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河井田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和奥陶系岩层,本区近晚期新构造运动处于缓慢下降过程,地表水系、河流阶地和沟谷均不发育。 井田水文地质条件 茴村勘探区处在区域水文地质单元的滞缓径流区,井田被一系列近北东向的断层切割,尤其是井田东、西两侧被落差较大的高角度正断层切割,在垂向上形成一系列南北向长条状地垒,各条块间水力联系受到限制。 虽然井田内各个含水组的水文地质条件与区域上基本一致,但是基岩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及其赋存状态,均受边界断层的控制和影响。 ( 1) 含水层与隔水层 按水文地质特征,并结合井 田具体情况,从上至下划分为六个含水组,现分述如下: 第三、四系孔隙水含水组 第三、四系沉积层一般厚度 200~ 240m,总的趋势,自北向南由厚变薄。 35线以南地区厚度一般小于 220m, 35 线至 40 线以西之间小于 240m, 40 线以北大于 240m。 新生界最底层岩层一般是良好的隔水层,厚度大,以粘土为主,但在井田中部的 39 线 ~40 线一带和沿二 2煤层露头的 371孔、 3406孔及区外的 351 孔附近为“天窗”分布区(新生界最底层岩层为含水层)。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新生界局部地带的最底层虽是隔水层,但岩性为亚粘土,一般厚度 2~5m,而上部岩层则是质纯、分选性好的中砂和细砂层,含水性较好,厚度也较大,在开采后期,原始受力状态遭到破坏后,可与下伏基岩含水组发生水力联系。 本含水层组可分为六个含水段(见表 141)。 表 141 第三、四系含水层组各含水段水文地质特征表 特征 编号 深度( m) 起~止 时代 岩性 层数 厚 两极值 度 一般 水力 性质 分 布特征 隔水层岩性 1 ~ Q4 粉砂 中砂 1~ 5 ~ 10~ 5 孔隙 潜水 厚层状 层状 粘土 亚粘土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15 2 ~ Q13 中砂 细纱 1~ 2 ~ 5~ 6 孔隙承 压水 层状似 层状 粘土 3 ~ 细砂中砂 1~ 6 ~ 8~ 10 同上 层状 薄层状 粘土 4 N2 2 砂 中砂 1~ 2 ~ 15~ 20 同上 层状 厚层状 铝质 粘土 5 ~ N1 2 细砂 中砂 1~ 2 ~ 3~ 4 同上 薄层状 条带状 含少量钙质粘土 6 ~ N1 细砂 中砂 1~ 3 ~ 6~ 同上 透镜状 钙质 粘土 以上六个含水段中的第一个含水组的富水性和水质都比较好。 第四个含水段 ,虽然也有较好的富水性,但根据 388孔抽水流场分析,其流场的补给时间约为抽水持续时间的 倍,说明补给条件差,而从区域上分析,该含水层的补给条件和富水性都比较好,是供水的目的层,因此第四含水段仍可作为中小型供水水源。 上述诸含水段之间,普遍有良好的隔水层。 一般情况下无水力联系,以层间水平运动为主。 ( 2)基岩风化带裂隙承压含水组 基岩风化带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砂质泥岩所组成,底界以风化带发育深度为准,厚度 20~ 30m,一般 25m,作为地下水储存、运移场所的风化节理裂隙,不甚发育,延伸浅,消失快,随深度增加而减弱,并有泥质及岩屑充填,节理面上常见许多锈黄色铁质及褐色锰质薄膜,富水性不均匀,自上向下逐渐变弱,垂直运动为主。 基岩风化带在无“天窗”的情况下,与上覆含水层无水力联系,钻进过程中未发现漏水现象,冲洗液消耗量不大。 据 374孔抽水证明,流场范围内,岩层含水性较弱,补给源贫乏,水位复原时间长于抽水持续时间的 倍,以消耗静储量为主。 地质报告通过与新庄井田抽水成果对比也证明了风化带富水性微弱,渗透性能差,属弱含水岩组。 但是,在 39~ 40线以浅一带以及煤层露头区的个别地段,第三、四系的最底层为含水层时,该含水组则接受上部孔隙承压水的补给,水文地质条件变得复杂。 ( 3)二 2煤层上( 60m)砂岩裂隙承压水含水组 由二 2煤层上 60m 范围内的细、中粒砂岩组成,是二 2煤的直接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16 充水岩组,砂岩层数最多 8层,最少 1 层,一般 3~ 5层,厚度 7~15m。 砂岩厚度较大的区段有三个:①中部 411 孔~ 3805 孔:呈南北向带状,厚度大于 20m,最厚的 394 孔达 ;②南部 3406 孔~3204 孔:呈南北向带状,厚度大于 20m;③ 42 线以北:厚度最大,4608 孔大于 55m,节理裂隙不甚发育,且多被白色方解石脉充填。 钻进时冲洗液消耗量不大,一般小于 ,大于 1m3/h的钻孔有415 孔等 4 个钻孔。 根据 372 孔水位恢复曲线反映,流场补给条件不佳,导水性差,水位恢复曲线计算出的渗透系数比裘布依公式计算值还小 31%,偏小原因是因为井旁富水性强于流场平均值所引起的,其稳定流抽水实验结果的一组数据显示,该含水组补给源不足,透水性能差,富水性弱。 地质报告根据本含水组与第三、四系和风化带含水组的重迭关系和采用经验公式计算出的导 水裂隙带高度(如表 133),可将该含水组相对的分为三种不同的水文地质情形,具体如下。 表 133 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表 裂 隙 带 最大 高 度( m) 计算公式 适用条件 H=100M (+)+ M= 水平及倾斜、缓倾斜煤层隔水性能好的中硬覆盖岩层 情形 1:二 2煤层至基岩风化面厚度小于 35m,导水裂隙带顶部已进入第三、四系含水组。 此情形沿二 2煤层露头呈带状分布,范围较小。 在区内“天窗”地段,则与第三、四系、基岩风化带含水组发生水力联系,水量增大,在开采后期,有可能沿塌陷裂缝涌进巷道,发生突水。 相应区域一般作为防水煤柱。 情形 2:二 2煤层至基岩风化面厚度 35~ 60m,导水裂隙带顶部进入基岩风化带含水组。 此情形分布 3606 孔、 396孔附近,面积很小。 仅接受基岩风化带含水组补给,不会构成大的突水威胁。 但在个别区域基岩风化带含水组含水性较好,应加强探水工作。 情形 3:二 2煤层至基岩风化面厚度大于 60m,导水裂隙带顶部未进入基岩风化带含水组,无水力联系 ,水文地质条件简单。 本井田大部分区域属于此种情形。 ( 4)二 2煤底板太原群上段灰岩( L9~ L7)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井田内共有 14 个钻孔揭穿该含水组,占施工钻孔总数的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17 是二 2煤底板充水岩组,由 3~ 5 层灰岩组成,顶界为 K3顶板,底界为 L7灰岩底板,一般厚度 18~ 20m,在井田范围内,南北两端稍薄。 该含水组以 L8分布最稳定,且厚度大,最厚 ( 393 孔),一般 6~ 8m,溶隙比较发育,岩溶不发育,有少量的岩沟、溶槽和小孔洞,溶隙多被白色的方解石脉充填。 由于该含水组水量较丰富,水压高,井田内断 裂又比较发育,《精查报告》选择 38— 38— 10 两孔进行了抽水试验,成果见下表。 表 134 38— 38— 10 孔抽水试验成果表 项目 孔号 水位 水位标高 ( m) q ( 升 / 秒米 ) R (米) K (米 /升) M (克 /升) 水化学类型 38— 7 SO4K+NaCa 38— 10 SO4— CaK+Na 该含水层与二 2煤层间有多层砂岩和少量的砂质泥岩、泥岩,厚度一般在 50m 左右,形成良好的隔水屏障。 ( 5)太原群下段灰岩( L1~ L4)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井田内共有 5个钻孔揭穿该含水组,占施工钻孔总数的 %,由 3~ 4层灰岩组成,顶界为 L4灰岩顶板,底界为 L1灰岩底板,厚度~ ,一般 14~ 17m,以 L2分布最稳定,厚度大,最厚 ( 41— 3 孔),最薄 ( 41— 5 孔),一般 7~ 8m,岩溶裂隙比较发育,裂隙多被白色方解石脉充填,岩组含水性较好,但不均匀。 钻进过程中,发现漏水钻孔一个( 39— 4 孔),冲洗液消耗量最大。 从灰岩化学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属微溶灰岩。 该含水层组之上即为太原群中段岩层,厚度一般 30m 左右,主要岩性为砂质泥岩、泥岩和少量的薄层灰岩,系良好的隔水层。 ( 6)奥陶系灰岩岩溶裂隙承压含水组 井田内共有 3个钻孔揭露,占施工钻孔总数的 %,其中两个钻孔揭深为 50m 以上,一个钻孔为 ,含水岩层为层状~厚层状灰岩,灰色, 隐晶质,性脆,块状,中夹铝质泥岩薄层,含黄铁矿结核,节理裂隙比较发育,被白色方解石脉充填后,呈树枝状或网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18 状。 局部具有溶蚀现象,有溶沟、溶槽和小溶洞,洞内有泥质填物,属较强含水岩组,具有水压高,突水猛等特点。 顶部隔水层 C2厚 ~ ,其中铝质泥岩有的厚达 ,隔水性能良好,因此,一般情况下,与上覆含水岩组无水力联系。 断层对本井田地下水的控制与影响 ( 1)受边界断层 F28和 F4的断错影响,井田为一地垒式断块,基岩含水组的连续性遭到了严重破坏,地下水的赋存状态、运动条件也 发生了变化,二 2煤对接下降盘岩性多为不同时代的泥岩、砂质泥岩。 而对接上升盘岩性多为 C3灰岩、 Q2灰岩(落差大的断层),少数是泥岩、砂质泥岩(落差较小的断层),断层切断了地下水的侧向水平补给,改变了原有的层间运动及径流方向,致使地下水处于似停滞的封闭状态,循环交替条件差。 ( 2)井田内断层破碎带的含、导水性 ① 按力学性质分析,井田内断裂,多呈压性或压扭性,理论上其含、导水性差。 ② 在钻进过程中,断层破碎带也未发现漏水,冲洗液消耗量不大,对 F32破碎带进行的稳定流抽水试验,也证明了富水性微弱,导水性差,且具有一定的阻水性能。 ③ 从 40— 1 38— 7 孔的抽水流场分析中,也揭示出了下列断层破碎带的的含、导水性能较差的水文地质特征; 40— 16孔:为 F32破碎带的抽水孔,水位恢复曲线显示,水位恢复三天多,而仅为抽水前位的 47%,充分证明了它是一个储水条件和导水性能差的断层。 38— 7孔:该孔系 C3上部灰岩段的抽水孔,水位恢复曲线反映,流场中存在两条阻水断层,一条是 F3在 370 分钟出现,一条是 F104断层,在 1110 分钟出现。 总之,本井田内断层原始 状态下,含、导水性较差。 但值得说明的是,矿井开采后,有可能破坏其原始应力平衡,增强导水性,生产中应引以为重视。 《精查地质报告》采用大井法预计了矿井涌水量,结果是: 400m 水平正常涌水量 ,最大涌水量为 m3/h。 煤层特征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19 含煤地层 本区含煤地层有二迭系( P)太原组、山西组及下石河子组和上石河子组一、二段,总厚 ,共含煤 22 层(分为一 ~ 六共 6个煤组),煤层总厚。 主要煤层特征见表 122。 表 122 主 要 煤 层 特 征 表 煤层编号 煤层厚度 结构 与标志层间距 可采情况 稳定程度 山西组 二 2 ~ 平均 简单 上距 K4 普遍可采 稳定 下石河子组 三 2 2 0~ 平均 简单 上距 K5 局部可见可采点 不稳定 下石河子组 三 2 3 0~ 平均 简单 上距 K5 局部可采 不稳定 下石河子组 三 2 4 0~ 平均 简单 上距 K5 偶见可采点 不稳定 由上表可以看出,仅下二迭统山西组二 2煤全区发育,层位稳定,普遍可采,为本矿井主采煤层。 下石河子组三 32 煤局部可采。 其余煤层均不可采。 可采煤层 ( 1) 二 2煤层 二 2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中部,上距 ,下距 K345m,煤层厚度 ~ ,平均厚度。 煤厚 ~ m 的有 10 个点,占 %; ~ m 的 22 个点(多集中在初采区),占 %;大于 的 4 个点,占 %。 可见,煤厚多集中在 ~ 之间,属稳定 ~ 较稳定型中厚煤层,煤层结构简单。 ( 2) 三 32煤层 三 32煤层赋存于下石盒子组中部,下距二 2煤层。 为局部可采煤层,可采区域分北、中、南三块,可采区平均厚度 , 煤岩对比 本区共有 6 个煤组,各煤组特征明显,标志层易于识别,煤组对比主要依据标志层。 标志层自下而上为: K K K S(沙锅窑砂岩 )、 K K K K K K9,如表 123。 河南理工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毕业设计(论文) 20 表 123 标 志 层 特 征 表 所在组段 标志层 代号 标志层 厚度。刘河井田毕业设计说明书(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45 建筑高度( m) 建筑总高 ( m) 4 屋面 屋面一: 上人 平 屋面 上人保温平屋面(膨胀珍珠岩找坡), 4 后 SBS 卷材块材 300*300*25 屋面二: 不上人 平屋面 不上人保温平屋面(膨胀珍珠岩找坡), 4 厚 SBS 屋面三:瓦屋面 不上人保温平屋面(膨胀珍珠岩找坡), 4 厚 SBS 5 外墙面 真石漆、乳胶漆 安 徽 中 筑 建 设 集 团 有 限 公 司 远大
格使每一位光临的顾客倍感舒适。 店内设计 同 时兼顾到高、中、低三个档次,以适应市场不同目标消费群的需要,为来我店的顾客创造了极高的价值。 同时还注重 品本身的价格和质量 , 最主要还是 作出适合附近人群的 消费特点 ,多经营一些 适合大学生制作的材料。 第七章:管理分析 一 、 从 餐厅 的内部管理开始 米面及调料 的质量,卫生一定 也 要 好,并且注重餐厅家的温馨与浪漫的特色氛围的设计。
水系统中需要回用的生产废水。 8.重复利用的生产废水。 9.外仅设雨水管道而无生活污水管道时,生活污水可单独排入化粪池处理,而生活废水可直接排入雨水管道。 10.筑物雨水管道应单独排出。 在下列情况下,建筑物内部可采用合流制排水系统:当生活废水不考虑回收,城市有污水处理厂时,粪便污水与生活废水可以合流排出。 1.废水收集器:卫生器具、生产污废水的排水设备(生产设备受水器)及雨水斗。
电气定期维修制度,由专业电工每月检修一次。 (2) 建立安全检测制度,确保保护装置动作可靠、及时消除事故隐患。 (3) 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对用电工程各部位的操作、监护落实到人,并辅以必要的奖惩。 (4) 建立用电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安全用 电技术措施 (1) 认真贯彻执行建设部《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和安全用电的其他有关规定及安全技术规程,确保施工用电安全。 (2)
外窗采用 普通铝合金门窗框 +6mm 透明玻璃 ,按 规范要求对外窗进行四性试验 : (1)、门窗框四周侧面防腐处理如设计有要求时,按照设计要求执行。 如设计无专门要求时,在门窗框四周侧面涂刷防腐沥青去漆。 连接铁件、固定等安装用金属零件,除不锈钢外,均应进行防腐处理。 刘村新村建设工程(一期)高层住宅 D E1F1 栋 建筑 节能 工程(土建工程部分) 施工方案 广州 建筑 股份 有限公司 8
CN 标准时,曾在是制定一套全新的标准,还是对原有方案加以标准化这两种思路之间权衡。 最后,其根据列车通信网络的要求,对已有的 Profibus、 LonWorks、 Bitbus、 FIP、 CAN、 Tornad 等解决方案进行考量,但由于协议不透明,或实时性、可靠性、确定性不能满足列车通信要求等各方面原因而被逐一否定。 经过多年的努力, WG22在 Siemens 和 Adtran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