇。 此种冠式在宋仁宗时期宫内首先流行起来。 皇祐元年 11,知开封府钱明逸所见“都下妇人白角冠阔四尺,梳一尺余。 ”形制与皇 11 《清波杂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皇祜初,诏妇人所服冠,高毋得过七寸,广毋得逾尺,以角 为之。 宫之内相比,有过之而不及。 头戴这样的高大冠梳行动起来十分不便,“先是,宫中尚白角冠 12,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长三尺者,登车担皆侧首而入”。 进出车担都要侧首才行。 鹿胎冠,由孕鹿肚加 工后制作而成的冠子。 兴起于宋仁宗景祐年间,“比闻臣僚士庶人家多以鹿胎制造冠子,及有命妇亦戴鹿胎冠子入内者”一时间杀鹿取胎、制作鹿胎冠子成风,以至于震动了朝廷。 宋仁宗景祐三年,朝廷发布诏令 13,从采捕鹿胎、制造鹿胎冠到戴冠各个环节严格把关,违反者都将受到严厉惩处,结果“自是鹿胎无用,而采捕者亦绝”。 但由于女性对于此种冠子的推崇。 北宋时期开封地区已经出现了“修洗鹿胎冠子”的行当,由此可知,鹿胎冠已经成了居民的常用之物,对它的修理、清洗已经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鱼枕冠,此种冠子是由鱼的枕骨制作而成,鱼枕骨 14主要用来制 造冠子。 此种冠子兴起晚于白角冠,更加流行。 珠冠,用珠翠装缀而成,十分华美。 政和元年,宋徽宗郑皇后册立之初,“有司创制冠服,后言国用未足,冠珠费多,请命工改制妃时旧冠。 ”此种冠子非常奢华,耗费颇多。 珠冠中的上品当属由北珠制成的北珠冠。 宋仁宗天圣三年,朝廷发布禁令,“非命妇之家,毋得以真珠装缀首饰衣服”是禁奢的一种表现。 花冠,主要由花装缀而成。 宋人喜好簪花,在冠子上用花进行装饰也属常事,尤其是女冠更花样齐全,有“一年景” 15之说。 桃花、杏花、荷花、菊花、梅花为女性常簪花的代表。 花冠并非独指用鲜花装缀,装饰材料 还可以是金、银、珠宝或者是帛等等,只要由花装缀或者是做成花型即可。 安阳韩琦墓就曾出土用金丝编成的花冠,形制十分精巧。 宋代相关文献中关于花冠的记载非常普遍,除了少部分用珍宝做成的华丽花冠外,多属宋代女性一般饰品。 先是宫中尚白角冠,人争效之,号‘内样冠‘名曰‘垂肩‘,‘等肩‘,至有三尺者。 等车檐,皆侧身而入。 琉长亦渝尺,议者以为服妖,乃禁之。 „„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 ” 12 “旧制,妇人冠以漆纱为之,而加以饰金银、珠翠、采色装花。 初无定制,仁宗时宫中以白角改造冠并梳,冠之长至三尺,有等肩者,梳至一尺,议者以为妖。 ” 13 “臣僚士庶之家,不得戴鹿胎冠子。 及今后诸色人,不得采捕鹿胎,并制造冠子。 如有违反,并许诸色人陈告,其本犯人严行断遣;告事人,加采捕鹿胎人支赏钱二十贯文;陈告戴鹿胎冠并制造人,支赏钱五十贯 文,以犯事人家财充。 ” 14 《百宝总珍集》中载:“鱼魫多出襄阳府、汉阳军、鄂者,皆有大者当三钱„„主造冠子,大者十六七个器物用之。 ” 15 陆游在《老庵游记》中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如节物则春幡、灯球、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 ” 团冠 16,这种冠子创始之初是由竹子编制而成,后以角代竹,其形多团,且有四角,故谓之团冠,也称为圆冠。 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崇尚戴此种形制的冠子,可以想见其流行程度。 亸肩冠,是一种造型独特的冠子,由团冠演变而来。 龙凤花钗冠为皇后、皇太后所佩戴, 到了宋代 ,将凤冠确定为礼服 ,并将其纳入冠服制度之中。 北宋政和三年议礼局所上,为“皇后首饰花一十二株,小花如大花之数,并两博鬓。 冠饰以九龙四凤 17。 ”从中可以看出,此冠饰有九龙四凤,并有大小花钗二十四株,体现着佩戴主人的地位尊贵至极。 这是北宋时期标准的凤冠样式。 凤冠为妃所佩戴,“妃首饰花九株,小花同,并两博鬓,冠饰以九翚、四凤。 ”其中的“翚”指色泽为五彩的野鸡羽毛,远不及龙凤花钗冠尊贵,就如妃之地位不及皇后尊贵一样。 公主行笄礼及下降之时,其冠饰也为九翚四凤。 花钗冠在作为命妇的礼冠,冠饰依照命妇品秩的不同做出相 应调整,花钗与钿钗数目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品秩越高,花钗与钿钗的数目就越多,按双数依次增减 18,这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等级观念在头饰上的体现。 帏帽,是古代女性的一种头戴饰物,一般情况下,以席帽四周罩以纱网或者薄纱,有时甚至饰以珠翠,用以障蔽面容,给人留下朦胧美的印象。 盖头与帏帽的作用类似,唯一的区别在于其形制略有不同,通常用方形紫罗障蔽上半身。 这种饰物一般是女性们外出时的妆扮,有避免抛头露面、阻挡风沙、烈日等多种功用,实际上遮蔽的目的大于妆饰。 北宋开封城里女妓的盖头妆扮别具一格 19,女妓们出门时,巧妙的将盖头系在 冠子上,大概有防止其掉落的成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女性出门戴盖头,由最初的。北宋时期开封地区女性服饰探究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