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积相类型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型,中下部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上部为扇三角洲前沉积相发育特点 第 13 页 共 32 页 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K4/K3 段沉积,主要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14)。 K4 段沉积,岩性以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为主,粉砂岩中见小型沙纹层理。 测井曲线 SP 见指状,但多为直线型,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末端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K3 段沉积,岩性以灰色 泥岩、粉砂岩为主,测井曲线 SP 为直线型,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图 12 春 1710 单井相( K5, )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14 页 共 32 页 图 13 春 1710 单井相( K4, ) 沉积相发育特点 第 15 页 共 32 页 图 14 春 1710 单井相( K4/K3, )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16 页 共 32 页 春 1711 井沉积相 春 1711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15)。 该段岩性下部以砾岩为主,泥质胶结,砾岩分选磨圆差,砾径最大可达 8cm,饱含油。 向上 岩性逐渐变细,主要为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和泥岩,局部表现出正韵律,测井曲线上该段为近直线型,下部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向上逐渐变为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沉积。 图 15 春 1711 单井相( K3, ) 春 102 井沉积相 春 102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16)。 该段岩性以含砾泥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底部砾径最大可达 5cm,向上逐渐变小,分选磨圆差;粉砂岩中见小型沙纹层理。 测井曲线上 GR 曲线 显示为箱型,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沉积相发育特点 第 17 页 共 32 页 春 105 井沉积相 春 105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17)。 该段岩性以灰色粉砂岩,胶结疏松;测井曲线上 SP 为指状,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沉积。 图 16 春 102 单井相( K4, ) 图 17 春 105 单井相( K4, ) 春 107 井沉积相 春 107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18 页 共 32 页 K5 段沉积,中下部为泥岩,上部为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斑状含油,测井曲线上 SP 表现为指状形态,中下部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上部为水下分流河道末端沉积(图 18)。 K5/K4 段(图 19), K5 段为 ,岩性主要以泥岩为主,泥岩间夹薄层粉砂岩,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K4 段,见多个正旋回,单个旋回 为砾岩 粉砂岩 泥质粉砂岩,向上岩性逐渐变细,中上部以粉砂岩 粉砂质泥岩为主。 下部砾岩 含砾粉砂岩的含油率明显高于上部的泥质粉砂岩。 测井曲线上 SP 显示为低幅齿化箱型,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图 18 春 107 单井相( K5, ) 沉积相发育特点 第 19 页 共 32 页 图 19 春 107 单井相( K5/K4, ) 春 173 井沉积相 春 173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20)。 下部为含砾泥岩,平均砾径 ,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中上部为泥岩,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间沉积。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20 页 共 32 页 图 20 春 173 单井相( K4, ) 春 18 井沉积相 春 18 井白垩系取心深度为: ,为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图 21)。 下部岩性为中 细砂岩,饱含油,向上为含砾细砂岩 细砂岩,见交错层理,含砾细砂岩底部见明显的冲刷面;测井曲线上该段 SP 表现为漏斗型,解释为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沉积。 图 21 春 18 单井相( K5, ) 沉积相发育特点 第 21 页 共 32 页 春 501 井沉积相 春 501 井白垩系为井壁取心,取心深度: 19432025m(图 22)。 该段整体来看岩性多为棕红色泥岩、浅灰色含砾细砂岩、灰绿色砾状砂岩,粒度较粗,且泥岩颜色为氧化色,测井曲线上 SP 表现为低幅箱型,故解释为扇三角洲平原沉积。 图 22 春 501 单井相( K5/K4/K3, 19432025m) 白垩系井震结合剖面相 ( 1) 顺物源:春 111E排 27春 18春 103E(图 23,图 24) 该剖面顺着物源方向地层厚度逐渐增加。 K K K3 段主要发育浅湖沉积, 部分区域见滩坝沉积,地震剖面上见上超现象,同相轴表现为中强振幅好连续的特征;K K5 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 K4 段顺物源方向地震上表现为中强振幅好连续 中弱振幅差连续 中振幅好连续的变化趋势; K5 段见明显的前积反射现象,同相轴的变化趋势同 K4 段,测井曲线上表现为钟型、漏斗型。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22 页 共 32 页 图 23 春 111E排 27春 18春 103E 连井地震剖面 图 24 春 111E排 27春 18春 103E 连井地层对比 ( 2) 顺物源:春 102E排 201春 9春 107(图 25,图 26) 该剖面顺着物源方向地层厚度逐渐 增加。 K K K3 段主要发育浅湖沉积,部分区域见滩坝沉积,地震剖面上见上超现象,同相轴表现为中强振幅好连续的特征;K K5 段发育扇三角洲沉积,顺物源方向地震上表现为中强振幅好连续 中弱振幅差连续 中振幅好连续的变化趋势。 沉积相类型探讨 第 23 页 共 32 页 图 25 春 102E排 201春 9春 107 连井地震剖面 图 26 春 102E排 201春 9春 107 连井地层对比 5 沉积相类型探讨 春光油田白垩系沉积时期为陆内凹陷阶段,位于凹陷盆地边缘,以发育滨浅湖和扇三角洲沉积为主。 前人资料研究表明,三角洲发育于海陆之 间的过渡地带,主要分为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曲流河三角洲三种类型。 对于本区为何将三角洲类型划分为扇三角洲,做如下探讨: 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 积相类型分析 第 24 页 共 32 页 ( 1) 扇三角洲 形成发育的地质背景是源近流短,冲积扇直接入湖。 它既可以发育在断陷湖泊受同生断层所控制的湖盆边缘一侧,也可以发育在坳陷阶段,沿湖盆短轴方向湖侵范围逼近源区的近源陡坡一侧的湖岸地带。 实际上形成扇三角洲的关键性背景条件是湖泊水体逼近物源区且地形坡度陡。 沉积是以出现大量的砾岩、砂砾岩和砂泥质砾岩为典型特征,也可出现粗砂岩和中砂岩,二元结构不明显的正韵律或反韵律。 沉积构造多以块 状层理、递变层理为主,交错层理不发育,自然电位曲线呈箱形。 扇三角洲平原沉积中通常发育泥石流、辫状河道等沉积微相类型;扇三角洲前缘发育碎屑流、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等沉积微相;前扇三角洲的前三角洲泥沉积中通常会含一些粗颗粒。 扇三角洲体系中,以重力流沉积占优势为其重要的沉积特征。 河道沉积不发育,往往呈小的透镜体分布在重力流沉积物中,为扇面上洪水期形。准噶尔盆地春光油田白垩系沉积相类型分析毕业论文(编辑修改稿)
相关推荐
3.系统规划设计 叁、系统规划设计 在计划准备阶段,基础资料经搜集汇整并订定整体策略目标后,则进入系统规划设计阶段。 包括基础规划资料之分析及规划条件设定、作业程序与信息系统架构之规划、物流设备之规划与选用、外围设施之规划与选用,然后进入区域布置规划的程序,如图3图3流中心系统规划设计阶段模块 在此须强调一个系统规划设计的重要观念,基本上系统规划设计程序是一个递归式(分析逻辑
建滑沙场。 ②购置滑沙设备 20 套。 ③购置沙漠滑翔机 5 架。 ④购置小型飞机 1 架。 ⑤新建养殖规模为 100 只的鸵鸟养殖场。 ⑥修建 3 级公路 5 公里,停机场 1 座。 沙漠极限运动区: ①修建沙漠仿真战斗场,占地面积 20xx 平方米。 ②设置导引指示牌 50 个。 ③ 购置越野性小型车 5 辆,全球定位仪 10 个,无线通讯器 20 个。 ④新建规模为 20 只的骆驼饲养场
装推广了玉米垄膜沟灌、免耕种植等栽培技术模式,积极实施农业部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连续四年开展了小麦、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积极推广高产、抗病、抗倒伏能力较强的优良品种,提高机械化水平,综合运用合理密植、优化施肥结构、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等措施,保持了粮食产量稳步提高。 凉州区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田间工程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达华工程管理(集团)有限公司甘肃分公司 12
1942 年,主要从事食品工程、发酵工程 、酶工程、应用微生物工程等方面的应用研究与配套工程设计,为我国同行业中知名的科研院所之一。 拥有 10700 ㎡的办公大楼和 3000 ㎡的中试车间以及三个科技型企业,拥有先进的配套研究与开发设备。 历年取得科研成果 300 余项,获得国家、部省等各级科研成果 100 余项。 “四川省食品发酵工程技术中心”、“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站四川站”
混合提升斜井 8 回采工作面 1. 05 8 A404 掘进工作面 4 A404 掘进工作面 4 集中回风巷 8 回风斜 井 15 二、矿井通风总阻力计算及等积孔 (一)、矿井通风总阻力的计算原则: 矿井通风的总阻力,不应超过 2940Pa。 矿井井巷的局部阻力,新建矿井(包括扩建矿井独立通风的扩建区),宜按井巷磨擦阻力的 10%计算,改扩建矿井宜按井巷磨擦阻力的 15%计算。 (二)
29 参考文献 30 致 谢 31 吉林化工学院毕业设计说明书 1 第 1 章 绪论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之一。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对人民生活与工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强,人民对供水的质量和供水系统可靠性的要求不断提高。 把先进的自动化技术、控制技术、通讯及网络技术等应用到供水领域,成为对供水系统的新要求。