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项目建设 目标 以天然刺榆种质资源为依托,在自然分布的群落内,选择地势平缓、长势优良、相对集中连片的种群,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立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面积 20xx 亩。 12 同时,为最大限度发挥这一优良乡土树种的生态价值,建种质繁育区,面积 120 亩。 年造林固沙 3 万亩。 项目建设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指导,保护和利用为前提,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因地制宜的对种质资源加以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恢复重建科尔沁沙地稳定的生态系统,实现林业生态可持续发展。 项目建设原则 ( 1)可持续发展原则 ( 2)因地制宜原则 ( 3)保护与利用并重原则 ( 4)科技先导原则 第 5 章 项目建设方案 项目建设地点选址 科左后旗吉尔嘎朗镇东苏嘎查境内的刺榆群落长势良好,且地势平缓,气候适宜,有适合刺榆生长的最佳自然条件。 交通便利,劳动力资源丰富,当地群众对资源有强烈的保护意识。 13 项目区区划 种质资源库区划 区划总面积 20xx亩,东西 1667米,南北 800米,内设作业 路 3 条,以路把整个作业区划分成六个小区。 收集区、试验区、繁育区区划 在资源库附近选择一块育苗地作为试验和繁育区,总面积 120 亩。 设一条主路,两条作业路,依路把作业区划分成 6 个等大的小区,面积为 亩。 项目建设内容 种质资源库保护 抚育管理 疏伐:对项目内生长过密的地方进行疏伐,疏伐后间距在 3 3 米 浇水:每年浇 3便水,春季坐果前浇一遍水,夏季干旱时浇一遍水,秋季上冻前浇一遍冻水。 管护:每年雇佣 2 个人进行管护。 病虫害防 治:专业人员定期观察,提前预测、预报保存库内病虫害发生情况,并及时对 榆紫叶甲 、 芳香木蠹蛾等虫害进行生物和化学防治。 建立病虫害防治档案。 防火:防火期间定期观察火险火情,做到预防为主,早发现,早处理,避免重大火情。 秋季在保存库四周打 30 14 米宽的防火隔离带。 种子管理 :采收种子、种子处理、凉晒、保管。 建立种质资源保存库档案 包括生产档案、技术档案、病虫害防治记录、防火档案、交接班记录等等。 收集区、试验区、繁育区建设 收集区和试验区 第一年收集区和试验区是一个作用,都是把从其他地区收集来的刺榆种质进行苗期对比观察,第二年按序号,按一定排列收集到收集区内,进行生长对比观察。 第二年,试验区内把第一年表现好的家系进行选优培育,进行品种筛选。 繁育区 从长势优良的母树上采集种子,在繁育区内进行培育,面积为 70 亩。 整地及土壤改良:面积 105 亩 防护林 1500 延长米 配套工程建设 土建工程 :建生产用房 100M护林房 150M库房200M井房 50M2,种子凉晒台 500M2。 灌溉工程 :保存库内打井 5 眼,繁育区内打井 1 眼, 15 管灌设备一套。 网围栏工程 :在保存库四周上围栏 5000 米。 道路工程 :在保存区内修三条主路及外围防火道 7990米;在繁育区内修东西一条主路,长 660 米,南北两条作业路,各长 120 米。 电力工程 :繁育区架设低压线路 1300 米。 标牌 :保存库永久性标牌 4 块,收集区、试验区、繁育区临时性标牌 10 块。 设备及机具 :机具包括推土机、拖拉机、各种犁、耙、防虫、防火设备等 27 台套。 第 6 章 项目可行性分析 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是实现种质资源保护的前提,广大农牧民保护意识的提高是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保障。 科技单位的科技支撑,协助单位的大力支持是保证项目圆满完成的必要条件。 适宜的环境、良好的自然条件、原生态的自然群落是刺榆种质资源保护的基础。 16 刺榆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建设的需要是项目发展的根本;科学的规划、科学的管理、扎实的工作是项目完成的关键。 第 7 章 效益分析和评介 项目建成后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 社会效益和较好的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通过建立种 质 资源保存 库 20xx 亩, 合理有效的保护了物种种源,对科尔沁沙地 生态环境 的 改善 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 社会效益 17 生态环境的改善,工程建设的高。刺榆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辑修改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